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 关注秦朔朋友圈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310篇原创首发文章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消费者的视线渐渐转向本土品牌

当很多人还把虚胖、缺心、肺活量差、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等视为中国产品的通用标签时,情况其实早已在变化。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已经长出强健的骨骼,肌肉发达了,心肺功能强大了,头脑变聪明了。这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

可以证明中国质量提高的标志起码有以下几个:

第一,越来越多全球顶级品牌的生产商或重要零部件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它们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全世界,它们就是世界质量水平的一部分;

第二,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企业竞争时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包括苹果、三星、松下、GE、飞利浦、西门子、宝洁这样的世界龙头;

第三,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认可本土品牌。麦肯锡《2017年消费者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的视线渐渐转向本土品牌,尤其是那些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在麦肯锡调查的17个品类中,受访者在8个品类上更偏爱本土品牌,占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一半多,其共同特点是:性价比高、品质好、售后服务到位。瑞士信贷公布的2018年新兴市场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87.4%的中国消费者更喜欢购买国内品牌的家电,18岁到29岁消费人群中有高达90.7%的比例喜欢购买国内品牌。

第四,在一些事关民生、消费者特别敏感、信心曾经受挫的行业和领域,本土品牌开始收复失地。最为典型的就是婴幼儿奶粉,虽然目前雀巢/惠氏、达能纽迪希亚、美赞臣、美素佳儿、雅培等国际品牌仍然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但以君乐宝等为代表的新国产品牌,已经让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从最低迷时不到20%翻了一番多,占据了半壁江山。君乐宝奶粉产销量最近四年连年翻倍,2018年预计会达到4.5万吨。

质量不像打个广告、提炼个卖点,它是一个包括供应链和设备、技术、工艺、流程、标准、全面管理与持续改进在内的系统化工程。中国质量变迁的背后,其实是整个国家的制造能力和质量标准升级的结果。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中国质量向前迈了一大步

11月2日,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该奖项2012年经中央批准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也是在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农产品和食品实现优质、生态、安全,制造业主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质量奖分质量奖和提名奖。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获奖者为9家组织和1名个人,其中有3家制造业组织,分别为潍柴动力、格力电器和江苏阳光集团。此外还有服务业、工程建设、医疗、教育、国防工业及武器装备组织、一线班组等。提名奖获奖者为71家组织和9名个人,其中有28家制造业组织,包括扬子江药业、青岛啤酒、金风科技、方太厨具、京东方、贵州茅台、福耀玻璃、伊利、君乐宝,等等。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 君乐宝代表国产奶粉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也许有人觉得中国质量奖和国际质量奖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其实,即使用国际标准看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很多也是世界水平。

比如去年第61届欧洲质量组织年会邀请的大会演讲嘉宾之一,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她介绍了格力以“需求调研-计划制定-执行落实-检验检查-改进优化”顺序开展的质量预防五步法,以及“顾客需求引领-检验把关控制-失效机理研究-过程系统优化”的质量技术创新循环,被欧洲质量组织秘书长Jassen认为是一流企业的品质理念,“令人震撼”。

今年的“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全球卓越奖”(1992年由欧洲委员会、欧洲质量组织和欧洲质量基金组织共同发起,每年颁发一次),有8家获奖组织。奥地利半导体供应商英飞凌获得卓越大奖,来自中国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公司和宝马MINI的英国工厂一起获得高度表扬奖(Highly Commended)。欧洲质量卓越模型的评价准则有9项,分别是领导力(权重10%)、战略与策划(8%)、员工投入(9%)、战略与合作(9%)、过程管理(14%)、顾客对产品评价(20%)、人力资源效果评价(9%)、社会效益评价(6%)、经营结果(15%)。

再以中国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来说,今年5月,国际权威质量评定组织B.I.D(Business Initiative Directions)在纽约举办2018年度IQS质量峰会和颁奖大会,君乐宝代表中国企业荣获“国际质量管理卓越和创新钻石奖”。该评选历时6个月,从93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型企业中进行评选,并从“质量控制”、“商业声誉”和“全面质量管理(TQM100)”等12个领域对企业进行评估。君乐宝旗下的旗帜婴幼儿奶粉,已连续两年获得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的最高奖——特别金奖。

食品是中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别强调的要实现“优质、生态、安全”的行业。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首次纳入食品制造业,有4家企业入选,即茅台、青岛啤酒、伊利和君乐宝,它们占整个制造业入选企业(31家)的13%。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 君乐宝乳业集团总裁魏立华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备受鼓舞

今年是三聚氰胺事件10周年。乳品企业伊利和君乐宝能入选中国质量奖,可以说是有着历史意义的复兴。在昔日奶粉业废墟河北站起来的君乐宝此次代表国产奶粉品牌获得质量奖肯定,也重塑了河北在中国乳业的高质量新貌。实际上,在此次获奖之前,君乐宝已经在国际上通过了最高标准的检验,2015年通过全球食品安全标准BRC A+顶级认证,是当时全球奶粉行业的第一家。BRC全球食品安全标准是由英国零售商协会在1998年颁布的,涵盖最高管理者承诺、食品安全计划、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现场标准、产品控制、过程控制等内容,到目前已经进行了7次修订。英国零售商协会对符合要求的企业,从低到高颁发(BRC)D级、C级、B级、A级和A+级认证证书。具体来说,A级认证是预约通知审核,A+级认证要求企业始终处在不确定的飞行审核中,即审核员到工厂门口才亮明身份,30分钟必须到达生产现场(车间或仓库),对200余项指标进行严苛检查。此举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审核工厂平时正常生产运行情况,一旦在一次突击审核中未达到标准,认证资格就将被取消。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为了在质量管理方面与全球最高标准全面接轨,去年6月,君乐宝与世界三大质量组织——美国质量学会、欧洲质量组织和日本科学技术联盟结成战略合作。这些质量组织的顾问是在参观了君乐宝的自建牧场和奶粉工厂后,才开始战略合作的。而对君乐宝来说,他们当时的一个考虑是,因为国内消费者的心曾被伤得太厉害,婴幼儿奶粉又涉及到孩子健康,高度敏感,所以如果不能得到世界最高标准的认可,在国内也很难被真正认可。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食品企业构建全产业链质量保证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曾经有过惨痛教训的中国食品行业,在质量意识和质量水平方面,不知不觉中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这中间的一个关键,是构筑全产业链、全员、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今年10月9日召开的茅台集团2019年度生产·质量大会,提出了“打通公司全过程质量数据链,实现茅台生产质量全过程程序数字化管理”的目标。茅台新建的“原料供应链管理平台”可实时反馈高粱收购和红粮款支付情况;对进厂原辅料和包贮材料实施“采购前抽检、进厂前验收和使用前检验”三结合的监控模式,确保批批检测覆盖;按照工序质量控制标准,确保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处于稳定受控状态,严格实施产品品质的全过程、全指标、全批次监控。

青岛啤酒副总裁董建军说:“过去主要关注生产制造环节,现在实现了从田野到餐桌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把关来保证啤酒的安全、新鲜。水是啤酒的主要原料,水要经过7道处理,每次检测50多个指标,操作工每两个小时都要品尝一次;大米要用脱壳三天之内最新鲜的,超过三天就不能用了。”

君乐宝乳业集团总裁魏立华说:“君乐宝能在国产乳品一度遭受严重信任危机、市场占有率从80%跌到20%的废墟上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创新了全产业链生产模式,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生产加工实现整个产业链掌控,并用全球最先进的设备设施、世界级的供应商伙伴、世界级的工厂来生产婴幼儿奶粉。君乐宝奶粉全部使用自建牧场的自有奶源,原奶平均蛋白质含量达到3.45%,平均脂肪含量达到3.91%,优于欧美原奶指标。对比欧盟细菌总数10万的标准,君乐宝是1万,今年三季度细菌总数只有1000。”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在君乐宝形成的纵横交织的全面质量管理5.0模式中,横向坐标是奶源管理、供应商管理、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控制、终端质量管理、消费者沟通,纵向坐标是质量策划、质量运营、质量绩效评价、质量改进创新,推动经营系统从关注“产品的小质量”到关注“经营的大质量”转型,角色由“质量部门管理质量”向“人人承担质量改进”转化,职责定位由“聚焦产品质量管理”向“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全局性”转变。以信息化保障方面为例,通过君乐宝建立的实验室LIMS信息化系统,可实现产品检测全程智能控制,对包含营养成分和食品安全、涵盖原料到成品的全部关键节点实行层层把关、批批检验。所有检验完全由系统控制,数据自动抓取录入,最大程度确保结果精确,并形成大数据平台,全程可追溯。在检测完成后,根据检验结果形成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消费者扫描奶粉罐上的二维码就能查阅,还能为集团质量管控提供参考。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中国质量奖何时与世界三大奖并立?

每年11月,中国质量协会都会组织企业前往日本,参加由日本科技联盟(JUSE)主办的戴明奖颁奖大会。2017年荣获戴明奖的两家企业都来自印度,分别是印度的商用车公司Ashok Leyland和轮胎制造商CEAT,获得戴明奖大奖的是泰国的暹罗水泥集团物流管理公司。

1949年,日本科技联盟邀请美国工程师爱德华·戴明在日本举行为期8天的统计质量管理基础讲座,1951年又讲了两个月。戴明把自己讲义的版税拿出来推进日本的质量管理活动,为此日本科技联盟设立了戴明质量奖,其核心是全面质量控制(TQC)。由于西方翻译成全面质量管理(TQM),后来日本也把TQC改为TQM。日本戴明质量奖评审委员会1998年对TQM的定义修订后为:“TQM是由整个组织从事的、在效率和效益两方面达到组织目标的系统活动。它使组织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价格上提供给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这里所说的质量,是指有用性(包括功能和心理两方面)、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必须考虑对社会、环境以及子孙后代等第三方的影响。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戴明奖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质量的提升。由于日本产品在全球的成功,TQM也走向世界。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总结TQM的基础上,提出了6西格玛管理和顾客全面满意(TCS)。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签署的一份文件认为,美国的生产力在下降,产品价格昂贵,缺乏竞争力。1983年,白宫召开生产力会议,呼吁在全国公立和私营部门开展质量意识运动(quality awareness campaign)。当时的商务部部长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帮助起草了国家质量改进法案的草稿。1987年里根签署了由国会通过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改进法”(100-107号公共法案)。1988年,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Baldrige Award)创立,用以表彰美国企业在TQM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做出的贡献。1995年,具体负责波多里奇奖评选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报告指出,获得波多里奇奖的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业绩,相比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比约为2.5:1。1998年,克林顿签署100-107号法案的修正案,从1999年开始,将波多里奇奖的授奖范围和对象正式扩大到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

波多里奇奖的标准由7个方面组成:领导力、战略计划、顾客和市场、信息和分析、人力资源、过程管理、商业效果。所有申请者将接受不少于300小时的严格审核。大多数美国大公司都使用波多里奇奖的评选标准进行自我改进。

现在来看美国1987年的100-107号公共法案中的一些论述,仍然很有意义。法案中提出,美国在产品和加工领域的质量领导地位,20年来一直受到外国竞争者强大的(有时是成功的)挑战;不良质量已经使全美损失了20%的销售收入;由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杰出人物,建立一个质量和质量改进项目的战略计划,对于美国国家经济的良好运行和提高美国在全球市场上的有效竞争力正在变得日益重要;改进现场管理、鼓励员工采用质量工具、加强统计过程控制,都将对制造业成本、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

美国波多里奇奖和日本戴明奖的成效,让欧洲企业感到欧洲也有必要开发一个质量改进的框架——“为了企业的成功,为了企业的竞争的成功,我们必须为质量而战”。这就是1992年设立的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全球卓越奖的背景。该奖项的宗旨中有一条是,“支持欧洲企业的管理人员加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的进程”。

日本戴明奖、欧洲EFQM奖的获奖者,已有很多是日本和欧洲之外的企业,而波多里奇奖因为法案一开始定位的原因,奖励的都是美国企业。中国质量奖借鉴吸收了它们的一些特点,比如不限于企业,而是奖励在质量领域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只要他们符合“在质量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以及效益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质量管理制度、模式、方法实现创新并具有推广价值”的标准。假以时日,中国质量奖也有可能和这三大奖并立,并向全世界的优秀企业开放。不过在这之前,中国企业在质量方面还需要有更好的实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总结。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从在本土挣钱到在全球赢得尊重:21世纪的中国公司使命》,当时我还不太了解中国质量奖的情况。最近对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特别是食品制造业进行了一些调研后,我发现,无论政府、协会和企业,在质量管理的现代化、国际化方向上,都取得了比我想象中更大的进步。

“让中国质量代表世界水平”,这个结论目前还不能完全成立,但可以说,至少在一部分中国企业那里,已经建立了毫不逊色于世界标准的质量意识和文化。而且,后起的中国企业还可以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武装自己。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这就是中国企业的质量革命。市场如海,质量是船,品牌是帆。中国制造必须走高质量之路,只要真的用心,也有条件走好。

也许再有几年时间,世界最重要的质量、管理奖项,以及最高认证标准,中国将有不是一个两个企业、而是一批一批企业去赢得。到那个时候,董明珠所说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魏立华所说的“让世界喝上君乐宝”,就真的不是梦想,而是现实。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一场静悄悄的质量革命,正让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