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临沧,古称缅宁,是云南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以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位于中国西南,澜沧江畔,云南省的西南部。

临沧民族众多,其中佤族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此外还生活着着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彝、景颇等23个少数民族。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全国著名的"核桃之乡",也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因此又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建制沿革

公元一世纪中期以前,今临沧境为傣族古国“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属地。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设永昌郡;今临沧境属永昌郡。

公元225年,蜀汉在永昌郡不韦县东南增设雍乡县、西南增设永寿县;今临沧东部(凤庆县、云县、临翔区、双江县)属永昌郡雍乡县,临沧西部(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属永昌郡永寿县。

公元299年,永昌郡不韦县境内的傣族起兵反晋,西晋将永昌郡治南移永寿县; 今临沧境仍分属永昌郡的雍乡县与永寿县。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之后的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今临沧境被傣族土目瓜分自治。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政权;公元762年,“勐舍龙”(南诏国)在“勐掌”(保山盆地)设永昌节度、统辖澜沧江以西地区; 今临沧境属永昌节度。

公元937年,前“勐舍龙”(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大理国,沿“勐舍龙”旧制在“勐掌”置永昌节度;公元1096年,大理国废除节度、都督等军事辖区,设八府、四郡、四镇;今临沧境先隶属永昌节度,后属永昌府。

公元1261年,大蒙古国招抚澜沧江以西各类土目、置金齿等处安抚司;今临沧境属金齿等处安抚司。

公元1271年,金齿等处安抚司分设东路安抚使(镇康路安抚使)和西路安抚使(建宁路安抚使);今临沧境属金齿等处安抚司东路安抚使辖地。

公元1278年,金齿等处安抚司东路安抚使辖地置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下设镇康、茫施、柔远等路;今临沧境属镇康路。

公元1286年,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后改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今临沧境仍属镇康路。

公元1289年,析镇康路南部设孟定路;今临沧境南部(耿马县、沧源县、双江县、临翔区)属孟定路、北部(镇康县、永德县、凤庆县、云县)属镇康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汉译“麓川国”); 公元1316年,“勐卯弄”向东扩张占领镇康、孟定等路; 今临沧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26年,元朝复占澜沧江以西部分地区,设谋粘路(辖今耿马县西部、沧源县、双江县、临翔区),隶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公元1327年,又设顺宁府(辖今昌宁县北部、凤庆县、云县),隶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大理路;今临沧境西部属“勐卯弄”(麓川国)、东部属谋粘路与大理路顺宁府。

公元1343年,“勐卯弄”(麓川国)击败元军、趁胜追击到“勐嶲”(漾濞江河谷),“勐谷”傣族土目(景东军民府土知府)闻风归附,夹在“勐卯弄”与“勐谷”之间的谋粘路、顺宁府被“勐卯弄”控制,沿澜沧江地区划予“勐谷”节制;今临沧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地置平缅宣慰司; 今临沧境属平缅宣慰司。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临沧市

公元1382年,“勐谷”傣族土目俄陶背叛“勐卯弄”(麓川国)归附明朝、其地分设景东州、威远州、顺宁州等行政区;公元1384年,“勐卯弄”迫于压力也归附明朝、其地设置麓川平缅宣慰司;同年,景东州、威远州、顺宁州等分别升级为府;今临沧境东北部(凤庆县)属顺宁府,东部(云县、临翔区)属景东府,西部与南部(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双江县)属麓川平缅宣慰司。

公元1385年,“勐卯弄”(麓川国)为惩罚俄陶的背叛、出兵征讨“勐谷”;公元1388年,“勐卯弄”军队在定边之战中败于明朝军队,被迫与明朝讲和,明朝仍置麓川平缅宣慰司、“勐谷”仍归其节制,俄陶在明朝力保下回到“勐谷”;今临沧境属麓川平缅宣慰司。

公元1399年,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法去世,明朝析麓川地复设景东府、顺宁府; 公元1400年以后,明朝进一步析麓川地分设各类土司、土府、土州;公元1402年,析麓川地设孟定府(耿马、沧源等地);公元1403年,析麓川地设大侯长官司(今云县);公元1409年,析麓川地而设的湾甸御夷州分出镇康御夷州(镇康、永德等地);明朝析麓川地时,勐缅(临翔中心)、勐梳(临翔博尚)、勐允养(双江坝西)、勐景庄(双江坝东)等地被“勐谷”(景东府)控制。

公元1428年,大候长官司升为大侯御夷州;公元1430年,明朝将大侯土州与景东土府争夺的“勐缅”、“勐梳”等地独立出来设置勐缅长官司(今临翔区)。

公元1439年,再次崛起的“勐卯弄”(麓川国)击败明军、占领澜沧江以西的“祖地”,“孟定知府刀禄孟遁走”,大侯州土知州奉外法也被“勐卯弄”掳去,顺宁、勐缅、勐允养、勐景庄等地皆被“勐卯弄”兼并;今临沧境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441年、公元1442年、公元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三征麓川;麓川之战结束后,明朝册封的顺宁土知府、孟定土知府、大候土知州、镇康土知州、勐缅土长官等傣族土官,除孟定土知府重新册封外,其余均恢复旧职,均直属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公元1527年,木邦宣慰司(今缅甸掸邦)兼并孟定府; 公元1585年,明朝复设孟定府,孟定府之下增设耿马安抚司(辖今耿马县东部、沧源县、双江县); 公元1597年,大候州由直隶州降为散州,更名为云州,改属顺宁府;同年,勐缅长官司也改属顺宁府。

云南省划分为1区7县的5线城市,享有“世界佤乡·天下茶仓之称

临沧市

公元1659年,镇康州由直隶州降为散州,改属永昌军民府;公元1660年,耿马安抚司由孟定府(土府)划归永昌军民府。

公元1662年,清朝改前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行省,下设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行政区;公元1670年,云南西部设永昌守备道(后改迤西道); 今临沧境的土司、土府、土州均直接或间接隶属迤西道(永昌守备道)。

公元1747年,裁猛缅长官司置缅宁厅;公元1764年,耿马宣抚司(原耿马安抚司升级)由永昌府划归顺宁府;公元1770年,顺宁府直辖地设顺宁县; 公元1891年,耿马宣抚司所辖的猛角、猛董划归镇边厅(直隶厅); 公元1908年,镇康州改土归流设委员;公元1910年,镇康委员改为永康州。

公元1913年,民国政府裁府、县一级行政区直接隶属道;同年,顺宁府、永昌府被裁,永康州改为镇康县,云州改为云县,缅宁厅改为缅宁县,均隶属迤西道; 公元1930年,缅宁县四排山县佐(含四排山区和勐勐坝区)、澜沧县上改心县佐(上改心山区)合并为双江县;公元1937年,析澜沧县所属的勐角、勐董、大蛮海、岩帅等土官地设沧源设治局;公元1942年,耿马宣抚司地设耿马设治局;到解放前,今临沧境有顺宁县、云县、缅宁县、镇康县、双江县、沧源设治局、耿马设治局等5县2设治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