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在河南是不是一城獨大?

鐵蹄藍馬


也來談談鄭州是否一城獨大;從下圖中可以看到各個省會城市在本省內GDP佔比。可以看出鄭州的GDP佔比20.3%,排在倒數第五位,也就是說,鄭州也不算一城獨大。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烏魯木齊排在第14位。也就是說,烏魯木齊排在省會城市裡面一城獨大的中間,烏魯木齊的GDP佔本省的四分之一;鄭州後來也會向它靠攏。

一城獨大感覺像是貶義詞,下面我來分析一下一城獨大的利弊。如果河南把鄭州的GDP分給其他城市。那麼河南44988.16億元的GDP除以18個地級市,就等於每個城市的GDP是2499.34億元,這樣大家滿意嗎?如果河南每個市2500億GDP,那麼河南各個城市的人都會淨流出,河南一個二十多年GDP佔據前五的大省沒有一個扛大旗的是絕對不行的。

河南只有鄭州市是一個人口淨流入的城市,如果河南每個城市都是2500億GDP,那麼河南的人全部外流,這樣大家滿意嗎?現在的城市是強者恆強,大者恆大。強大者佔盡優勢,如果某個城市大了國家就會把資源政策都給這個城市,如果鄭州不是稍大一點,那麼國家根本不會把中心城市給鄭州來建設。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每個省內都必須有一個大城市。

比如江蘇,前幾年南京排在第三位,在蘇州、無錫的後面,如今也在各種資源傾斜,早已把無錫拋在了腦後。又如山東,領導公開宣稱要建設濟南的首位度,難到各個領導沒有爾等小老百姓懂得?總之,一城獨大是趨勢!你認可也罷,不認可也罷,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省會城市一城獨大,這個現實是改變不了的。




kuang168


我生在洛陽,老家鄭州,兩地都有感情,解放後,本應把鄭州發展為河南重工業城市,洛陽為輕工業。結果洛陽成為一五期間重工業城市➕旅遊,鄭州成為輕紡工業城,可以說2000年以前洛陽人都不覺得比鄭州差,但這十幾年,隨著洛陽重工企業沒落,鄭州的交通地位,省會地位等各利好疊加,投入力大增,把洛陽乃至省內其他地市越甩越遠。

但河南雖然是人口農業大省,或者是全國很多人認為的欠發達落後省份,其實她的經濟總量連續多年都是全國前五左右,還是唯一排位靠前的純內陸省份,她的只是人多嗎?更多的還是勤勞的中原人,鄭州省會必須最快,其他地市的資源也各有優勢,相比其他省份內的城市對比差距,還算合理,總之希望鄭州更好,河南更好,我是河南人我驕傲!


Lanke597


有幸回答這個問題,個人覺得鄭州勉強算是一城獨大,但又像實力不夠,和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這種情況挺像的。現在給出我的分析:

第一、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一城獨大”

按照普遍觀點,“一城獨大”可以通過“城市首位度”和省會城市GDP佔全省GDP比重這兩大指標進行衡量。

省會城市GDP佔全省GDP比重,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主要反映的是,一個省對省會城市的經濟依賴程度。

第二、與其他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份,河南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均衡。

我們看一組數據

具體城市來看,鄭州GDP總量最大,達到9130.2億元,全省佔比進一步提高至20%。洛陽、南陽排名第二和第三,GDP總量分別為4343.1億元、3377.7億元。2017年商丘、駐馬店、平頂山GDP總量突破2000億元,至此,河南省GDP總量超2000億元的城市達到12個。

其中有六座城市上榜全國百強市,分別是鄭州、洛陽、南陽、許昌、周口、新鄉、!

總之河南各城市呈現的特點是,鄭州、洛陽略強,其他城市發展相對均衡的特點。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看看下面一組數據

河南GDP連續多年都是全國第五大經濟大省,而鄭州算不上多強的省會,拿到全國城市比排到17名。所以,鄭州在省外並沒有像武漢、成都、西安、長沙那麼有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三:鄭州的首位度與其他省會城市對比。

銀川的GDP還不如開封,但是GDP佔了寧夏的半壁江山,佔比高達52.2%,可想而知銀川對於寧夏人的重要意義。現在並不拿銀川、西寧、長春說事,就拿大家最愛對比的三個城市:西安、武漢、成都,比比看。

河南 全省2017GDP 44988億,其中鄭州9130億,佔全省20.3%,全省17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12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洛陽是鄭州的47.6%。

陝西 全省2017GDP 21898億,其中西安7469億,佔全省34.1%,全省11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4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榆林是西安的44.4%。

湖北 全省2017GDP 36522億,其中武漢13410億,佔全省36.7%,全省17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3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襄陽是武漢的30.3%。

四川 全省2017GDP 36980億,其中成都13889億,佔全省37.6%,全省21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2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綿陽是成都的14.9%。

從上面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鄭州在省內的影響力遠不及西安、武漢、成都在其省內的影響力,這幾個城市作為其省會,能服眾,幾乎沒啥爭議,而鄭州處境很尷尬,在省外,缺少影響力和認知感,在省內,有點不服眾的感覺。

我們細數一下:

1、開封,雖然經濟發展不怎麼樣,GDP更是少的可憐,但是最不服氣,開封本來就是河南省會,又是古都名城,1954年遷省會於鄭縣,開封這麼多年經濟滯後,開封朋友有話要說。

2、洛陽,九朝古都,工業重鎮,工業經濟曾長期高於鄭州,建國後與鄭州經濟不分伯仲,自從2004年GDP超過南陽後,一直處於千年老二的位置。

3、南陽,作為河南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豫陝鄂區域性中心城市,在1952年以前一直是河南GDP的老大,自從2004年被洛陽超越,成了千年老三。

4、新鄉,作為建國初期平原省的省會,是豫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好歹建國後也當過省會,被收編後就默默無聞了,坊間還有不少呼聲要重建平原省。

5、信陽,信陽倒不是去挑戰老大地位,而是鄭州對信陽的影響力弱,。信陽地理位置遠離鄭州而近武漢,且地理環境,飲食、民俗文化大多也偏楚文化,更偏向於武漢,所以相比鄭州,更多的人是去武漢工作,求學,定居等。無論是鄭州的經濟輻射還是中原城市群建設,信陽都是處於邊緣化的尷尬境地。這些年坊間對於信陽劃入湖北的爭議一直未曾間斷。

第四、鄭州未來一城獨大的趨勢會加強,潛力無限。相信鄭州未來會給河南人民帶來驚喜!

上面這組數據我們換一個角度解讀

按照2017年的省佔比,如果鄭州到達武漢的比重,鄭州的GDP應該是16510.6億,如果達到成都的比重,鄭州的GDP應該是16915.5億,這個數值超越成都的13889億略低於蘇州的17000億,在2017年全國GDP排名中,能排第8名。

可以想象,假如四川沒有成都,湖北沒有武漢,四川、湖北在全國還怎麼混?

作為超級人口大省,河南需要一個超強的鄭州。

河南的相對均衡,鄭州不夠強,讓鄭州在全國資源、產業、人才爭奪中,容易處於下風。相對於武漢、成都、重慶、西安、長沙,鄭州在中西部的人才資源、產業結構,實事求是地說,是有些差距的。

事實上,中西部地區省會一家獨大,有行政過度調配資源的因素,本身也有經濟規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錢自然往可以生錢的地方去。

當然這只是一個數字指標推算。鄭州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我們希望鄭州能夠有更好的產業結構,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我們沒必要背井離鄉跑到千里之外找工作了。


在過去幾年,河南從傳統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的轉型過程中,作為其省會的鄭州自然獲得了大量資源傾斜的機會。比如,對當地GDP、就業等拉動明顯的富士康工廠就設在鄭州、中國首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也是落戶於此。

隨著河南資源持續向鄭州聚集,再加上一大批政策紅利的兌現,河南經濟發展比較均衡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比如,過去五年,鄭州佔河南GDP的比重不斷高。2012年—2016年,傳統勞務外出大省河南出現了144.43萬人的迴流,這是一個可喜的景象。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在即,人口本身正逐漸成為一種財富或者資源,未來決定區域競爭成敗的因素,可能與人口多寡有關,即“得人口者得天下”。

我們研究發現,過去五年時間裡,鄭州淨增人口數量為69.3萬,約佔全省淨增人口數量的48%。通過過去幾年的“扶持”,鄭州集聚和輻射帶動效應已日趨明顯。客觀上,甚至改變了河南在大多數國人心目中的印象。現在鄭州入選15大新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等等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另一個勞務外出大省四川,這幾年也出現了大規模人口迴流的現象。據統計,過去五年,四川淨增人口數量為212萬。其中,成都貢獻了67萬(不含簡陽),佔全省淨增人口數量的31.6%,低於其GDP佔比。

其實,做大做強省會城市已不再是中西部省份的“專利”。我們發現,江蘇、山東、浙江等沿海發達省份,近幾年來,也不約而同的地喊出了要提高各自省會城市首位度的口號。杭州GDP近五年來佔浙江省之比,從21.7%增加到了23.8%。



大家有啥想法,留言交流看法哦,還有其他的希望網友補充哦

請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關注:易達看房

關注鄭州更多樓盤信息,一定要關注我哦


鄭州視頻看房


鄭州是不是一城獨大,官方只公佈了GDP,卻沒有公佈國家投資的數據。如果說河南17個地市,鄭州佔了國家投給省內資金的10%,那算不算一省獨大?沒有數據支持,這就很難說了。

單從鄭州和洛陽爭奪呼南高鐵的情況來看,確實是一城獨大,一條對於鄭州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的鐵路,但是對於洛陽可是雪中送炭至關重要。

鄭州缺水從洛陽調,洛陽雖然水系還可以,但是水質非常差,自來水主要來自洛河,洛河的小魚本地人都不吃,一股子怪味。陸渾水庫的水質屬於優質水資源,為什麼洛陽自己不用給鄭州?種種跡象顯示鄭州一城獨大不是空穴來風。

倘若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都這樣被壓制,其他十幾個地級市更無地位可言。


勇者奇緣


要說鄭州在河南是一城獨大也是對的,不過確切說來,應該是河南以鄭州為中心,與其他地市協調發展的現狀。但是作為省會城市的鄭州,肯定作為發展重點,享受的政策支持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鄭州和其他地市的發展差距,就拿GDP來說吧,2017年鄭州的GDP總量為超過9000億,而排在其後的洛陽僅為4343億,不足一半,而後面的南陽許昌更是差距甚遠。

 

而2017年河南省的GDP總量約45000億,可以看出一個鄭州的GDP總量就佔到了全省的20%,可見分量之重。

 

其實近幾年來看,得益於國家經濟發展的良好走勢,鄭州也是趕上了機遇,新晉升為國家中心城市,以鄭州為中心樞紐的“米”字型高鐵的建設,航空港的日趨完善,領事館的劃定設立,鄭東新區CBD的發展,鄭州地鐵的通車和持續規劃建設等一切都讓鄭州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作為一個人口大省,地處中原大地,不能像北上廣深那樣趕上第一步發展機遇,也沒有沿海城市的額髮展優勢,所以好不容易趕上大發展潮流的鄭州,作為省會城市的鄭州也是優先發展的。

 

但是近年來,發展中的鄭州其實也在帶動周邊地市的發展。今年2月7日,鄭州市政府正式公佈《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年)》,提出要按照“東擴、西拓、南延、北聯、中優”發展思路,持續優化市域空間佈局,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鄭開、鄭新、鄭許、鄭洛等周邊城市的城際高鐵直通;強化武陟縣、原陽縣、新鄉縣、尉氏縣、長葛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等節點支撐作用,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等周邊城市一體化協同發展。

 

所以,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應該會看到以鄭州為發展引領的中原城市群落的崛起。




東方今報


鄭州是河南的省會城市,鄭州固然是河南的老大,鄭州在河南省中就屬於一城獨大,省會城市在全省一般都是一城獨大,當然也有例外,廣東省會廣州並非一城獨大,因為還有一個了不起深圳,福建省會福州還遜色於泉州,鄭州在河南集聚了各種優勢資源,一城獨大不是偶然,是常態。

從2017年河南省各市的GDP總量來看,鄭州的經濟實力在河南的位置其它兄弟地級市無法撼動。鄭州GDp總量為9130億元,第二位洛陽只有4343億元,相差一半多,第三位南陽GDp為3377億元,相差2倍,鄭州2018年GDP總量預計突破1萬億元大關。

從交通來看,鄭州的交通不只是在河南甚至在全國都比較發達,鄭州是中國公路、鐵路、航空、信息通信兼具的綜合性交通樞紐,鄭州是隴海、京廣、京港、鄭西、鄭渝、鄭合等高鐵交匯的樞紐中心,鄭州境內有普通列車站9個,便捷的交通是河南其他地級城市無法可比。

就教育而言,河南其他地級市城市更不可比,鄭州共有各級各類教育學校3000所左右,在校生300萬人左右,普通高校56所,成人高校38所,這個比例也不只是在河南,甚至在全國都是很高的。

就經濟發展而言,鄭州擁有眾多第二產業的同時,還大力發展新型產業,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知名企業前來投資發展,更吸引人更多的人才前就業,鄭州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外商投資,更離不開各類人才創業。福州、廣州為什麼不能一城獨大?就是因為福建泉州、廣東深圳對外商及人才吸引力強,否則也會存在一城獨大的格局。




舞動人生124



很多中部大省都存在“一城獨大”的現象,為什麼“做大省會”會成為中部大省的共同選擇?事實上,這一發展路徑幾乎是中西部省份的慣例。


多位專家分析認為,對於缺乏水運這種低成本交通方式的內陸地區而言,交通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省會往往是該省交通樞紐,壯大省會成為一種自然結果,其中涉及到歷史、市場選擇和行政手段干預等多種原因。



武漢、成都、合肥都是典型的例子,鄭州也是如此。作為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交通發達的程度排在全國前列,在此基礎上,鄭州與周邊城市互動頻繁,輻射能力也得到增強。中原本就是交通要道,地勢平坦開闊,交通設施都容易建設,誰都有“米”的潛力,但只有鄭州有“米”的資本。鄭州處於東西部經濟交往的必經之路,是人流、物流、信息、資金最暢通的地方。鄭州又處於新絲綢之路的前沿地區,地理區位的優勢是不可替代的。


城市發展,取決於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機制,基本的原則是要素向低成本的地方聚集,而一個區域經濟活動成本的高低最終取決於交通的便利程度。內陸地區形成的中心城市,往往是交通樞紐,這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鄭州的發展就充分得益於其交通樞紐地位的確立和便利化程度的提升。


交通和城市發展顯然是相得益彰的,交通便利成為做大省會的基礎,省會強大後有更多能量來完善交通,進入良性循環。



河南商報


鄭州在河南是不是一家獨大?

我們分析一下部分省份,

河南 全省2017GDP 44988億,其中鄭州9130億,佔全省20.3%,全省17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12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洛陽是鄭州的47.6%。

陝西 全省2017GDP 21898億,其中西安7469億,佔全省34.1%,全省11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4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榆林是西安的44.4%。

山西 全省2017GDP 14973億,其中太原3382億,佔全省22.6%,全省11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1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長治是太原的43.3。

安徽 全省2017GDP 27699億,其中合肥7000億,佔全省25.3%,全省16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2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蕪湖是合肥的42.5%。

湖北 全省2017GDP 36522億,其中武漢13410億,佔全省36.7%,全省17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3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襄陽是武漢的30.3%。

湖南 全省2017GDP 34590億,其中長沙10535億,佔全省30.5%,全省14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7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岳陽是長沙的30.9%。

四川 全省2017GDP 36980億,其中成都13889億,佔全省37.6%,全省21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2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綿陽是成都的14.9%。

江西 全省2017GDP 20988億,其中南昌5000億,佔全省23.8%,全省11個地市中,2000億以上有5個。除省會外第一大城市贛州是南昌的50.4%。

從以上部分省份可以看出,大多數的省份是省會一家獨大,當然也有個別省份是雙星照大地,比如河北石家莊不如唐山,山東濟南不如青島,廣東廣州不如深圳,遼寧瀋陽不如大連,湖北和四川一家獨大的特徵最為明顯。

有人說鄭州起步晚所以對臨近城市虹吸的少,這一點不敢苟同。抬槓沒有意義,拿數據說話,事實勝於雄辯,原因有三,第一,人口比例,鄭州人口不足全省10%,而兄弟城市中,西安人口占陝西全省30%以上,武漢人口占湖北全省25%。第二,人口結構。鄭州最近的城市有洛陽、開封、新鄉和許昌,但是恰恰這四個城市在鄭州的人口並不多,洛陽人在鄭州的最少,有人說對臨市人口虹吸,人口結構實錘打臉。第三,產業結構。河南大型一流企業分佈均勻,例如,萬洲國際(雙匯)在漯河,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在平頂山,豫光金鉛在濟源,洛鉬集團在洛陽,洛陽還有像中船重工這種超大體量大型國企實力遠超鄭州富士康,新鄉有新飛電器等等,很多省內頂尖的企業都是根據各地自身有利條件發展起來的,河南招商引資,鄭州的比例也相對其他省份較低,基本和洛陽持平,而縱觀全國,很多省份中好的企業都被省會城市拿走了。為了避免地域黑,不提名了,有個別省會城市,為了保持其領先地位,其招商引資是其全省其他地市總和的好幾倍,這不僅僅叫虹吸,還有個詞叫吃獨食兒。


老隱隱於巔


在中西部地區,“一城獨大”的局面普遍存在。原因很簡單,省會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政策支持,是本省所有城市中最好的。

我們以2017年的數據為例。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最高的五個省會城市,分別是銀川、西寧、長春、哈爾濱、成都,基本上位於中西部到經濟欠發達省份。其中,銀川市佔本區的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了50%,是我國所有省市區中最高的。

倒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省會城市佔全省經濟的比重低的多。濟南、南京、福州、廣州等省會城市和西部的省會城市相比,全省佔比明顯更小。

從全國範圍內來看鄭州市的比重並不高。2017年,這個數據為20.3%。也就是,其經濟總量約為,全省的1/5。

雖然20%這個比重,在全國範圍內來說,並不算太高,但依然是一城獨大,只是情況沒有成都、武漢、長沙那麼嚴重而已。

一城獨大隻要控制得當,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反而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對促進全省經濟發展有好處。

但是如果比重過高,就會產生經濟畸形發展地區不均衡問題。比如,成都2017年GDP為14889億元,佔四川省的比重為37.6%,相當於排名第二至第九地級市GDP總和。排名全省第二的綿陽市,其GDP成都少1.1萬億元。四川是全國省內地市中第一名和第二名經濟總量差距最大的省份。


(成都)


紅谷新視界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很顯然鄭州作為河南省省會城市肯定是一城獨大的,這點在我國大多數省份來說都是這樣的(沿海和部分東部地區省份除外),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今天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一些觀察。

鄭州在河南一城獨大的原因

根據2017年的數據顯示,鄭州市的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9130億,比省內第二大城市洛陽(4343億)生產總值的一倍還要多。所以說鄭州在河南省內是一城獨大是肯定的,但是一城獨大的原因有幾點:

第一、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層次,只能允許有一個城市做大。

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來說差距很大(個人感覺有10-20年的差距),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有產業結構等等,都是有很明顯的差距的。比如:江浙地區,如今已經成為全國高附加值產業的集中地,什麼電商基地、創新中心等等互聯網高附加值的產業,而河南省呢?大部分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簡單來說產業層次不一樣能夠培養大城市的條件就不一樣。這就好比20年前農民供養大學生上大學一樣,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只能允許有一個孩子上大學。

第二、中部地區處的地理位置逼迫你不得不做大做強一個城市。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我的一貫觀點就是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要想取得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就必須做大做強一座明星城市。原因有兩點:第一、避免本省和附近地區的優勢產業和資本外流;這個很容易理解,因為資本的逐利性,必然一些經濟發展好和配套好的地區會更有吸引力,就算是本地企業也是如此,因為企業不可能因為情感因素放棄賺錢的機會;

第二、吸引外資和境內資本青睞。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產業升級都需要資本,引鳯還需築巢,所以如果你不夠優秀,那麼就會被其他地區搶走。當你富士康遷往內地的時候,據我所知不下5個省份爭奪,這就是例子。而中部地區的交通優勢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因為好的產業和企業可以隨時遷往其他省份和地區,因為交通方便啊(不要忘記了好的交通代表了既可以來也可以走)。

而上面的原因也就使得鄭州這座河南省會城市不得不成為一家獨大。

未來河南的局面應該是一超多強

就像上面講的例子,河南省是一個家庭,省委是家長,鄭州是長子,其他地級市是弟弟妹妹們。家長同意鄭州先去讀大學,學習先進的知識和經驗,接受良好的教育,畢業後事業有成了肯定是要反哺其他弟弟妹妹的。可以說鄭州今天的發展與河南省其他地級市的自我犧牲是分不開的,可喜的是目前有跡象表明,鄭州在獲得支持國家級中心城市這個任命後已經開始拉動幾個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開始發展。比如:河南自貿區就拉上了開封和洛陽、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豫東商丘和豫西洛陽被確定為支持建設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等。

未來個人感覺河南省的局面應該是一個鄭州特大城市,洛陽、新鄉、許昌、開封等幾個經濟強市的局面,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請多給鄭州點時間,或許有人會說未來鄭州會不會直轄或者怎麼樣?個人覺得多慮了,根據國家中心城市的定義,這已經是未來城市的最高級了,而且國家沒有重新設立直轄市的必要;所以未來鄭州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和產業升級後肯定會進行產業外遷和經濟扶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