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上海的工廠搬走那麼多,外地人比以前也少多了?

黃山杜哥


上海最近幾年工廠確實搬走了好多。我租住地附近的小廠幾乎都遷走了。

伴隨著工廠搬遷打工的人也走了不少,從前熱鬧的街道冷清了很多,失去了曾經的喧囂與活力。

上海這幾年施行大規模拆遷違章建築。臨時板房和無產權房全部拆光了,我現在居住的村子裡房租漲了二倍有餘,生活成本比以前增加了許多,這也促使了外來人口的流失。

近幾年工廠的遷出與外來人口的減少和上海最新的產業政策有著直接的關係。

城市新的定位是,要把上海打造成四個中心既: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經濟中心,國際貿易中心。

上海新的產業調整政策是著重研發高精尖的高科技附加值產品,促進綠色環保產業的可持發展,並關停和外遷一批高耗能高汙染企業,實現上海的新世紀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外來人口湧入上海,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活力,上海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建設成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這是巨大的人口聚集效應與科技創新的成果,無數人們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揮灑汗水努力拼搏,把曾經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造就了一個偉大城市。

打工者終有要離去的一天,當他們拖著疲憊的身影揮手告別時,心中是否也充滿了無奈與不捨,曾經激情似火的青春歲月永遠的留在了這個城市。

2018'10'20'晚'20'26'


淡淡心緒煙雨中


事實上,上海的外來人口確實少了很多,近幾年呈現下降趨勢。根據上海公佈的數據,2015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同比減少14.77萬人,同比降幅為1.5%。2016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為980.20萬人,同比下降了1.35萬人。2017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972.68萬人,同比減少7.52萬人。

1、上海製造業加速轉移,勞動力紛紛外流

其實,上海的外來人口減少,與當地的經濟調整有很大關係。2011年~2015年,受到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商務成本等的持續上升、資源環境壓力的不斷增大和自身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上海的製造業開始向外轉移。據上海統計,在這幾年,上海外移產能造成每年工業總產值減少逾2000億元,減少的部分佔全市年工業總產值總量的近10%。

目前,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仍在繼續,未來流失的外地人口可能仍會增加。今年4月,上海市通過《2017年上海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工作安排》,將完成市級產業結構調整項目1300項。上海的轉移,也會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揚州作為長三角腹地城市,具有承接上海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將會在接入和融入上海的過程中實現飛速發展。

2、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上海經濟或釋放巨大潛力

在產業轉移的同時,上海的產業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其中一個表現就是,第三產業在上海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上海GDP比重達到70.5%,比上年(67.8%)提高2.7個百分點,而2012年才佔到60%。

毫無疑問,這種改善對提高財政收入具有明顯作用。2016年上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406.13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6.1%,其中第三產業收入佔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81.3%。

3、製造業回暖,上海成高端人才聚集地?

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上海在第三產業比重提升的同時,工業卻沒有陷入了“空心化”的尷尬局面,呈現回暖的態勢。據統計,隨著工業投資的回升,2016年上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082.72億元,比上年增長0.8%,扭轉了上年下降的態勢。

隨著我國的城市化發展步入到中後期,農村“釋放”的青年勞動力已經不多。短期來看,在上海的政策調控下,再加上處於高位的房價,外來勞動力流入上海的比例將會減少,流出上海的比例同時增加。不過,上海的經濟實力依然驚人,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經濟仍有快速增長的可能。其次,上海擁有的各項優質資源依然可觀。長遠來看,上海未來還是有很大潛力吸納人口過來就業。

哪座城市將率先成為我國第5個直轄市?2018年的房價還可能降回10年前的水平嗎?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我住在上海七寶,七寶以前屬於上海市郊的城鄉結合部!我以身邊發生的、我感受到的明顯變化來回答你的問題。

1、90年代時,七寶很多農用地被出租、徵用。大部分是修建廠房、倉庫及市場(全國有名的五金建材批發市場),小部分是房地產開發(著名的有萬科花園)。發展市場及工廠的結果是,汙染大、交通擁堵,低文化水平者湧入較多,當地的民房多被村民改造、違章搭建,擴大面積,然後出租,人多人雜,收入水平差距很大,社會治安狀況差,市容市貌肯定也不會好!

2、隨著上海市的快速向外擴展,地鐵九號線建成,七寶的房價很快超過兩萬,很多原來的工廠都被搬離,轉而以住宅及辦公樓、商業中心開發為主,後隨“虹橋樞紐”的建成,七寶的地價更貴了,政府徹底改變了原來的發展方向,九星市場(有近一萬多商戶,約5萬從業者)去年完成了拆遷,再加成政府強力撤除違章搭建,及打擊群租等,七寶的很多低收入者,或者無業者被迫離開了,因為現在二室的房子要租到6千左右,單間的也要租到2000-3000,政府利用行政及經濟手段,快速改變了七寶的形象及人口構成。我個人明顯感覺到治安狀況好轉,同時人口密度好象也下降了不少!

我個人總結分析,工廠的搬遷及外來人口減少,主要原因是上海房價、地價的快速增長,生活成本太高了,不再適合原來的一些發展方式了,政府也有一些前瞻性的設計及強力行政手段,總體感覺是外來人口流失的很快,這對上海以後發展是利還是弊,現在也不好下定論,七寶的商業中心面積現在已經接近100萬平方米了,但生意興隆的不到時一半,有些商業中心出租困難,有淪為鬼樓的危險,很多實體商鋪及餐飲店經營困難。


執玉手


上海從2015年開始,搞了個2035規化就開始變了,棚戶區全部改造,高汙染,高能耗企業限期外遷,無證廠房,違規建築,物流園,批發市場全部拆除,交通大整頓,城管整頓,查群租,查異地經營,沿街商鋪不再辦理餐飲許可證。一翻折騰下來現在的上海是以前的弄堂口,小區周邊的門面全部取締,街道漂亮了,馬路乾淨了,小商小販沒了,把小商小販往商場裡趕,隨之而來的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房租的增長,公司物流配送成本的提高,從事生產加工的小公司租不起大廠房,大倉庫,大公司招不到人,基層工人攢不住錢,每年賺的可能不少,但是剩下的真不多。所以很多人都選擇了離開。別的行業我不清楚,就拿淘寶商戶來說,以前上海的淘寶商戶僅次於廣東,現在上海的淘寶商戶很大一部分都遷到上海周邊,剩下的不是死撐就是財大氣粗不差錢的大公司。


悟憂隱忍


告訴你吧,上海奉賢近幾年拆違,拆除了大量違建工廠,傢俱廠全部砍掉,個別環保好點的,或者納稅高的留下,汙染廠也砍了不少,馬路也整治,名曰百路整治,非商業用房做門面,馬路兩邊商店,小吃門面捲簾門全部封成單門,或者直接用磚頭圍牆造起來或綠化帶隔離,路邊流動小吃全部強制收繳鍋碗瓢盆,人可以走東西留下。我就是其中拆違一員,其實有好有壞,環境好了,經濟少了好多,好多人失業了,小微實體倒下了太多,


回收再用


你才發現啊,我兩年前就發現了,上海拆違已經轟轟烈烈的進行了很久了,小店只要沒有營業執照全部關掉,小區附近開了十幾年的夫妻肺片,水煮魚,烤鴨都沒了,晚上路邊擺攤的夜排擋也已經看不到了,上師大門口的小吃店全沒了,蘭州拉麵也只不過多堅持了三個月,感覺外賣會迎來大機遇,配送費一定會漲的


痛並扛著


上海已經不是過去的上海了,不歡迎製造業了,製造業只能識趣離開,讓位於金融業,房地產業。

製造業雖然能帶動就業,可要的太多了,需要大量土地,大量設備,大量工人,大量配套廠商,不如金融,房地產來錢快,上海才不歡迎製造業。

金融,地產只要在上海租個辦公室,忽悠全國人民的錢就行了,不需要那麼多人,只需要會耍心眼,耍嘴皮,耍無賴就行了。

製造業就不同,不能靠耍心眼,耍嘴皮,耍無賴賺錢,需要面對全世界的競爭,來不得一絲馬虎,否則就會破產。


光芒萬丈34957


上海的工廠搬走大致有兩個原因,第一,上海市環保部門嚴查環評,高額罰款逼走了一部分企業。第二用工成本的上升有些低附加值的企業搬離上海。至於你要問的外地人比以前少了多少這個沒有準確的數字,大概少了10萬人左右,松江車墩鎮是外來人口比較集中的,有幾家特別大的電子企業達豐,日騰等,最高峰一個企業就8萬左右員工。還有嘉定,奉賢,青浦,閔行等地也是外來人口集中地區。因為很多外來務工朋友並沒有交社保,甚至都沒有辦理居住證,所以沒有準確數據。我本人也是外來人口,我的親戚有很多都隨企業搬離了上海,去了江蘇啟東一帶。


油品批發13917044246


內陸省會城市開始崛起,人口出現迴流,代表城市如:合肥,鄭州,武漢,成都,長沙,西安等
同時工廠搬遷,產業升級轉移有利於疏散和解決大城市為非主要功能帶來的大城市病,以前說到上海的支柱產業,我們會說是寶鋼,是上海電氣,是上海汽車,是高橋石化金山石化。


但現在的上海,要打造的是陸家嘴,是自貿區,是金融貿易和互聯網+。東部沿海部分特大城市人口正向中西部活力省會城市迴流,這是歷史和經濟發展規律我們相信未來的祖國會更美好

一線城市有優越感,二線城市有歸屬感,三四線城市有拋棄感。大上海與世界同步,你卻因未能與它們同步而痛苦。大上海靠高房價獲取紅利、靠戶口高門檻集聚精英,靠高物價擠掉流動人口,強者雲集又暗藏經濟危機、情感危機、人際危機,是冷漠江湖;二線城市往往靠宜居突圍,陸續決出人性化生活的單項冠軍。全球化品牌早已搶灘二線城市,網絡世界消滅了信息不對稱,都市圈讓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成為生活共同體,地方傳媒開始意識覺醒,地產巨頭已將目光移到二線城市——到一線去爭的是空間,到二線去爭的是時間。挑好一個正值上升期的二線城市,考驗的是著眼未來的視野和以時間換空間的大智慧。要在工作與生活中尋找中庸之道,就去找你內心的“1.5-1.9線城市”



畢竟它們能在你有生之年變成一線城市。 推薦有活力的省會城市:合肥,南京,鄭州,成都,武漢,西安,杭州 一線城市的員工,他們也許會有比小城市工作的成就感,但我擔心他們沒有安全感,二三線城市,房價一萬多平米的均價,員工努力奮鬥三五-十年,只要公司運作好,他們多半買起房子可能大些也更有歸屬感,有房就有安全感,他們在公司奮鬥,更踏實。” “但是在一線城市,自己當老闆的,能保證你的員工跟你奮鬥幾年,就能買得起北上廣深的房子麼?” 我嚥了下口水,真的不能!一線城市的員工,有成就感,但是沒有安全感。 哪些人適合一線城市 曾幾何時,我在大學快畢業的時候,糾結應該去哪座城市奮鬥,當時的老師和我們說:一線城市適合兩種人,一種是高級白領金領。


比如500強企業高管,科技類創業公司等,他們的專業,就只有一線城市有,他們的待遇,也能在一線城市活得比較體面。 第二種是民工,他們在老家根本沒有掙錢的機會,在一線城市雖然辛苦,但是掙的錢比老家多多了,辛苦幾年,再回老家買房娶媳婦。而隨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科技化金融化發展大型城市隨著人口暴增給城市帶來了弊端和隱患,自然就會“淘汰” 和分流一部分出去,而沒有創新科技文憑和立足能力的人自然首先成為被“驅逐”的對象。

一線城市的房價再高,和他們也沒關係,反正他們也根本沒想過要在這裡買房安家,大不了離開這裡。 在一線城市,收入二三十萬的白領是在這座城市裡,壓力最大、焦慮最多的人。

時刻面對變化莫測的經濟環境。 當然,一線城市的這些資源和機會都在,沒錯;但是對於很多年輕人的長遠發展來說,選擇一線城市,未必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我現在的想法可能更加客觀和冷靜,我覺得那些想在北上廣深奮鬥的年輕人,是很有勇氣的,其實就是在用青春的幾年,拼一個更大的未來,經濟學的觀點,叫做風險補償。


你敢冒更大的險,就可能獲得更大的未來,但同時也承擔更大的風險。 一線城市正在用高房價篩選和淘汰一些人。 而未來,我認為會有相當比例的年輕人,選擇不去一線城市發展,而是三線城市,這並不是妥協,而是另一種客觀的需求。 第一,移動互聯網正在縮小大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信息差。 行業的新紅利,產業的新浪潮,出現在大城市的時候,中等城市也能同步接收到,這些城市,會迎來新一波的城市化增長紅利。所以,二三線城市行業發展的機會,並不會比一線城市差。

第二,如果個人發展機會差不多的話,二三線城市的生活幸福指數,一般會更高。 最大的原因是居住成本更低,或者租金更便宜,上班回家時間短,這點很重要。很多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可能上下班通勤就要花很久。 所以,當別人問現在的我,去哪座城市發展比較好?我會說。

如果你想去北上廣深杭等一線城市,那你蠻有勇氣和自信的,希望你能混出來,如果沒有底氣和實力勸你趁早趕到你家鄉的省會城市或者就近活力二三線城市立足,因為等你在北上廣混不下去的時候,時光一去,二線城市的成本逐漸也加大而你無優勢可言,因為你來晚了!

如果你去二三線城市發展,離你家鄉更近一點的話,我也會覺得,這並不代表妥協,或許也是個智慧的選擇; 畢竟,不管我們選擇去哪裡奮鬥,都是希望在你奮鬥的城市,過上體面的生活。


土土街


上海的工廠搬走了很多,主要原因有二個,一個是上海的房價貴,導致了工廠的土地租金實在太貴,不適合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發展,即使在崇明你要問當地政府批塊地建房辦廠,那個費用也是每年水漲船高,上海的工廠一般都遷往中西部地區,或者搬到東南亞地區,當然由於成本過高,乾脆去炒房地產了,這類企業主也有。

另一個是工人的用工成本太貴,前幾年二千元出頭就可以招一個工人,現在上海的最低工資標準年年在漲,在上海用個工人包吃包住,工資起碼是三四千元,還要有各種福利跟上,所以工廠不搬走肯定是不行的,用工成本過高了吃不消。

外地人比以前少多了呢?這有二個原因,一是工廠都搬走了,外地人到上海找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尤其是沒有任何技術的普工,再加上現在外地的收入水平也在上升,很多人覺得沒有必要背井離鄉到上海來闖蕩,在家中務工或務農收入也不見得比上海低多少。

另一個是,上海近年來棚戶區改造,拆遷了一大批危棚簡屋,以及實行了打擊群租的活動。本來外地人都住在棚戶區,租金低易於生活,還有就是租一套大房子,裡面塞上七八個人,但是現在這些東西都在消失,外地人到上海來租房起碼三千元以上,如要你工資低於六七千,光房租都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所以願意來上海的外地人的確比過去少許多了,但不代表完全沒有,上海地區的外地人還是很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