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帽子上的两颗扣子有什么意义?

生活搜吧


说句实话,这两个扣子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八路军穷,“穷八路”这三个字在抗日剧中也经常听到,相信大家也应该注意到,八路军的帽子上总是缝着两个扣子,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扣子的作用

以前的帽子是大盖帽,直到中原大战结束后,被一种类似“滑雪帽”的圆筒布制帽所代替,这种帽子是德国人根据中国人的头型设计出来的,其实不说还真不知道,这种帽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带帽舌,帽子的四周有护布,不用的时候就折叠,正好用两颗扣子固定。


如果用的时候就将扣子解开,然后将耳朵遮挡起来,一般这样用基本上是在冬天或者在炎热的丛林作战时才用,因为有扣子,挡住耳朵之后还可以将扣子扣在下巴下方,不仅可以给耳朵御寒,还可以防止冷风吹,可谓是一举两得。

如果你以为只能御寒确实就错了,前面提到丛林作战也会用到,也就是在夏天,丛林里蚊虫多,此时将扣子解开,让这两块布垂在耳朵两边,在行走时会不停的晃动,可以用来驱赶蚊子,脸部也就不会被蚊虫叮咬;除此之外,因为跑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当两片叶子一样,有风往脸部吹,这样也就不觉得炎热。


不过一般作战时很少会放下来扣在下巴下方,基本上都是扣在额头上,这样可以固定帽子,也不会以为在作战时掉下来,还不会因为耳朵被挡住影响交流。

带扣子的军帽是八路军的标配

别说八路确实是穷,但是这种帽子还是标配,也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装配,一般士兵进入部队之后,最开始就是发一个带扣的军帽和一个臂章,臂章大家在影视剧里也能看到,就是写了“八路”两个字的,方便互相识别,这个臂章也有长短要求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开始合作,红军也改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所有的军事装备都是国民党政府提供,其中就包括军服军帽,这让八路军一下上升到了小康,因为军帽国军是一样的,原本八路军的军帽上也有青天白日勋章的。

但是后来国共之间有摩擦,说到底是老蒋看见八路军势力不断壮大,而自己不断减少,所以决定不再提供装备供给,但是一些八路军军官的军帽还是有徽章的,后来因为双方合作失败,很多八路军战士都敌视老蒋,所以将帽徽都给自主的扣了下来。而且这样也方便识别,不过八路军的大多是灰色,而国军大多是蓝色。


以上便是八路军军帽上纽扣的作用,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很多人说两颗圆纽扣一上一下就是代表“8路军”,其实并非如此,当然更别相信那些说是代表军衔的人了。


羽评郡主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对于八路军帽子上的两颗扣子,很多人认为是个“8”字,代表了“八路军”。我觉得也很像。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下八路军帽子上的那两颗扣子是怎么回事。


我党部队在1937年,国共联合抗日和接受国民政府军事整编之前,一直戴的是“红军帽”。帽子正前方是一颗五角红星。我党部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以后,开始装备国民党军装。(八路军后来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习惯上还是称八路军。)

国民党的军装,是仿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军常服。德军的帽子就是有两粒扣子,所以在仿制时予以保留。只是根据亚洲人头型,缩小了尺寸。并在帽子上面加了“青天白日帽徽”。

这个军帽是直筒圆顶加围式,分单帽和棉帽;布制的,也方便携带。而且,在帽子的周围有一圈围布护耳的,天冷的时候可以放下来,天热的时候就用那两粒扣子固定在上面。所以,这两粒扣子的设计初衷,只是用来固定护布的。

蒋介石给八路军和新四军发放了部分军装,并要求全部更换“青天白日”帽徽。军装不怎么够,帽徽到是给全了。但是,很多战士不理解,不想带上老将的帽徽。甚至,还发生过士兵因为抵制佩戴老将的帽徽,逃离部队的事件。

抗战开始以后,老蒋对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物资补给逐渐减少,帽徽更是不给了。对于我党新编的部队,老蒋一律不承认。八路军又不会自己制作帽徽,于是,帽子照国军以前样式制作,就不在佩戴帽徽。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之后,直接丢弃了蒋介石的“青天白日帽徽”。1940年以后,八路军大量扩军,鉴于国共双方摩擦不断,也没有再要求佩戴帽徽。帽徽处于爱戴不戴的地位,但是,两粒纽扣依然是“出厂标配”。国民党也知道为什么没有帽徽,所以,他们也不追究此事。

此时,八路军军装也都是自己就地解决的,样式还是按照国军服装定制。毕竟,还是在国军序列内。而且,八路军的服装颜色因为各地土法染色的原料不一样,可就不统一了:八路军总部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的军服为灰色;陕甘宁边区部队的军服分灰、蓝两种;晋察冀军区部队1938年的夏服为草绿色,冬服为灰色,以后统一为土黄色;新四军为灰色。

因此,从衣着颜色,能分辨出八路军是哪个根据地所属的部队,在当年也是人人皆知的“秘密”。

帽子上的纽扣除了固定护耳围布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意义。

第一,区分敌我。1944年,护耳被取消,但是两粒纽扣依然保留下来。所以,我觉得两粒纽扣真有“8”字的意思,代表了我党部队“八路军”,用于和其他武装区分开。内战时,很多投诚的国民党部队,也是直接摘了“青天白日”帽徽,留下两粒纽扣,就成了解放军。


第二,这两粒扣子,可以作为服装备用扣。这个说法,也有道理。毕竟,当时军队条件不好,衣服上的扣子掉了,真是可以将帽子上的扣子拿下来备用。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我们部队的帽子一开始没有扣子,最开始流行的是红星帽。主要是在长征之前的时期,但是有军衔区别。军衔取消后,又全部统一为全红五角星帽子。

至于后来帽子上的扣子还要归结到国军身上。1937年红军被改编为第十八路集团军,所以八路军的军服也由国军下发。

不仅八路军帽子上面有两颗扣子,国民党一样也有,都是仿造德国改制。是固定护布的作用,而且冬天解开后,可以护住耳朵和脖子,能够很好的抵御严寒。



除了两颗扣子,帽子上面还有青天白日徽。一开始引起了红军的不满,后来还是刘伯承在誓师大会上,劝告大家都放下阶级矛盾,统一对外。虽然头上顶的是青天白日,但是内心还是赤红一片,这才接受了青天白日帽。

但是后来的抗战中,国民党与我军经常发生矛盾,更为严重的是发生了皖南事变。在加上国民党停止发放军饷,我军很多人都主动的把青天白日徽扣掉,也就只留下了两个扣子。



史之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如果你穿越回到抗战时代,你会发现抗战初期的八路军帽子上压根就不仅仅是这两个扣子,而是一颗青天白日帽徽。

至于扣子是国民革命军的只是军帽的配置,是固定护布用的。

不但是普通战士,即便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也是戴着这个帽徽。

但在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是,绝大部分干部战士都坚决反对带这个徽章,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这是投降,对不起牺牲的战友。

至于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军费和服装鞋帽,是持续的。从抗战前的1937年1月就开始陆续发, 直到1940年年底。

为什么原因不发,萨沙也不多说,不然答案根本通不过审核。

最终,国民政府停止了长达4年多的军费。

从此时开始,八路军就无法得到政府的鞋帽服装来源,帽子都没有,何谈什么帽徽了。

同时,双方形同翻脸,一些八路军直接就把帽徽取下不带了。

到了建国以后,所有电影不得出现青天白日徽章。于是电视电影上的帽子,也就彻底只剩2个扣子了。


萨沙


在二战中的国民革命军有着这样的经典形象:佩戴者鸭舌帽,拿着79步枪或汉阳造,腰间有着大刀。尤其是八路军,佩戴这种帽子的形象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比起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的八角帽,这种鸭舌帽可谓是时髦又拉风。这种帽子其实来自于德国,顶上有两颗纽扣是最显著的特征,纽扣有着特殊用途。就连蒋介石也多次佩戴该军帽出现在公开场合,此顶帽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象征之一。

这种帽子来源于德国的山地帽。山地作战对于步兵而言并不是简单的任务,暴露在毫无掩体的山崖上行进时,对敌人的侦察变得十分重要,尤其在狭窄的山岩之间穿行时,若是佩戴钢盔,容易磕磕碰碰耽误战机不说,还给士兵的脖子带来负担——山地作战之中需要抬头瞭望。因此舒适而耐用的山地帽迅速在德军军种流行开来,和钢盔,大檐帽一同成为德军三大军帽。军帽上的扣子是军帽头带的一部分,使用时需要解开扣子,将头带绕过下巴后将扣子固定住。而这种装置在大檐帽上也有。我国的87式军帽上方有银色或金色的穗带,那些穗带在最早的时候是被用做头带使用的,在后来逐渐变为一种装饰。八路军的帽子也是如此,在华北平原的根据地上没有滑雪机动的时候,因此帽子生产时并没有自带头带。扣子的存在仅仅为了装饰。

这种时髦的军帽之所以会出现在八路军军中,原因在于中德军事合作时德国向中国出售的军帽也部分分发到八路军军中,此后被服厂便依据此制式进行仿制生产,变为八路军的标志。


楠竹一


关于八路军军帽上“扣子”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这两颗扣子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仅仅是用来固定帽耳的。

——不是所有八路军军帽都有两颗纽扣,有些就没有。因为当时物资匮乏,八路军军装不完全统一,所以有些有,有些没有。

下图是开国上将杨得志将军在八路军时期的照片,军帽上只有青天白日帽徽,没有两颗纽扣。下图是1944年,延安,三位八路军干部的合影,也是只有青天白日徽,而没有两颗纽扣。不光八路军如此,国军也是如此,有些军帽上有纽扣,有些没有。有纽扣的军帽,主要是仿德式军服的。到了抗战后期,国军军帽做了简化,统一配发的军帽也没有纽扣。

下图是国军仿德式的军帽,有纽扣。

下图是1943年常德会战中的一张国军士兵的照片,军帽上没有纽扣。

————————————————

“扣子”的事情讲完了。稍微展开一下,关于青天白日帽徽,就要复杂一点点。

1937年8月25日,为了统一抗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又把八路军改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新四军全称则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原则上,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国军”序列。标准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军帽上应该是有青天白日徽的。

下面两张图可以作为参考,可以看到军帽上有“青天白日”帽徽。

图一是“时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国民革命军中将林彪”。

图二是是“贺龙、徐向前、朱德(从左至右)将军的合影”有些影视剧做的不考究,不分青红皂白,八路军统一都是两颗纽扣。有些影视剧做的细致,这种小细节就会比较注意。比如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八路军》,如下图所示。

八路军当然也不是人人都顶着“青天白日”帽徽,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八路军官兵的军帽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八路军和新四军既然在名义上属于“国军”序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初期阶段,还是配发了一些装备和被服给养。国民政府统一配发的军装都是国军军装,帽徽都是青天白日徽。

国民政府配发的装备和被服本来就不多,表表姿态而已(本来就不多,结果115师参谋长周昆还秘了三万块)。加上抗战中后期,国共摩擦日益加剧,国民政府停止供给,八路军和新四军大量的军装都是自己生产的。既然是自力更生,也就犯不上戴什么青天白日徽,给蒋委员长长脸了。更何况,咱就是想戴青天白日徽,也没地方弄去。

这里补充一点。咱们八路军当时的条件比影视剧里演的还要艰苦,着装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即使是统一样式,色调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下图摄于1944年,是一队正在休息的八路军战士。可以看到,战士们的着装样式五花八门。
受物资匮乏客观条件所限,八路军军服染色用的主要从稻草灰中提取灰色染料,从槐树籽、黄栀子、橡树壳等植物中提取土黄色染料,从烟墨、杨树皮中提取青色染料为服装染色,使得军服的颜色不统一,有灰色、蓝色、土黄色、黄绿色、蓝黑色、草灰色、青灰色等多种。加上染色工艺不过关,有的同一套服装上衣裤子、甚至衣服的左右身颜色色差也都很大。

咱们“土八路”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但物质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打倒八路军,咱们的敌后游击战依然打的有声有色。

名义上,国民政府只给了八路军三个师的编制,即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也就是说,咱们八路军名义上只有5万人不到。

实际上,经过发展壮大,八路军可远远不止这个数量。1940年的“百团大战”,主力作战部队105个团,兵力20余万。如果加上配合作战的游击队和民兵,则总共出动了200多个团,总兵力约40多万。

这么多部队不在“正规”编制内,为了更好的隐藏实力,官兵自然是不会戴什么青天白日徽,对外均以民兵自称。需要说明的是,咱们这么做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当时的情况之下,真的只保留5万人,那才是真傻。

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6月国共全面内战爆发,9月八路军、新四军内部开始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但对外仍未更改名称。解放军的军帽上有些还顶着青天白日徽,并没有统一摘除。

直到1948年初,周恩来起草了关于统一设计军旗、军徽的文件,明确要求摘掉青天白日帽徽。当年夏秋,国共两军进入战略决战阶段,我军进行整编,统一番号。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团以上各部队统一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全军才统一摘掉青天白日徽。


月下没有花


从八一起义开始,人民军队的军帽款式有过数次变革。

南昌起义时,新创立的人民军队沿用原国民革命军服装式样,军帽是日式大盖帽。

到了山区开展游击战时,为了与对手有效区别,红军通过国际支援、打土豪分田地和发行货币,积累了一些资金,开始仿照苏联红军样式,做了新款服装,军帽是大家熟悉的八角帽配红五星。

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延安的红军接受了国民政府的统一改编,编成国民革命军八路军,下属三个师,名称统一了,服装上也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的统一制式军装。国民革命军的军装的特征是直筒帽,军帽前脸配青天白日徽和两粒扣子。系国民革命军仿照欧洲的德系军装的款式制作而成。

话说有些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指战员开始时内心是很有抗拒感的,他们见不得这种曾经与他们作战的敌军服装自己却不得不穿在身上,在经过高级指战员和政委的苦口婆心的心理解释疏导和动员后,也情愿不情愿的接受了现实。

很快大家也发现了这种军帽的好处,红军帽出身于南方游击区,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不需要护耳,而延安的八路军身处北方大地,冬季气候寒冷,保护耳朵不被冻伤是当务之急。这种新式军帽的两个纽扣可以解开,翻下来就可以护住后脖颈、耳朵和下巴,能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另外,这两粒纽扣也是备用品,军装上(比如腰部)的纽扣如果在战斗或行军过程中不慎失落,完全可以用这两粒备用品替代。

冬季的棉军帽前脸的纽扣,则只有装饰作用了,棉帽的护耳用时翻下,不用时可以翻上去,用纽扣或两根布条系在头顶。自从区别开冬季军帽和夏季军帽之后,夏季军帽的款式也不再讲究国军军帽的实用性,帽上的纽扣则只具装饰属性。

在抗战的前期,国民政府充分保证了军装和军械的供给,当然这种供给是按照八路军编制人数实行的。众所周知,八路军在中后期扩编迅速,动员了很多老百姓踊跃参军,保家卫国,新扩编人员的武器和军装无从保障,因为国民政府不予承认。

面对这种困难,倒是难不倒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宗旨的人民军队,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建起了军队被服厂,给扩编人员源源不断的提供军装的保障。这里面有个问题,制作工艺有限,服装的衣料、染料不可能与国民政府的供应完全一致,帽徽制作也有难度,所以,到了抗战中后期,随着八路大规模扩编,我们看到,各根据地的八路军装,颜色开始出现很大的不一致,军帽上的帽徽也不再是必需品,但这两粒纽扣还是保留了下来。

由于日伪军的围剿破坏,被服厂在事实上也经常断货断供,所以只好开战大生产运动,在基层或民间自制,这种军装的效果自然更加杂乱无章,一身出自正规被服厂的军装与军帽简直成为八路军地方武装的宝贝,可以当做奖品发放,能穿上或者佩戴上的都是战斗骨干人物,此举大为提高参战人员的积极性。

八路军地方武装的军装与军帽颜色,永远是敌军无法破解的秘密,在山东根据地,曾有日伪军穿着制作精良的八路军服装,妄图冒充八路军,结果被八路地方武装一眼看穿,予以痛打,日伪军被打散很久后都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历来现实


现在看八路军的这两粒扣子,再看看国军统一的珐琅彩帽徽,一个小小的细节,突然觉得当年我军当年真的实属不易。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当年国民党拥有足够优良的条件,最后却一败涂地。这不是一两场战役的输赢决定的,而是国民党失了民心,腐朽贪污一言难尽。

有人说这两个扣子的形象就是一个“8”字,代表这八路军。其实八路军这个帽子刚刚开始是国军提供的军帽,那个时候这两个扣子肯定没有八路军的含义。国军之中很多军帽都是在两个扣子上再缝一个珐琅彩帽徽,如果八路军的两颗扣子是八,那么国军的帽子作何解释,三饼吗?

其实八路军戴这样的帽子就是因为被国民党排挤,即便达成了一致合作,还是拖延着不给他们发青天白日徽章。在国共合作之前,中共的军帽一直都是一颗五角星。后来改编为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之后,国民党也会适当补充一下他们的军装军帽。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国军还会给八路军送去帽徽,但是后来国共摩擦增大,帽徽就这样取消了。

带着两粒纽扣的帽子是国军的德国军事顾问设计的,两粒扣子是用来固定两侧垂下的防护布。在天冷的时候,可以将这两粒扣子解下来,护住耳朵和脖子。在天热的时候可以重新扣上,不会闷热不适。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所以得到了国民党内部的推广。

后来国民党对八路的供给越来越少,新编的战士只能自己照着前辈的样子缝作军装,实用的纽扣也被留了下来。也许就是这个时候,新战友们因为自豪感和归属感,渐渐传出了两粒纽扣代表着“8”的传言来。有的时候八路军衣服上的扣子掉了,这两粒纽扣还起到了备用纽扣的作用。

在八路当时的艰苦条件之下,根本没有能力去设计、购置新的军装和军帽。他们平时吃的都是高粱米饭,喝的都是兑了几次水的南瓜粥,睡觉的地方就是铺些茅草,士兵肩膀上的子弹袋子基本上都是瘪着的。军服能自己纺织自己制作,连草药都能自己採,食盐都可以自己熬制。

曾经看过一个美国记者为八路军拍摄的照片,断手的年轻战士在相机前依旧腰杆挺直;士兵们在平时闲暇,也会聚在一起打扑克牌,谈笑风生。他们很艰苦,但是勤俭节约、苦中作乐。也许就是这样的精神,让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兵,在历史上走的更坚定走的更远。


木剑温不胜


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计划,其中八路军下辖129、120、115三个师,国民政府按照人员员额给这三个师发放军饷,并补充装备弹药及服装。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军帽由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加红五星换成国民党部队的圆筒型布军帽。


这款军帽是仿制德军的军帽,属于山寨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与德国有军事合作,其中就有服装方面的合作,基本上以德国普鲁士制式常服的样式为蓝本,稍加改进以符合中国人的穿着习惯,算是洋为中用吧;军帽上面原本就有两颗扣子。


这款军帽为冬夏两用型,帽子的周围有一圈护布,冬天天气冷可用来捂耳朵和脖子,起防寒保暖的作用;天气不冷的时候,把护布翻上去两个护耳放前面用扣子扣起来,美观大方。

有人说这两颗扣子是备用品,如果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将帽子上的扣子拿下来备用,也说得过去。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两颗扣子是用来顶替帽徽的,国民党政府配发给八路军的军帽有限,而八路军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许多人都反感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因此这两颗扣子实际上代表了八路军的军徽。

事实上国民政府发的军帽是有青天白日徽的,许多红军战士是非常抵触和不满的,后来由于刘伯承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大家才勉为其难戴上了这顶军帽,到后来国共两军摩擦不断,又发生了皖南事变,因此很多人就把青天白日徽给摘了下来,所以就只剩下两颗扣子了,我认为这种说法很牵强,不是那么回事。


也有人认为这一上一下的两颗扣子,像个“8”子,代表的是八路军,这完全不可能,只是某些人的臆想,那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军帽是一样的,怎么样能绕到新四军上面去。德国普鲁士常服的军帽就是两颗扣子,他们怎么没有八路军,只能是这些人想象力够丰富的。


说白了军帽上的两颗扣子就是为了固定两个护耳的,其装饰美观作用的,没有其他什么作用。


遗产君


原型是德军山地帽(滑雪帽),三十年代老蒋准备建德械师时连同枪,头盔等装备一起借鉴过来的,后国民革命军通用(中央军统一黄绿色,地方军各自找材料,灰的土黄的绿的都有)。我兔和秃子合作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自然也统一服装用了这个帽子。只不过当时没几个人知道帽子上那片布应该是两片加长的布叠起来,再用扣子扣在一起的,于是就仿制了个样子货(或者说压根就只是要做个样子货吧)。 至于真实作用,抠了几张图,大家自己看。








好吧,其实是解开了翻下来,再扣上,冬天防风保暖的,。不然怎么叫山地帽呢?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骑电动车专用帽是一个意思

不论帽子的出处扣子的作用,不论政党,,当年在中华大地上戴过这帽子的人,威武!!!魂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