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裡不敢說和不忍說的殘酷真相

電影《芳華》裡不敢說和不忍說的殘酷真相

(電影《芳華》海報)

這個歲末,再也沒有比電影《芳華》更熱的話題了。這部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主演的電影,在經歷了一波三折後終於上映,迅速實現了票房和口碑的炸裂。

雖然有人批評馮小剛在《芳華》裡陷入往事皆美的虛假想象,將殘酷變成了懷舊。但如果看過電影和原著,則可以公允地說——它絕不是馮小剛拍給上代人的“致青春”,更不是什麼 “軍版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影片對於人性的晦暗和歷史的幽暗,從未迴避過。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部隊文工團,以女兵蕭穗子的視角,圍繞男兵劉峰因“觸摸事件”被處分而引發的一系列事件展開,講述了善良的劉峰、被歧視的何小萍以及林丁丁、郝淑文等人在四十年間的命運變遷。劉峰,一個好到“過分”的好人,他默默地愛著林丁丁,在一次表白中情不自禁觸摸了她的後背……而人性的

卑劣在這一刻猙獰露相,大家都加入了批判劉峰的群體狂歡。劉峰的人生軌跡被徹底改變,黨內嚴重警告、下放伐木連、參加南疆戰爭、失去右臂、落魄貧困……多年後大家才意識到,我們夥同歲月、時代和集體無意識的惡意,辜負了一個真正的好人。


電影《芳華》裡不敢說和不忍說的殘酷真相

“劉峰就是好得缺乏人性!他的好讓我變得心理陰暗,想看他犯點兒錯!”

電影《芳華》在大部分時間都放棄了“深度”,將對時代和人性的反思交給了觀眾,甚至連旁白都極少反思。這與嚴歌苓原著裡對人物的設定有異曲同工之處,譬如跟電影裡溫柔善良的人設不同,小說裡作為講述者的蕭穗子,一直懷著時刻看好戲、甚至不懷好意的陰暗心理揣測著劉峰,甚至在多年後的回憶中,也是加入了各種主觀的假想,缺少足夠深刻真誠的歉意。

太好的人,我產生不了當下所說的認同感。人得有點兒人性;之所以為人,總得有點兒人的臭德行……劉峰就是好得缺乏人性。他的好讓我變得心理陰暗,想看他犯點兒錯,露點兒馬腳什麼的。

電影《芳華》裡不敢說和不忍說的殘酷真相

(劉峰表白林丁丁,引發“觸摸事件”,露出所謂的“人性馬腳”)

甚至當多年後蕭穗子和戰友郝淑雯、林丁丁重聚時,她們已經可以對自己當年的“惡意”談笑自若,甚至還在繼續低俗地消費著這個改變了劉峰一生命運的事件。

郝淑雯炒菜,我當二廚,她藉助叮叮噹噹的鍋鏟對我說:“估計現在劉峰摸她,她不會叫救命的。”我笑得很壞。劉峰摸她的那隻手算他局部地為國捐軀了。郝淑雯讀懂了我的不良意識,補充一句:“現在讓他用那隻假手摸,估計人家也不幹了。”

這種缺乏自省的視角,當然不符合高尚的道德期許,但它的確符合卑鄙的人性。所以當你抱怨電影《芳華》缺乏批判精神時,是否想過這也可能是一種故意為之的敘事迷障?需要你自己去拆解故事。你讀出了什麼,是你自己的事;你讀出了的,作品沒有直言,也不證明你比作品境界更高。因為,經歷過思想暴政時代的人,最不願做的就是觀念的灌輸。

“只有在融為集體、相互借膽迫害一個人的時候,才覺得個人強大一點兒!”

經歷過當年的“觸摸事件”的幾個人,沒有誰有真正幸福的結局,沒有誰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電影《芳華》對劉峰和何小萍是心存憐憫的,給了他們一個溫暖相守的結局,在原著中劉峰卻是患癌症落寞死去;至於林丁丁、郝淑雯、蕭穗子,小說對她們命運的安排也遠比電影來得“殘忍”。這種人生的幻滅,彷彿一切都起源於那場芳華之年的背叛。嚴歌苓在小說中借他們之口,不止一次地反思過時代和人性之惡,“我們當時怎麼那麼愛背叛別人?怎麼不覺得背叛無恥,反而覺得正義?”

電影《芳華》裡不敢說和不忍說的殘酷真相

勒龐在《烏合之眾》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為了獲得群體的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用旁觀者蕭穗子的話來說,那就是:

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為什麼會對劉峰那樣?我們那群可憐蟲,十幾二十歲,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領,只有在融為集體,相互借膽迫害一個人的時候,才覺得個人強大一點兒。

想起阿倫特所說的“平庸之惡”,這場事件裡每一個推波助瀾的普通人,林丁丁、郝淑雯、蕭穗子、政委、團長……都是加害者。而且應當警醒的是,“平庸之惡”不是隻存在於那個時代,而是存在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人性,從來就沒有進步過。

“這些新兵蛋子都沒來得及吃好伙食,更沒來得及長個頭兒,就永遠臥倒了。”

文工團歌舞青春的畫面還沒看夠,鏡頭就切換到了戰場上的血腥慘烈。兩邊同樣年輕的面龐,卻經歷著截然不同的命運。這些交錯映照的畫面,一下子就擊中了我們的心!而在原著小說裡,這種對比在文字的呈現下更為強烈:

我們跟隨大部隊拉練行軍到川西北山區,紮營七天進行軍事訓練。假如說我們一年一度“扮演”一次真正的軍人,也就在這七天。例行的打靶和投彈訓練,都是此時完成。“扮演士兵”對我們是玩遊戲,可以不練功,可以過槍癮,可以把壓縮餅乾當零食,還可以在“摸哨”時當真打架摔跤。

一個連隊百分之八十是新兵,老實得像一群會動彈的土豆,真正的新兵蛋子。他們是劉峰到貴州和川東接來的新兵,都不知道穿上軍裝跟上隊伍就直接去打仗,父母和奶奶爺爺們跟著跑,叫他們小名,扔紅薯幹柿餅子,七嘴八舌喊話,讓他們守紀律,別想家,好好聽首長的話,部隊的好伙食別白吃,吃了多長點兒個頭兒。都沒來得及吃好伙食,更沒來得及長個頭兒,就永遠臥倒了。

電影《芳華》裡不敢說和不忍說的殘酷真相

時光匆匆,芳華一代漸被時間遺忘。而電影《芳華》則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讓我們有機會直面這一切,讓我們來到炮火連天的戰場,重溫一段不應被忘卻的歷史,這就是它的最可貴之處。看到一個參戰老兵的影評,想流淚——“三十年,終於等到了一部有自己參加的戰爭情節的電影,雖然只有短短的6分鐘,在影片中,我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已經很知足了。”這場戰爭戲,是我們欠那些埋骨他鄉的戰士們的,請向他們致敬!

最後,想起那天去影院看《芳華》,從放映到退場沒有一絲喧譁——對某些東西,人們不約而同地保持了敬意。鄰座的老先生和我是最後離場的,目送他佝僂著揹走出影廳,那背影裡彷彿藏著一段正在湮滅的故人故事……

今日話題:

《芳華》已經成了年度催淚之作,你看了嗎?是否也為之流淚或憤怒?更喜歡原著還是電影?是否還有更多有關人性善惡的話想要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