座位“排排坐”變“團團坐”,江蘇一中學改革20天又叫停了

座位“排排坐”变“团团坐”,江苏一中学改革20天又叫停了

10月24日,校方在家長群發了一份《告家長書》,希望家長能對此提出建議,並在回執上署名。

傳統課堂“排排坐”模式常常因被認為帶有滿堂灌教育特徵,吸引了不少有志於教學改革的學校以此作為教改的“先手棋”,最近,在江蘇鹽城,當地最好的一所中學——鹽城中學初中部這樣的努力,在實行了近一個月過後,被該校叫停了。

“不改了,不改了。”11月12日,鹽城中學初中部即鹽城初級中學校長朱斌接通電話後一聽說採訪來意,連連表示學校將統一停止推行了近一個月的座位改革,他坦言“目前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以及障礙,現在我們會恢復到更加理性的狀態。”

他所說的“更加理性的狀態”,暫時還無確定方案,但不會是“團團坐”了——此前家長的反對聲認為,團團坐意味著孩子圍在一起,不但便於孩子在課堂上閒聊說話了,而且對坐在側面的孩子來說,聽課和記筆記都不方便。

“‘叫停’並不是在否定我們的教學改革。合作化小組討論模式仍然是教育改革的一個要素,是大勢所趨。”朱斌強調,“我們‘團團坐’的問題只是出在人太多了,而空間有限。”

這場從改革伊始便遭受質疑的座位改革或將以回到原來的傳統模式收尾,作為該校自2016年起開始推行的“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部分,校方認為是部分家長不太理解他們的教育理念,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瞭解發現,即便是反對聲最大的家長,也並非是對改革“毫不贊同”,而是希望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改革。

事實上,家長更為擔心的是,這種教改只是“流於形式”——該校花了28張PPT講述“團團坐”改革後教學模式的改變,即將集中小組討論,啟發自主探索,但該校一名初三學生告訴記者,除了歷史課和政治課僅有過一次討論,其他上課方式均與原先無異,“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是課堂效率更低了,面對面更容易說話了,每天還要換座位。”

座位“排排坐”变“团团坐”,江苏一中学改革20天又叫停了

6人一組,一個60人左右的班大概分成了10組

“悄悄”進行的改革

10月24日,鹽城中學初中部的家長們在群裡收到一封“告家長書”,學校在信中第一次告知家長,將逐步把座位編排形式由傳統的“排排坐”形式改為“團團坐”的合作小組形式,藉此扭轉“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形式,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團隊合作精神。

這份告知書,是學校實行“團團坐”第三天後“被迫”作出的,此前一天,該校因這一座位改革在當地引發熱議。

記者從媒體的視頻畫面和家長所拍圖片中看到,“團團坐”的小組合作模式即6人一組,呈U字形圍在一起,據家長和老師介紹,同一小組的座位每天一調整,組與組之間,一週到兩週一調整。該校初中部各班人數多在60人左右,這樣的6人學習小組意味著每個班將至少分為9-10組,教室內組與組之間幾乎沒餘下太多空間。

家長的反對聲認為,側坐的孩子,看黑板、記筆記都不方便,對頸椎不好,而且更便於孩子課堂上閒聊說話了。

不少初三學生的家長認為,臨中考還有半年多,這樣的改革“太折騰”。

校方隨後發出《告家長書》解釋,傳統形式編排座位,由於學生一致面向黑板和老師,無形中強化了學生被動式接受知識的心理認同,而且在空間上限制了師生的相互交流,課堂上常常出現少部分“學優生”與教師交流互動較多,而大部分學生當“陪客”的現象,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低,課堂沉悶,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告知書後附一份回執,家長可對此提出建議及意見,要求孩子中午帶回家,下午回收上來,並須在回執上註明孩子的班級、姓名及家長簽名。

一週後,11月1日,該校通過當地媒體報道公佈了回收結果,稱通過《告家長書》徵詢意見,90%以上的家長都表達贊同。

鹽城初級中學校長朱斌同樣拿這一數據向澎湃新聞表示,這種“座位改革”得到了絕大部分家長的支持。“只有少數初三家長對此不滿。”

這個幾乎“一邊倒”的數據引起了家長的懷疑,隨後部分家長自動發起網絡問卷調查,並設置“每部手機只能回答一次”,僅31小時的回收數據就顯示,680個有效填寫人中有609個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持反對意見,佔比接近90%,“與學校所謂的90%支持率正好相反”。

多位家長向記者解釋了填寫回執當時的“言不由衷”,她們說,學校一面作出姿態,希望家長提出建議,但同時又要求署名,“孩子在她們(學校)手上,我們哪敢直接明說反對。”

10月26日,為進一步促進家長對改革的瞭解,校方要求家長同孩子一起觀看當地電視臺播出的“學本課堂”報道,當地電視臺指出,鹽城初級中學的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創新嘗試,如何實現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根本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校由創新的勇氣和大膽的嘗試,也需要學生家長的包容和鼓勵,更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支持”。

但家長們疑慮不減,多位初三家長表示,“初三中考在即,只有半年多的時間,任何一點的改動對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影響,雖然很難明確這影響是好還是壞,也許有一些自身控制力強的孩子更能積極的思考和發言,但肯定也有孩子會因此而分心。”

部分家長通過各種方式希望與校方溝通,在一次媒體採訪中,該校一位老師的回應是,“改革是都是有利有弊的,沒有哪一樣東西每個人都是要點讚的。”

座位“排排坐”变“团团坐”,江苏一中学改革20天又叫停了

“U”字形座位,家長稱,側坐不便於聽課及記筆記

校方喊停

試行了近一個月後,家長認為,曙光將要出現。

11月12日,該校校長朱斌在聽聞記者的採訪來意後,稱“不改了不改了”,表示將停止目前“團團坐”的座位改革。

鹽城初級中學辦公室主任張新慧向澎湃新聞表示,將會對“團團坐”的合作小組模式進行優化調整,所有學生都會面對黑板,不過,與以前傳統按照身高和成績排座不同的是,優化後的方案“會將性格、能力、成績、身高、性別等等各種因素都考慮進去排座”,這也就是說,雖然形式上不分小組了,但依然會考慮相鄰同學間互相學習,便於討論的特點安排座位。

張新慧說,鹽城初級中學自2016年開始啟動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改革,希望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讓所有學生“動”起來,互相探討學習,座位改革只是其中一步。

“但可能家長在教育方面不具有專業性,不太理解我們。”她有些遺憾地說。

“我們不是說完全反對改革,”一位初三家長對記者表示,“我們都不喜歡填鴨式教育,但中考的壓力那麼大,時間又是如此的緊迫——只有半年多,想依靠學生自由式的學習,家長的心裡更沒有譜,很難堅定的支持學校的決定。”

有家長認為,校方在作出這種重大改革調整時,應當與家長進行充分溝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先斬後奏”,同時,改革能否“循序漸進”,比如保留初三,從低年級開始推進,或者分科目,針對適合小組討論的科目進行,而不是所有課堂“一刀切”。

家長們擔心的另一點是,這種改革可能只是“流於形式”。“座位調整很容易,但是你要如何保證背後所謂的學本教學模式的改變?”

該校初中部共有萬餘名學生,有的班人數在52人左右,有的超過60人,“我們不知道有哪個老師有這個能力在課堂上同時引導這麼多組的討論?”

面對家長的異議,該校隨後又專門製作了28張PPT闡述“互動學本課堂”的意義及實踐方法,強調初中學生最核心的素養不是分數,而是問題解決、自我管理、勤於反思、勇於探究、批判質疑等能力,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意味著主動學習,變“聽別人講”為“講給別人聽”,“在世界流行了幾十年,我們至今才嘗試”。

但近一個月的實施效果似乎差強人意,該校一名初三學生告訴記者,側坐不好看黑板,就算自己可以把椅子轉過來,但沒有桌子又不好記筆記,面對面坐著很難不講話,個子矮點的同學被換在後面,就會被擋住,“最煩的是,每天都要換座位,有些直接換桌子,教室就那麼大,人又那麼多,那是個大工程。”

旨在注重小組討論的“團團坐”模式似乎也未能盡其所用,該學生說,除了歷史和政治在這個月以來僅有過一次小組討論,其他上課方式與原先無異,“老師依然站在講臺上講課,對於我們來說,課堂效率真的變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