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旅遊」華州“小香港”——金堆街

「华州旅游」华州“小香港”——金堆街

金堆街它就是一條簡單的街道,是由兩個生產隊組成的,東半截是一隊,西半截是三隊。街道都是農戶,共有五十餘戶,房子大都陳舊矮小,比較有氣派的房子要數街道中間秦家和姚家的房子了,秦家的老爺子原來是西北軍楊虎成部下的上校參謀,退伍還鄉後,修下了秦家大院,三間門房,中間的大門高有七尺多,寬有五尺多,厚有兩寸多,大門兩邊各有一 個青石獅子,進大門穿過廳到院子是一邊三間廂房,上房三間全是雕花八扇格子門,姚家緊挨秦家有兩個院子,挨秦家第一個院子是前三間門房,門卻是雕花格子門,進門過廳院子一邊有三間廂房,上房也是三間八扇格子門,第二個院子是三間普通門房,進去院子兩邊各有三間廂房,三間上房,都很普通。街道其它住戶的房子有三間的,也有兩間的,幾乎沒有新房,只是舊的程度不同,每家住房面積都很小,原因是原來房子多的都是地主,房子都被分了,所以一個院子要住好幾戶。那時人的吃飯穿衣都很困難,根本就沒有能力蓋房。

七十年代以前,這裡有一個商店,一個糧店,兩個私營的小飯店,一個銀行,一個信用社,一個衛生所,儘管麻雀雖小,卻也五臟具全。那時候每年的臘月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有三次集會,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趕集,買的,賣的生活用品,農付產品,農具,還真熱鬧。

街道東頭第一家飯店,老闆是洛南人,姓葉,拿手絕活是蒸粳糕。街道中間飯店老闆姓董,是山西人。到了七十年代,私營飯店全關掉,政府從華縣赤水鎮把一家國營飯店遷來金堆街東頭後來新蓋的一大院房子,結束了金堆街道沒有國營食堂的歷史。儘管人們的經濟很緊張,但大多數人都會去飯店打一兩回牙祭,給自己改善生活。

「华州旅游」华州“小香港”——金堆街

寺坪街道

老金堆街沒有己快四十年了,現在己變成了一個幾百米深深的大坑了,大坑裡只有釆礦的挖掘機,運礦的大型自卸汽車,每次站在遠處的邊緣,看著這生我養我的家鄉,面目全非,不由的有點惆悵,有點留戀,有點豪氣,看!這就是我的老家,它是亞洲最大的鉬礦。

附:金堆鎮的商業、服務業

解放前,嶺南地區商業、服務業落後,僅在靠近秦嶺古道的西坪、東坪、金堆三個村子有街道,街道也是商業中心,有染坊、油坊、旅店、車馬行等。農曆臘月二十一日是西坪街道的集日(後來移到了東坪),一直延續至今;臘月二十三日是金堆街道(後來移到了寺坪)的集日。

新中國成立後,國營、集體商業佔據重要地位。國營商業企業有華縣金堆綜合公司,集體合作企業有華縣合作社聯合社金堆供銷社、華縣食品公司金堆食品站、華縣金堆糧站等。

華縣金堆綜合公司:1972年10月,在金堆購銷社的基礎上,成立華縣金堆綜合公司。1975年5月,華縣商業局與縣供銷社分設後,金堆購銷社從公司分出。金堆綜合公司內設政工、業務、財務3個組,下設批發部1個,商場2個(寺坪、石可各一),食堂1個(金園飯店),食品加工廠1個,零售門市部3個,經營各類商品4300多種,擔負著金堆地區3萬名職工家屬和附近群眾的生產、生活資料的供應工作。

金堆供銷社:1950年,華縣合作社聯合社成立(後來更名為陝西省華縣供銷聯合社),在東坪設立分社,不久遷到金堆。六、七十年代,金堆供銷社在金堆老街道、東坪、任家灘、鐵爐、慄峪成立分社,服務於金堆廣大農村。進入改革開放新世紀後,金堆供銷社店面逐步承包給個人,但機構仍然存在。

在五、六十年代金堆比較有名的個體服務業業主有盧照相、趙鑲牙、馮裁縫、宋鐵匠等。

隨著金堆城礦的建設發展,也帶動了金堆地區的商業服務業得到飛速發展,機構健全。門類繁多,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信用社、稅務所、工商管理所、公安派出所、郵電支局、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機構。國營、集體、個體經營的商業相互互補、互相競爭。服裝、縫紉、百貨、飲食、旅社、理髮、醫藥等服務業門面攤點有100多家,在寺坪、石可已成為兩個商業服務中心,市場繁榮,人潮湧動,被人們稱之為金堆的“小香港”。

【由渭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