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菊——懷念濟南臥牛山中學恩師王永健先生

人淡如菊

——懷念恩師王永健先生

人淡如菊——懷念濟南臥牛山中學恩師王永健先生

自小至今,近50年人生中遇到過很多值得我尊敬的老師和給於我無私幫助的“貴人”,王永健先生是最難忘的一位。儘管過去了三十多年,他和顏悅色的神情和別開生面的教學卻至今都讓我難以忘懷。

前段時間寫了一篇小短文——《第一個為我撐起雨傘的人》,自打那我就在想:第一個為我撐起雨傘的、值得我感恩的人就是王永健老師。而我,僅是他教過的千萬個學生中最普通的一員。

真正認識王老師是在我上初二時,他是我們班的班主任,同時又擔任數學課。1981年,那是文革結束不久的年代,真正科班出身的王老師似乎突然卸下了壓在心頭已久的重負(聽說他在文革中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學校里科班出身的老師不多,他是其中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他總是穿著一身半舊的藍色中山裝和一雙黑布鞋,戴著藍帽子。儘管是舊衣服,卻洗的很乾淨;一副深褐色的高度近視眼鏡,鏡片套疊了很多個圓圈兒,像兩個“酒瓶子底兒”。他白皙的臉上,有一雙和善的眼睛,只要他平靜、文雅的注目看著你,即便是再調皮搗蛋的學生,也不好意思在他的課上搗亂——乖乖低下頭。

王老師的字寫得很規範漂亮,那板書像是特意寫給外來聽課老師看的那麼講究。即便是數學課,字也是那麼規矩!

大家都盼著王老師來上課。為什麼?王老師講課完了,總會再抽出一小段時間給同學們講《聊齋》、《水滸》之類的文學故事,讓人期待,聽著過癮。但他講故事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須將他課上的內容理解、領會之後。所以,同學們的數學課都不差。他的《聊齋》、《水滸》等系列故事,為懵懂年少的我打開了一個瞭解文學的窗口。那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對我後來的學習影響很大。

除了數學課,王老師還主動兼任幾個班的音樂課。在當時師資匱乏的情況下,鄉下聯中根本就沒有能勝任音樂課的教師。學校裡只有他懂音樂,又能演奏手風琴等樂器。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他教過我們的一首老歌:

你是燈塔,照亮了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1982年的初冬,我發燒三天沒去上課,王老師有些不放心。他又不會騎自行車,步行四公里,到我住的村莊來看我,這讓我和家人都非常感動。王老師與我的父親談得很投機,臨行時我父親執意要用自行車去送他,並將自己精心培植的稀有品種白色菊花送給他。“像這樣負責的老師到哪裡去找?”後來我父親感慨地對我這樣說。

王老師落戶在洪家園村,師母身體不好。那時生產隊剛分了地,而王老師又不太會幹農活。麥收時節,他有些犯難了。不知哪個小夥伴得到了消息,星期天,十幾個人主動帶著磨好的鐮刀去給他幫忙割麥子。生長在農村的半大小子對農活都不外行,不到半天,就將在小清河邊上的一塊麥地割完了-------望著我們這些灰頭土臉、滿身是汗的學生,王老師也動了情:“誰讓你們這些孩子來的?”

畢業後又讀高中,當工人,當兵------很少有機會去拜見老師,只是在一個春節時去拜年。然而,給他拜年的學生太多了,他應接不暇。寒暄幾句,我便告退。沒成想,此別竟成永別。再後來想去看他的時候,卻聽說他已辭世多年了。

不知為何,每當想起王老師,我總會想起我父親當年送給他的那盆花瓣頎長的白菊花,淡雅而又溫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