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這屆雙11即可怕又無情?

為了實現全民剁手,馬雲爸爸真的不負眾望。

以分鐘計數的雙11交易額,總是會在新聞窗口彈出時讓你瞠目結舌。


為什麼說這屆雙11即可怕又無情?


今年雙11交易額數據▲


看著這行觸目驚心的數字,我不禁淚目。作為共同創造這項壯舉的一份子,我真的是盡力了。

儘管今年的數學算數能力和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並沒有更上一層樓。可我還是馬不停蹄地花著錢,盡心盡力地掏空錢包和自己。

以至於雙11已經過去快一天,我還沒有緩過來。


後遺症一:

我才想起網購的初衷,是省錢


按照國際慣例,在雙11正式開始之前,都會有一大批女同胞立下flag:我今年是不會參加雙11的了。

我也不例外。

在這場大型打臉戰役中,我不懼落後,奮起直追。

別人早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前,就列好了九九八十一張購物清單。而我,則採取「一切隨緣」的方式:哪個便宜買哪個,哪個需要拼單就拼哪個,哪個最容易滿減就選哪個。

一眨眼的功夫,我的購物車已經被我安排地明明白白。

零點一過,戰爭的號角終於被吹響。我的手指如同閃電一般,在「購物車」和「結算頁面」瘋狂地來回切換。

即使在狼多肉少和網絡隨時會奔潰的艱難條件下,我搶不到爆款,付款的頁面忽閃忽現。我也憑藉著自己驚人的意志力和出色的臨場應變能力,頑強拼搏著。

最終,我成功攻破了自己的預算金額,光榮完成了使命,以及附加任務。

我站在勝利的堡壘上,望著硝煙瀰漫的戰場,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不禁感慨:“下個月的信用卡要分幾期好呢?”

沒有了錢,贏了世界又如何?

無敵是多麼,多麼寂寞。


為什麼說這屆雙11即可怕又無情?



後遺症二:

剁手成了習慣,根本停不下來


一旦購物成癮,女人的嘴真是騙人的鬼。

我身邊有一類特別容易被人家安利的姑娘,我稱她們:盆栽女孩。

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人跟她們種草,再適當加上一些“不買不是人”“買了一秒變仙女”等措辭,她們的腦袋就如同一個盆栽,開始瘋狂長草。

為了一年一度的買買買,她們更是提前一個月就已經列好購物清單,甚至節衣縮食地準備好一筆豐盈的資金,讓自己在雙11的時候當上“限時富人”


為什麼說這屆雙11即可怕又無情?



一旦開戰,她們就蓄勢已發地衝向各個陣地“大開殺戒”一番。

種草已久的,買!需要囤貨的,買!沒啥必要但看著便宜的,買!可買可不買但好友想拼單的,買!

無論錢包有多空,盆栽有多重,只要回想起當初被種草時的愉悅,種完草後迎來收割期的興奮,便能立馬重燃鬥志:買!!!!!!!!

papi醬:雙十一是一場戰爭, 贏了沒錢, 輸了沒臉!


可是等到拆快遞和算賬單的時候才發現,有很多“種草已久”的東西,並不是她們真正想要和需要的。

其實購物最讓人上癮的地方,不是源源不斷地將一堆喜歡的東西買回家,而是在購物的這個過程中享受揮霍時的快感。

為什麼說這屆雙11即可怕又無情?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現在有很多女孩子,每個月拿著5k的工資,還著10k的信用卡。儘管財務狀況糟糕,但依舊堅持著對小資生活的追求。

用的化妝品得是專櫃的;背的包不是奢侈品大牌,最起碼得是個輕奢品牌;別人有的我一定得有,別人沒有的我爭取要有;每年的限量,至少要有一樣。

當這種追求成為習慣,東西只會越買越多,越買越貴。

就算你把想要的東西全部買到了,你也已經不可能快樂了。

因為這種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範圍的購物慾,已經架空了那個所謂的小資生活。

為什麼說這屆雙11即可怕又無情?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有人跟我調侃,雙11又將導致一次“消費降級”

很多盲目消費和兇猛購物的人,在雙11大潮退去之後,日常的消費能力將會大打折扣,而且很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讓自己重置回到雙11前的生活水平。

但這鍋馬雲爸爸真的不背。

雖然刀是別人遞的,但手卻是你自己剁的啊。


為什麼說這屆雙11即可怕又無情?



後遺症三:

搞不清楚怎樣才算,理智消費


剛入職場那會兒,一直都覺得「有錢就多花,沒錢就少花」就是理智的消費觀念。

於是我一有點小錢,就手癢癢得只想花錢。覺得錢不花出去,就很對不起自己。

但我發現,這種消費觀念真的太不可控了。

有錢的時候,我就像個富婆一樣如沐春風。錢花完了,就像個乞丐一樣可憐兮兮。

生活水平忽上忽下,銀行卡里的存款也從來沒有超過三位數。最可怕的是,我在需要用錢的時候,沒有錢用。

有一次我去醫院看病,醫生開了一個三百多塊的收費單,那個藥是沒有入醫保的,只能自付。但那個時候正逢月底,卡里也早沒有餘額,全身上下也有隻有不到十塊的現金,於是就想著刷支付寶用花唄。結果那個醫院只支持微信和信用卡,但當時我還沒辦信用卡。

於是我只能尷尬地從窗口旁邊出來,火急火燎地在微信上跟朋友湊了三百塊,再排上半個小時的隊。

但我很慶幸那時我需要的只是三百塊,而不是三萬塊。

為什麼說這屆雙11即可怕又無情?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從那以後我才意識到,在這個所謂理智的消費觀念下,左右我花銷能力的,依舊是我的錢包,不是我自己。

直到後來,我慢慢地有意識管理自己的資金,會定期地審查自己的財務情況,才發覺真正的理智消費,應該是有錢沒錢,都小心花錢。

錢少的時候按需消費,首先考慮“必要的”和“急需的”,“不必要的”和“可滯後的”則視情況而定。

錢多的時候也不要飄飄然,覺得錢多就能起飛。飛得越高,就會摔得越狠。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反而更要頭腦清晰。把消費區域劃分成不同等級之餘,也要保有最後的底線金額,以防突發情況。

後遺症四:

錢是花出去了,可快樂也沒了

買東西時,我們很容易獲得滿足。但買完東西后,我們也會容易陷入一陣空虛,甚至悔恨當中。不是覺得買了跟沒買一樣,就是買了之後很想罵自己“當初為啥要買”。

這種「購物延遲後悔感」大抵是我們因為沒做好「消費心理準備」而造成的。

很多時候我們在決定購買一件物品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忘了考慮一件很重要的事:

是否能接受購買這件物品的代價和後果。

就好比你要決定分期的方式買一個筆記本,那麼分期後的利息就是你要付出的「代價」,而東西買來後它存在的價值就是你要承擔的「後果」。

所以在做這個決定之前,你需要將分期後所要償還的利息提前計算好,看這筆金額是否在你的償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之內。

然後再想想,這個筆記本是不是真的適用於自己,你能不能接受它存在「買回來後可能就不喜歡」的貶值風險。

將以上兩個方面都考慮仔細,再去做這個決定就不會容易產生「購物延遲後悔感」了。

為什麼說這屆雙11即可怕又無情?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做好「消費心理準備」,就是儘量避免自己「被消費快感綁架」——讓你痛苦地花錢,然後再痛苦地接受你花錢買到的東西。

可這樣又是何必呢?

無論你花錢的初衷是什麼,最後傳遞給自己的,還是要一種愉悅才行。

如果你花了錢換來的只是一場空歡喜,那還不如捐款給貧窮的我。

這好歹也算是積德做好事了。

終極後遺症:

雙11這場疾風,颳得我「人財兩空」


雙11花錢天經地義,但最讓我想不到的是「人財兩空」這個結局。

在十一月的第一天,我突然在一個只有三個人的群聊中被@▼

為什麼說這屆雙11即可怕又無情?


要不是這突如其來的戰隊邀約,我真的都忘記了有這麼個群存在。因為除了這一次對話,我和這兩個曾經交好的小姐妹,早已沒有了來往。

由於從一開始我就沒打算參加這個遊戲,於是這次時隔五年的對話,在我回復了一個無奈的表情包後戛然而止。

我沒想到這場與老友的久別重逢,開始得這麼匆忙,結束得也如此尷尬。

其實想想挺可怕的,若是沒有這場遊戲,是不是她們再也不會來找我?

而我也自私地想要當那個被動的人,幻想著總有一天,她們會來找我。

我想很多人都託了這次雙11的福,終於跟自己失散多年的大學同學高中同學初中同學小學同學,聯繫上了吧。

但又有多少人通過這次聯繫,補上了一句簡單真誠的問候,而不只是“哈哈哈哈老同學,幫我點個贊8!”後,便無下文。

錢包空了可以再填滿,人情少了就很難再有。

倘若下一次再和老友不期而遇,我真希望可以從隨便嘮嗑幾句的敘舊開始,再以後會有期的祝福結束。

可是,下一次,又是什麼時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