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英國人如果要強佔香港而不是租的方式的話,清政府會同意嗎?

噢莎莉


在打不過對手的前提下,談判是最好的選擇,特別是對方還願意跟你談判

說實話在侵略者當中,英國人算是最文明的了,以當年英國的軍事水平絕對是吊打清軍。若是英國真的想吞併清帝國,清朝絕對熬不到辛亥革命。

講真,英國對於中國領土真的沒有什麼太多的貪念,中國直接割讓英國的土地只有香港島(78.10平方公里)和九龍地區(46.93平方公里),加起來不過125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俄羅斯強佔的中國領土高達150萬平方公里,是英國的1.2萬倍!這還沒把外蒙古算進去。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一次性就搶走了整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要不是英法俄出於自身利益進行干涉,連遼寧也割讓給日本了。

而英國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只割佔了香港島和九龍兩個小地方,至於新界地區,按照《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規定,這是英國從中國租的,租期為99年。因為按照近代國際法規定,一個地區被某國佔領超過100年,那麼該地區就歸屬佔領國所有。因此英國租借新界的時間為99年,到期就得還。而且即便是算上新界,英國所佔領的中國領土也不過1106.34平方公里,

(香港地圖)

平心而論,英國殖民當局還是比較尊重華人文化和傳統的,甚至到1972年香港還在使用《大清律例》。

要知道俄羅斯對遠東地區的華人可沒那麼友好,在抗戰初期,蘇聯遠動地區尚且還有100多萬華人華僑,但是在二戰結束後蘇聯境內的華人就都沒了,至於這麼多華人都去哪了?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早在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期間,英國人就曾向乾隆皇帝申請在舟山附近給予英國商人一些島嶼,用於存放貨物。對此乾隆的反應是拒絕的,而且拒絕的很乾脆。

1815年,英國再次派遣阿美士德訪華。英國人此次訪華的目的一是解釋佔領澳門以及入侵尼泊爾等事件,二是繼續與清廷商談通商的問題。

在這次的訪華行動中,英國人還是希望清廷能夠指定浙江沿岸的幾個島嶼給英商存放貨物,但最後的結果依然是無功而返。

從以上兩次商談的內容來看,英國來華的目的主要是進行貿易,所提出的要求也一直是希望能得到一個小島作為對華貿易的基地。

但顯然清政府對英國的要求沒有什麼興趣,最後英國只能訴諸於武力,直接搶了一個島。只不過英國人最初是想要舟山群島,但最後經過考慮則佔領了香港島。

英國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佔領了香港島,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佔領九龍。但由於這兩處地方的面積都非常小,於是在1898年又佔領了新界地區。

只是這次英國人並沒有直接強佔,而是採取租借的形式,新界的意思就是“新的租界”。至此英國完成了對香港的全部佔領。

按照清政府和英國簽訂的條約規定,中國到1997年才可以收回新界地區(注意,僅僅是新界,不包含香港島和九龍)。但是在二戰之後,國民黨是有機會提前拿回整個香港的。可是考慮到中英白紙黑字的條約仍舊具有法律效力,國民黨當局也沒敢霸王硬上弓。

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政府鑑於國際局勢也同意維持香港現狀。並且英國也是當時對新中國比較友好的幾個西方大國之一,早在1954年中英就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而香港則成為中國與西方交流的門戶,因此中國政府也沒有急於收復香港。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界的租期在慢慢臨近,為此從1982年起英國便開始和中國進行接洽,共同商討香港的前途。

雖然按照《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的規定,香港島和九龍是割讓給英國的。但由於這兩處地方實在太小了,單獨保留沒有意義,於是英國人從最初就決定將整個香港的主權一併歸還給中國。

不過主權雖然還給中國,但英國仍舊希望保留“治權”,想繼續統治香港。對此中國政府沒有給英國人任何商量的餘地,中國政府的態度就是:到期走人。

1997年7月1日凌晨零點整,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一個百年遊子終於回家了。


千佛山車神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香港是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三個不平等條約所強佔或強行租用土地的總稱。

1842年,英軍兵臨南京城下,強迫清政府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

75.6平方公里的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北京,逼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將11.2平方公里的九龍半島併入英屬香港界內。

1898年,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北深圳河以南975.1平方公里的大片土地和235個附近島嶼租借給英國,租期99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界。

可以看到,實際上香港本島和九龍半島實際上就是英國強佔的,在不平等條約上永久屬於英國的領土,只有新界是清政府被迫租給英國的。也就是說,清政府實際上已經兩次同意割讓領土,並不存在所謂傷的太痛憤而反抗的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不在承認列強強加在我們頭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但為了使我們對西方的窗口不至於徹底的關閉,國家並沒有急於收回香港和澳門。1982年,撒切爾夫人意圖憑藉馬島戰爭的勝利,逼迫我國續簽關於新界的租約,最不濟也要保持香港本島和九龍半島是英屬領地的地位。但沒想到中國領導人看透了英國的虛實,強硬表態不但不會續簽租約,而且要連帶九龍和新界一起收回。撒切爾夫人戰略訛詐失敗後,神情恍惚之下跌倒在人民大會堂臺階上。


可以說國家的強弱,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國家贏弱不堪,無論多麼不合理的條款,你都要捏著鼻子接受。國家強大,我認為不合理的條款,就要得到修改。願昔日之恥辱,時刻警醒國人,國家安定繁榮軍隊強大,國人才能挺起腰桿做人。


汪淳浩瀚


也別把清政府想的那麼無能。香港臨近廣東,是經濟、軍事要地,清政府不會輕易放棄的。清政府確實割讓過很多領土。像外東北地區,大多數都是荒蠻之地,人口稀少,價值不大,而且距離過遠。清政府守不住,所以就割讓給了沙俄。後來割讓臺灣,也是因為甲午戰爭敗的太慘,不得已而為之。

香港臨近廣州這樣的經濟、軍事、政治要地,清朝不會隨便放棄的。英國如果用武力奪取,並不值得。如果引發中英戰爭的話,軍費開支過大,得不償失。即使清朝忍著讓出,也是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用租的方式,則清政府那邊也易於接受。英國也不需要動武,僅僅用外交手段即可。而且一租就是99年,跟割讓也沒有太大差別了。這種做法無疑更實用。

只有日本、德國、俄國這樣缺乏遠見的帝國主義國家,才喜歡窮兵黷武。像英國、美國這樣老奸巨猾的帝國主義,則更多會用外交、經濟等手段解決問題。所以後來日本、德國都吃了大虧,英美的霸權則很持久。


國史拾遺


有些事情,你永遠不知道以後會是怎麼樣,如果你知道了,可能你現在的決定就完全不一樣了。

香港島和九龍被英國割佔,新界是英國從清朝租借的,這個租借是英國強迫清政府的,為什麼英國不選擇割佔呢?因為英國那時根本就沒有想到英國會衰落。

那時的英國如日中天,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佈全球,那時誰能想到英國會丟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退回英倫三島,變成了一個二流國家呢?

所以在那時,對英國來說,租和割佔沒什麼區別,反正就沒打算還,就算到了小平同志時期,英國也沒打算還,還想用主權換治權繼續統治香港。

但如果選擇割佔,清朝的反抗肯定會比租要激烈,既然這樣那就租吧,反正沒打算還。

至於說休戰、盟友關係,老鼠和貓說,你別吃我,我們休戰做盟友吧,貓會怎麼反應,應該會哈哈大笑吧。


解憂時間


題主的問題不完全準確,香港就是被強佔的,九龍也是被強佔的,只有新界才是被租用的。因此,英國強佔香港,清朝朝廷肯定是同意了的。

實際上,清朝在乾隆後期就虛弱了,虛弱不僅表現在武器裝備上,在國家意識、民族意志、戰鬥意識上面,都虛弱了。但是思想裡還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而骨架早已衰老。

因此,當英國打進珠江口的時候,清朝的招架之力還真的不怎麼樣,最終失去香港,也完全是戰爭成敗的結果,清朝對此當然是承認的。說的直接一點,就是清朝的實力不行,才讓香港失去,而不是什麼清朝同意不同意的問題。

此外,歷代中原王朝基本上都有一個通病,即對那些苦寒之地,以及邊疆海島等國土不怎麼重視。強大的時候,能控制就控制之,衰落的時候就完全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之。清朝在對待這些國土的時候,同樣是這樣的態度。所以,臺澎港澳等地,才會得失如此。

因此,即便排除清朝國力孱弱的因素,僅以清朝對待海島的態度,香港被英國強佔,也不至於在清朝朝廷引起渲染大波。事實上也恰恰如此,朝廷對於失去香港還真的不那麼在乎,這自然也就不存在清朝不同意英國強佔香港的情況了。

不過,英國與清朝的鴉片戰爭,是歐洲列強與清朝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衝突,彼時的清朝對於英國而言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且由於中華的歷史威名,英國對清朝多少還是存在一些畏懼的。因此,當時的英國也不敢貿然要挾更多的戰果,他也怕導致清朝的強力反彈。所以英國只佔有了香港,後面強佔了九龍。當然,還有的因素就是,英國主要是想取得經濟利益,對土地的興趣次之。否則,如果英國真要強佔清朝其他土地,以清朝的國力來講,還真的難以對抗。

(清朝港民)


蘇綻


管他割讓還是租的,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一切對中國不平等條約都作廢。




紅色磚塊移動工程師


強佔就是強行佔領。比這更霸道的是割讓,是逼迫籤協議來承認對方的強佔。租借相對來說還披著文明的面紗。

英國人得到香港,是綜合通過強佔、割讓與租借三種方式來達到其目的的。

歷史上,清政府對強佔是抗爭過的

1841年1月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確實是強佔了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隨後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只得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然後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佈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宣言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也就是說對新中國對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割讓”是不承認的。

但在實務中,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默認了“租借”的法律效力。所以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宣佈至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中國收回一切管治權。我們從來沒有在主權問題上跟英國人談判過。


建章看世界


英國人總是用最輕巧的手段獲得最大的利益。如果租比奪更有利於與中國維持關係,它就選擇租。這樣,既保有香港這個遠東橋頭堡的地位,又可沿海、沿江敲開東方大國的門戶,獨佔或控制中國市場,何樂不為呢?

又過了20多年,英國實力更加強大了,有把握征服中國、攫取更大利益了,它就乘清政府喘息未定(剛剿完洪楊之亂)之機,與法國聯手,北上津京,直搗龍潭,逼清王朝簽定城下之盟。

還應當看到,經營好印度是英國的首選戰略。由於幾十年前失去了北美13個殖民地,使它對自己的全球霸主戰略作出了微調:控制與半控制並行。本不是一個統一國家,並處於一盤散沙狀態的印度,更適合控制。而地大物博、人口稠密的中國,更適合培養成市場,何必費心費力征服呢?只需有生意做就好!所以,在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裡,英國的在華利益得到了空前提升:它據有中國海關收稅大權,在中國最富遮的東南地區深耕細作,並與其它國家一道,把上海打造成了東方的巴黎!(9.92018)


太平洋之遠


小河彎彎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東方之珠 我的愛人

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

月兒彎彎的海港

夜色深深 燈火閃亮

東方之珠 整夜未眠

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

合: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

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Loveme8378


香港島,本來就是被英國人永割讓走的後來加上了九龍。新界等香港島附近的島嶼才是被英國租借的,但是,租借到期後中國政府的態度是全部收回。為此中英雙方才會就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問題,舉行了多輪談判才解決了問題的。以至於,香港島要採取和大陸完全不同意政治制度。就是因為香港島和九龍半島,是被永久性割讓出去了。要英國還回來?英國人是要開出來條件的。討價還價,就是多輪談判,最後還是中國順利的依靠談判收回來香港島和九龍,以及新界等所有的香港屬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