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角色轉變與責任擔當

在學習資源與學習機會極為豐富的今天,促使學生積極學習、自覺學習,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和內在的學習動力,讓外因通過內因發揮作用,是當今教育科學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學習機會的增加與學生厭學之痛

在這樣一個“無處不終端、處處皆計算”的人工智能時代,學生的學習正在實現泛在化和自主化,學習資源隨處可尋,學習機會極大豐富,但與此同時學生不愛學習、厭學輟學、學習不自覺的問題依然沒有有效解決。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和動力,不能提升學生學習過程的愉悅度,不能改變學生對自我學習的消極看法,那麼,再先進的技術於學習而言都是外因,沒有學生內因的改變,真正的學習無法有效發生。教育信息化推進實踐中,不少學校的教師表示,學習動機強、愛學習的學生在信息化的幫助下如虎添翼,進步明顯;而那些學習動機弱的學生則沒有什麼受益,反而有時會有不良影響。因而,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改善學生對學習的情緒情感,則是當今時代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與此同時,隨著未來“意念驅動”“腦機接口”“人機一體”等技術的發展,人類在信息接收和處理方面的能力將會極大增強,但人們信息處理能力的增強是否意味著學業的成功、職業的成就以及人生的幸福,這些問題都日益引起人們關注。所以,今天人們一方面日益關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學習效率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開始再次反思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態度以及對學習的看法等對學生學習效益的影響;在關注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

對學生學習情感態度的重視,在我國教育政策制定中也有相應的發展歷程。我國教育改革從最初的雙基教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到後來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再到當前重視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核心素養,可以說是越來越重視學生對學科、對學習生活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尤其是核心素養中的三大領域、六大指標、18個維度,更是有機融合了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社會情感能力,並有意凸顯了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

反觀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現狀,對於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度,一些學校校長和教師往往說起來重視,實踐中並沒有引起切實重視。即使教師意識到了學生學習情感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但是教學實踐中缺乏有效的舉措和方法來改善與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課堂教學中,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明確敘述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但是由於其評估的不便性以及對知識與技能考核的緊迫性,課堂結束教師反思課堂教學實施成效時,也會有意無意地忽略或忽視對學生學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與評估。以至於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學生越來越厭學,學習的情緒情感越來越差,畢業時扔掉書本、撕掉作業的情況時有發生,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遺憾的現象。

相對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國際教育組織OECD也開始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與研究。之前的PISA測試更多地關注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近年來,為了應對快速變化的未來社會,一批專家學者也認識到,僅僅具備認知能力不足以讓學生擁有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人生。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情感能力對學生的學業成績、職業生涯、人生幸福同樣重要。學校教育有責任在發展學生認知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並指出,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是指學生管理自我的思想、情緒和行為,以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為此,他們借鑑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論(盡責表現、情緒調節、合作能力、思想開放、社會交往),自2018年開始,在世界範圍內開展學生社會和情感能力的測評與研究(Study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SSES),也被稱為小PISA,尋找家庭、社會和學校中有利於以及有礙於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要素。

學生的學習情感對學業成績的貢獻率

學生的學科學習情感是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能力,即是指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盡責表現、情緒調節、合作能力、思想開放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的表現和能力。當然,在學科學習過程中,有的社會情感能力表現得更為直接,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更大,如盡責表現、情緒調節、合作能力、思想開放,而有的社會情感能力如社會交往對於學生學科學習成績的影響或許會弱一些。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批判性思維、元認知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同樣是影響學生學科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

教育研究和發展史上,較早認識到學生學習情感發展重要性並詳細闡述學生學習情感發展與學業成績關係的學者當數教育專家布盧姆。布盧姆等人通過深入研究,認為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認知準備狀態,即學生已經習得完成新學習任務必備的知識技能的程度。2.情感準備狀態,即學生從事學習過程的動機程度,包括學生對學習任務的興趣、態度、信心和自己對自己的看法的複合體。3.教學質量,即教學過程各要素適合於學生個體的程度。教學過程中,如果上述三個自變量是適宜的話,所有學生的學習結果都會處於高水平,都能達到掌握的狀態。學習的結果也可分為學生學業成績、學習速度以及學生情感發展。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改變學生的特徵(認知和情感)、改變教學質量,使得所有學生都達到學習的高水平。

實踐中,我們意識到,學生的情感準備狀態與學業成績是相關的,即情感準備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業成績。學生對課程和學習有積極情感,應該比帶有消極情感或帶有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得更為輕鬆和迅速。

對於情感是如何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在布盧姆等人看來,學生對於學習任務的情感準備狀態,一方面決定了學生為完成該學習任務準備付出必要努力的程度,另一方面還決定了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試圖克服它們的程度。當然,學生對某些學科感興趣與否,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學校學習期間形成的。如果學校能給學生成功學習的經歷,尤其是在小學期間,那麼學生很可能會對認知或情感目標都抱有積極態度。

激發與培育積極的學習情感

在泛在學習與自主學習的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會不會被取代?答案是否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教師的角色會發生變化,教師的職責和功能要進行調整。學生對於知識的學習尤其是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自學,可以在教學機器人或教師智能幫手的支持與幫助下自主完成,即“教書”的工作可由教學機器人來實現。那麼教師的主要功能在於讓學生愛上學習,提高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當然,這裡學習情感既包括對特定學習任務的情感,也包括對一門學科的學習情感,也包括對整個班級、整個學校的學習情感。

誠然,學生的情感準備狀態相對來說不那麼容易改變,這是學生長期學習經歷形成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有效地增強學生對某一學習任務的努力程度。事實上,只要能使學生在這次學習任務中獲得成功,並使他認識到這一點,願意在以後的學習任務中付出同樣或更大的努力,就是有效的方法。

通過積極學習情感的激發與培育,讓學生愛上學習,不斷體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與榮譽感,在此基礎上逐漸強化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堅持不懈,形成良性循環,以學生愉悅學習的每一天為其幸福人生奠定紮實基礎。

(田愛麗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於天貞繫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7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