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區以院落改造為抓手提升群眾法治文化品位 院落環境 更美了 居民法治意識增強了

梨花街38號院,塵封了四年的公共活動室大門打開了,居民們坐在新修的學法長廊裡談天說地;飛龍巷6號院落下水道堵塞的“頑疾”被徹底治好了,門楣上“和貴苑”的牌匾與圍牆上的法治宣傳畫相得益彰;宏濟新路201號院,電瓶車“蜘蛛網”充電隱患終於消除了,一面金屬漆色的法治文化牆呈現出莊嚴肅穆的氣息,讓人感受到法治文化的力量和氣息……請跟隨筆者一起走進鹽市口街道、督院街街道、蓮新街道的三個法治院落,看錦江區如何在院落改造中融入法治元素,有效促進家庭和美、鄰里和睦、社區和諧,營造出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

鹽市口街道 院落兩委發揮自治力量

“塵封了幾年的公共活動室終於打開了”

“法和社會”、“法治典故”、“法治漫畫”……鹽市口街道梨花街38號院落外牆上,法治文化的內容生動醒目地映入眼簾,行人來來往往,都會下意識地停下腳步駐足觀賞。“這所法治文化牆是幾年前打造的,去年在進行院落改造的時候,我們因地制宜地結合這所法治文化牆,將院落打造成了法治文化院落。”鹽市口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锦江区以院落改造为抓手提升群众法治文化品位 院落环境 更美了 居民法治意识增强了

鹽市口街道梨花街38號院是一所80年代建成的電力局宿舍,共有126戶人家。院子裡居住的大都是電力局宿舍的退休職工,住戶年齡層偏高,其中八十歲以上的住戶都有20多位。2014年,院子裡的公共活動室因為一些糾紛關閉了。“大家都是一起工作生活了多年的老同事,退休以後也喜歡聚在一起,活動室關閉了以後大家都沒地方去了。”梨花街38號院3號樓長曾阿姨告訴筆者。

去年,錦江區政府老舊院落改造的春風,吹開了梨花街38號院落塵封四年的公共活動室大門。得知區政府出錢改善大家的居住環境,院落黨支部立即行動起來,徵求居民意見。“改不改,怎麼改都是老百姓自己說了算。”區房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改造前,社區通過居民議事會,壩壩會、院落微信群等方式,廣泛的徵集居民意見。

锦江区以院落改造为抓手提升群众法治文化品位 院落环境 更美了 居民法治意识增强了

舊式樓棟裡沒有門禁,出入隨意,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有住戶提出了安裝門禁的需求。家住一樓的王婆婆得知以後,進行了強烈地反對,“我不同意,要裝門必須經我同意。”得知要在通道里打造學法長廊,院壩裡的居民又有了新的擔憂,建起來的長廊會不會存在安全隱患,阻擋了消防通道。有人同意就有人反對,院落兩委和社區彙總居民意見,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造方案設計。

為了打消居民的疑慮,院落黨支部書記挨家挨戶進行了意見徵求和方案介紹,“王婆婆反對主要是因為她覺得門禁安裝以後,一開一關的聲音會影響她的睡眠,我們一次次地跟她講了安裝門禁的好處,又給她解釋了門的開關不會產生噪音,最後終於把她的工作做通了。”

現在, 院落黨支部書記楊大姐又和樓棟長曾阿姨忙著在公共活動室籌備法治圖書角了。“感謝區委區政府,把錢投到了大家的心坎裡,大家盼了幾年的公共活動室終於又開放了,我們希望能夠把公共活動室充分利用起來,讓大家在活動室裡和睦相處,幸福生活。”院落黨支部書記楊大姐說。

督院街街道 小而美的6號院落

融入法治文化 居民積極參與

一走進督院街道飛龍巷6號,清新簡潔的法治宣傳畫讓人眼前一亮。“左邊圍牆是鉛筆畫風格,主要展示法治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右邊是兒童漫畫風格,主要展示家庭言傳身教,社會潛移默化。它們一個古色古香,一個輕鬆活潑。”指著院落門前的兩面法治主題宣傳牆,街道負責人介紹說。筆者看到,飛龍巷6號全新的門楣上,掛著“和貴苑”的牌匾,弧形的拱門兩邊,點綴著象徵“清廉、骨氣”的勁竹,主題十分突出,並與圍牆上的法治宣傳畫相得益彰。

锦江区以院落改造为抓手提升群众法治文化品位 院落环境 更美了 居民法治意识增强了

飛龍巷6號院落是一個只有3個單元48戶人家的老院落,和大多數老舊院落一樣,排汙管道堵塞是院落的頑疾。“經常動不動就堵了,只能靠我們自己疏通,特別是我們住在一、二層的住戶,已經成我們大家的‘心病’了。”說到以前的院落裡的問題,二樓住戶張大姐向筆者道來。小區停車棚是個塑料頂棚,停車棚旁邊的香樟樹一到春天就開始從樹上掉果子,“一到晚上,根本睡不好。”張大姐告訴筆者。

得知政府要出錢改善院落環境,居民們對此充滿了期待。“徵求意見時,我把‘希望增加監控攝像頭’這一條寫了上去,現在我們每個單元都有了獨立的攝像頭。”飛龍巷6號3單元的李秀英婆婆高興地說。家住二樓的張大姐說,香樟樹掉葉子,她希望“能更換停車棚的頂棚,換成沒有聲音的材質。”如今,管道堵塞的問題解決了、停車棚裝上了監控,停車棚頂棚換成了鋼化玻璃材質,政府出錢給有需要的居民更換了雨棚。

據瞭解,院落兩邊牆面上顏色五彩斑斕、內容生動活潑的法治文化內容是居民一起參與打造的。“在院落改造的時候我們充分徵求了居民的意見,他們都很願意參與到院落改造中,得知要繪製法治文化牆,居民們都積極參與,利用空餘時間加入到填圖中。”督院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肯定希望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參與打造法治文化牆的過程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法治歷史典故和法律知識。”飛龍巷6號院二樓住戶張大姐說。

蓮新街道 院落改造以法護航

培養居民法治意識

走進蓮新街道宏濟新路201號院,一面金屬漆色的法治文化牆映入眼簾,紅磚金牆,呈現出莊嚴肅穆的氣息。牆面以浮雕、格言等多種表現形式,將法徽、法鼎、法槌等法律重器與我國曆朝判官冠飾演變圖直觀地呈現在整個牆面,使轄區居民隨時能感受到法治文化的力量和氣息。“這面牆打造了後,很漂亮,比以前美觀多了,內容上還融入了法治文化,平時我們還可以學習學習。”居民楊大姐說。

蓮新街道宏濟新路201號院是90年代末修建的院落,只有40戶住家戶,小區內“髒、亂、差”問題比較突出。年久失修的水泥路面和電瓶車充電問題一直困擾著居民。“改造前這裡就像個蜘蛛網一樣,每家每戶從自己家裡牽線出來給電瓶車充電,看起來亂七八糟,大家知道存在安全隱患,但是出於需要,又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此外,由於院落臨街,一樓開餐館的商戶排出的油煙也給居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油煙燻人不說,牆面也是厚厚的一層油漬,既不衛生又不美觀。”

老舊院落改造, 帶來了解決問題的契機。去年開始,蓮新街道宏濟新路201號院完成了改造。路面、花臺、外牆、景觀牆、車棚、路燈、管線都進行了美化改造,整個小區舊貌換新顏。院落利用有限的空間搭建了電瓶車停車棚,停車棚內插線板整整齊齊地在牆面上一字排開,為了解決安全問題,停車棚還裝上了門鎖,由門衛統一管理,“蜘蛛網”充電現象不復存在。油煙擾民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商戶的油煙通過管道從一樓接到頂樓,“走進院裡再也沒有嗆人的味道了” 居民楊大姐說。此外,院落改造時還給院裡貼心地安裝了包裹架,大家的包裹到了都由快遞小哥放在貨架上,堆放得整整齊齊,“取包裹的時候直接去貨架上找就行了,再不會像以前那樣蹲在地下找半天,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居民楊大姐告訴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