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老伴逝世后,余生一个人过好,还是找个老伴好?

株洲龙5052075049444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说的就是人在老年时,是需要一个人陪伴在左右时时说说话,互相照顾的伴儿。


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老人身边需要一个伴儿,需要一个可以尽力照顾和侍奉自己,并能随时随处讲得上话,聊得来的伴儿。


当年母亲去世后,父亲为自己续了弦,我们做子女的表面答应,其实内心里是不适应还有些排斥的。直到父亲最近这几年身体欠佳,患上糖尿病,需要每天早午晚都喝药,需要做各种检查,需要在血糖高去医院住院,一住就是半个月,尤其今年连续两次住院 。


我才真正体会到,父亲身边确实应该有个伴儿。因为,在这几年的日日夜夜和一日三餐里,还有住院时的服侍,都多亏父亲后来的这个保姆伴儿。



去年父亲穿拖鞋脚下绊了一下,摔倒,肩头骨折,又适逢血糖高住了院,两种病痛,令父亲衰老得很快。


我们做子女的虽然也轮流去侍奉照顾,但终归还是因为各自忙工作忙家庭,不能一直呆在父亲身边,多亏有父亲身边的阿姨每天尽心尽力陪伴在父亲身边,陪他说话,陪他输液,照顾他的饮食和喝药。


平时,父亲身体比较稳定时,他们早上会早早起来一起去公园做健身操,晚饭后,也相跟着去小区跳老年人舞。这些,我们做子女的根本无法做到,只有阿姨可以陪伴父亲。


平时一日三餐,固守吃饭时间,吃什么,吃多少量,都被严格控制,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做到顿顿守着,只有身边这个阿姨可以去时时监督提醒。


后来的这几年,父亲耳鸣时常听不清人讲什么话,我们跟父亲聊天,有时,还得通过阿姨来翻译给父亲,因为阿姨的口型已被父亲熟知,她张嘴说,父亲总能领悟,也算是“听”明白了。


更不要说每个日子里那些时光的点点滴滴,父亲是需要一个随时能说上话,生活起居,包括洗澡洗衣,外出散步,一年四季适时换洗被褥衣物,都离不开一个人悉心照顾。


即使我也很孝顺,经常帮父亲做些力所能及,但总不能时时守在他身旁。阿姨却可以做到24小时守候。


有时下雨天,不能外出,父亲他们便会在家做些艾灸或是其它理疗,会一起看电视聊天。


父亲每天都会写毛笔字,写完后,有阿姨帮他挂起并称赞不已,这也是父亲能长期坚持下来的一个动力。



如果换作我们,我们也不可能每日都有那么大耐心去赞美鼓励他。父亲也下棋,经常棋友会来家里一起,也有他们相约在别人家里,常常下得昏天暗地,不知活动身体,阿姨就会适时提醒。


一日的时光,对我们年轻些的人,家庭工作忙得团团转,无暇顾及是否有空闲无聊。而对年老的父辈们,他们就有大把的闲下来的时光,那些闲的时间,身边需要一个人说说话,聊聊家常,聊聊子女孙辈,聊聊这一生的一些经历。


老年人时常就在回忆中度过,没有一个好的听众,他们的感情就不会很好的宣泄,有了一个伴儿,随时都能分享自己的想法,帮自己回忆,帮自己理清一些头绪。


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人天生都是孤单的,需要精神上的抚慰。而阿姨可以做到倾听和及时回应,也会互相聊各自和他人的一生,从中,父亲会得到安慰。


所以,在我们子女无法做到的那些点滴细致入微的生活小细节里,父母们身边的那个伴儿尤其是重要或不可缺。


当一个老人失去老伴儿,不能一个人过,他需要一个人尽心尽力的陪伴服侍左右,这是他生活的需要,也是他精神上的扶持。而且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换作老人一个人生活,日常三餐和洗洗涮涮,打扫屋子,个人清洗,清理,上街购物,头疼脑热,大病小恙,夜半醒来孤单一人,下雨下雪不能外出,一个人守着空房,会是多么寂寞和无聊空虚。


一个人最大的享受和愉悦,不是年轻时身强力壮的随心所欲,而是年老时,身边有一个可以随时说得上话,可以陪伴自己安心生活,规律起居,能怡养天年的伴儿。


老人失去老伴儿,最好不要让他一个人过,哪怕有个保姆,最好是找一个伴儿,时时刻刻陪伴在左右。


通过父亲的实际案例,我深有体会,特总结如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老人找伴儿,是生活的需要。


老人,不论男女,在生活中找一个可心的伴儿,日常起居,一日三餐,有商有量,讨论着过生活,平凡琐碎却有趣。做饭也有个心劲儿,因为毕竟与人分享才是最大的满足乐趣。


在生活中被人关怀,互相扶持,能够触手可及的体贴与温暖是生活的意义和色彩。生活不再单调和乏味,有人陪,是在世生活的一个寄托。



如果一个老人独处,吃饭就有些问题,因为一个人的饭不好做。而且生活中的所有琐事都得一个人打理,很辛苦也很乏味。


而俗语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也可用于老人,有人认可有人尊重有人欣赏有人分担,辛苦会减半,而快乐却会成双。


2.老人找伴儿,是精神的需求。


能有一个枕边人,随时说一说话,聊一聊天,是对抗一个人孤单处境的最好方法。聊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愿意去听去懂去包容。被人接纳,是一个人最大的期望,这份满足是精神上的发动机,可以源源运送精神上的温暖和那一份份得到肯定的认可。


它是催化剂让人升发生活的信心。尤其是老人,辛苦了一生,需要一个安全妥贴的人作为自己谈话的对象。


如果老人是一个人生活,将会少去许多沟通和对话,也会让孤单侵蚀自己的心灵。久而不之,没有说话的对象,得不到认可与理解,会容易走向孤僻封闭的状态,影响每一天的生活质量。不能与人分享喜怒哀乐,没有情感的交流互动,也是一种遗憾,更是对精神的考验和打击乃至摧残。


3.老人找一个伴儿生活,是子女的福气。


子女都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家庭工作需要,不可能一日24小时围绕在老人身边打转转。但老人一个人生活会不让人放心。



健康安全和孤单都始终是老人的最大问题,有个伴儿,有个依靠,子女不需要时时分心揪心。有个人照顾自己的父与母,是子女最大的福气。


4.老人找一个伴儿生活,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对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会老去,老人老有所依,安心享晚年,是每个人的向往和归宿。能看到老年人自在生活,或多或少都会给周围人以安定的安慰。


社会和谐,离不开老年人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有人陪伴的晚年生活就是高质量的生活。


综上所述,有一个人陪伴在周围的老伴儿,对一个老人至关重要,我们要鼓励和支持丧偶的老人再找老伴儿,这是皆大欢喜,与老人与子女与社会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荒海拾书


夫妻风雨相伴几十年,最终有一人先离去。这种情况的发生无不让人动容,我在此诚恳地致意,愿天下所有丧偶的老人们,能尽快地从悲痛中走出来,好好地、快乐地享受晚年。

在回答问题前,我想举一例发生在我身边的事。

2002年的秋天,我的邻居,一位七十余岁的张姓老人,其爱妻得了癌症不幸去世,一家人痛苦万分。张姓老人更是整天泪水洗面,录音机里总是循环播放《梁祝》,过往的路人亦听得双眼掛泪。他有三个儿子,都已成家且有稳定职业和经济收入,对老人也很孝顺,但无法让父亲从悲痛中走出来。 … …两个月之后,一件偶然的事,让其长子触发了灵感,他把刊有《夕阳红》文章的几份报纸,有意无意地放在家中的茶几上,时间大致过去了两个月左右,他们的父亲突然提出要到外面走一走,几个儿子都支持,容后请假与父亲同行,但老人态度坚决,必须立马出行。经儿女们多次询问,才告知要去"相亲",而且对方已经发出邀请见面,儿女们只有轮换着请假与父亲前行。两个月后,两位老人就生活在一起,直到现在已是十多年过去了,两位老人都已八十多岁已近九十了。他们仍能互相照料对方,这几年来,仅是老人患大病住院时,各自的儿女才去看护,除此而外,他们从未给儿女们添什么忙烦,儿女们全身心地做好本职工作,真是两全其美。

由此,我的建议是:

1、老有老伴,小有小伴。只要老人愿意,作为儿女的要支持老人去寻一个老伴,让其安享晚年。

2、如果老人不愿意,也不必强求。孝不如顺,在这种情况下,做儿女的就是工作再忙再累,也要多抽出时间与老人家闲一闲,聊一聊,特别是高龄老人更应如此。还要尽可能地邀约老人家的同龄人来家里与其相伴,当然,他(她)的同龄老人愿意才行,他们之向有共同的语言和相似的经历,能互相理解。

3、或者,征求老人的意见,送其去敬老院或养老公寓,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提是老人愿意。

恭祝所有的老年人们,晚年幸福,安康!

谢谢。


知行1204800


老年人的老伴去世了,是一个人过,还是找个伴,哪个好呢?这就要看每个人的想法,喜欢一个人过的,就一个人好,喜欢两个人过就找个伴儿好。

我也老伴走了。我也在思考,究竟是一个人过呢,还是找个老伴好嘞。这下面是我的看法,不知对不对?大家有有帮我参考一下:

一,先说找一个老伴吧,找这个老伴就必须要扯结婚证,这就牵扯到财产,虽说婚前公证,但是此后又怎么说呢?我老伴走了以后,有一套房,房产证是她的名字,现在要出卖,就牵扯到过户手续,这个继承手续太麻烦了,人累死了,手续还办不好。另外,找个老伴,人家也有儿女,自己也有儿女。这些事情也不好处理,填了结婚证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如果谁有过意外,对方生病了,大家都有责任照顾和付出。虽说找个老伴不用开工资,但也得出钱一齐用呵,也有相应的有责任,也要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有了病也不能不治呵,这样下来再找老伴也麻烦。




二,一个人过吧!年轻一点,可以可以自由自在,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要出门提个包包就走了。一个人没有争吵,一个人感到很安静,没有人唠叨,想吃什么?想穿什么?想去哪里?都没有人干涉,也没有那么多麻烦,也没有那么多牵挂,也没有那么多责任。一个人有时候显得孤单,有时候一个人觉得很难过,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一个说话的,冷床冷被。现在有些悲凉,特别是有生病的时候就显得困难重重。心里面的悲伤比身体上的伤更重。有时候一种孤独悲凉的感觉会自动爬上心头。望着远方的夕阳,看着落下山的太阳,悲从心来,感到以后的路不好走。一路上一人唱着孤单的歌。

在大街上,在村落,在路边,看到七八十岁老人的情况,就想到自己的末日,真的好害怕,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三,找老婆也不是说找就找的,没有缘分找来也麻烦,一个人过也不是过不下去,心态阳光一点也无所谓,反正人生来就是一个人,死也就是一个人。


劉金子


举两例来说明好与不好,一个老人儿子儿媳妇不孝,经常吵架生气,遇上了一个退休老工人,家有三个女儿都支持老头再找一个老伴相互照顾,老婆去后衣食无忧有钱花,可隔三差五往儿子媳妇家拿送东西,老头及女儿发现后把其赶回家,回去后更加受到儿子媳妇的不待见,生气吵架不久自杀服毒身亡。一个是退休乡干部,老婆去世三个月,直接去一个原丈夫是村干部,丈夫病故的女人家里求婚,结婚后二十多年恩恩爱爱,幸福快乐度晚年。再婚不光是找人作伴,而是找一条心的人过日子,才能幸福过好晚年生活,男女一条心,都是幸福人,男女两条,如同陌生人。老年人再婚过好的不多,有子女的因素,主要还是俩个人不是一条心。


平安健康知足常乐


老年人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慢慢地从劳动职业生活活动中退出,身体一天天地不再硬朗,而且社会的参与感一点点地减弱。这样久而久之会使老年人产生一种孤独感。


如果老伴不在了,我觉得最好还是再找个老伴。



原因如下:


一、孩子在外工作、空巢老人增多


社会变化很快,不停地在向前奔跑。长大成人的孩子,许多都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投身于大城市的工作热潮,这样就只留年迈的父母在家了。


有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2013年中国的空巢老人人口已经超过1亿了,并且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


这个数值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伤感,两亿多的老人都面临着孩子不在身边的孤独。如果这个时候没有老伴在身边,我想留下的那一个会更孤独。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分享日常的生活,没有人照顾,没有人关心。而且社会节奏感越来越快,慢慢地跟不上节奏,那种孤独感也会越来越重。


此时我想起我的奶奶,心里就很痛。虽然她现在已经不在了,但是爷爷不在的那四十多年里,她是怎么过的呀。儿女成家后都离开了家,就剩奶奶一人。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打扫院落,一个人去种地。生病的时候,儿女都不在身边,她一个人是怎样去拿的药,怎样度过那身体不适的时光。空荡荡的屋里,没有情感的寄托,没有温暖的关爱,日子是在多少寂寞中打发而走的。她的孤单寂寞,又从来没有向人说过。而那时年少的我,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她的孤单。

二、儿女常回家看看,也不如有个贴心的人


老伴就是那个最懂你的人,知道你的喜好,知道你的作息,哪怕只有一个微小的动作,都会知道你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是两个人在磨合的时间里日积月累的默契,因为年龄相近,所以一些思想、关注的事物都会相近,共同话语也比较多。


而儿女经常回家,也细心不过那个枕边人,有时候也走不进老人寂寞的心里。因为有年龄差,再加上不是每天的相处,儿女渐渐地也会不了解老人的心里。这是也老人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儿女来了热闹一阵,儿女走了,又是剩下自己一个人。



邻居李大爷就是这样,孩子经常来看他,也经常给他买一些吃的、用的。可是孩子一走,还是自己。用他的话说就是,很想每天外出回来,家里有一盏灯为他而亮,有一桌饭冒着热气在等他回来。出去遛弯的时候,能有个人一起陪着,哪怕不说什么,也是一个伴儿。


三、年龄大了,需要相互扶持


老年人年龄大了,身体没有年轻时硬朗了。身边有个人,好有个照应。保姆是用金钱换来的服务,不如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照顾周到。那是发自情感的照顾,所以会更体贴细微一些。


所以说老伴不在了,最好再找个老伴。因为她(他)也希望能有人照顾你,希望你一切都安好。


但是现实社会,找老伴也会掺杂着各种因素。有图钱的,有单纯就是想把老伴当保姆的等等。


找老伴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如果有太多的不合理因素,那还是建议一个人生活比较好。毕竟之后有很多麻烦的事会随之而来,会让人更心烦。



所以说,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老伴,就尽量找一个。老伴、老伴,就是老来做个伴。相依相陪一起迎接生活的每一天,毕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如果没有合适的,就给自己的生活多添点乐趣,养养花、健健身,多参加点团体活动。


愿天下的老人都远离孤独,心有个安放的地方。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点小艾有发言权。
8年前,小艾最爱的奶奶去世了。爷爷虽然在家和我们一起吃饭、说话,但是能感觉的到他的孤独,以前总是和奶奶一起逛早市,后来也总是一个人溜达,他心中的孤寂,也并不是平日子孙、儿女能填满的,少了一双互相搀扶的手,生活总是不那么圆满。


后来,我爷爷和一位老太太走的很近,开始我们家里人会有写抗性,后来看着两位两人在一起互相陪伴,彼此作伴,早上一起遛弯儿,白天一次做饭,互相搀扶着慢慢溜达,看着爷爷开心有挺好的。

主要是老人家心里开心、有个伴能一起说话,挺好。

所以,建议给老人家找个老伴,当然前提是老伴得和家里老人性格的来,人品好。


过户通小艾


过不过得好,跟找不找老伴,有没有老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你是刚失去老伴一两年之内,是很难熬的,而且因为跟老伴长久的相处,在情感上也不愿意再去找新老伴。而且再找一个老伴,这个老伴之前也生活了几十年,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自己的子女和财产,有自己的工资和收入,协调起来困难重重。

所以目前,老年人黄昏恋的也很多,但是很多老年人都不选择领证,直接搭伴过日子,不涉及到财产和房子,还有子女,甚至是居住安排,有些老年人虽然处为恋人了,但是选择跟各自子女居住,一周见一次或者两次面,满足相处的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是现代都市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情感也存在问题,相互之间的情感需求不够紧密,很容易分手,而且一旦有矛盾,很容易放大,而且各自的后退空间很大,一旦产生误会和裂痕,就容易再也不往来了,老死不相往来的比较多。

因此,我给您的建议是,老伴去世后,找不找老伴,得根据自己 的情况来定。一些男性老年人在低龄期,譬如60多,身体还是很强壮的时候失去老伴了,自己也不能照顾自己,也有生理需求,所以,能找尽量找,而且要抱着能够付出的态度去找,在二人关系中男性一方肯定要在物质上和金钱上付出更多。

但如果女性老年人,自己也能照顾自己,找老伴更多还是基于情感需求的考虑,如果女性老年人在情感需求上啊更高,更愿意付出,譬如在家务劳动上,热爱收拾家庭,热爱照顾别人,可以考虑再找一个,而且可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可以结伴出行,相互照顾也挺好。


云说养老




我的母亲是今年清明过世的,一个月不到,我父亲就和我们说公园锻炼的有几个老太太想过来照顾他,我觉得有点快,我妈过世还不到一个月就......

最后,我们姐弟商量一下,尊重我父亲的选择,同意我父亲找老伴。现在还在塞选中。老年人找伴侣也不容易。

这是我的回答,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请在评论区留言。


圆月与自在


二婚,不是谁嫁谁,也不是谁娶谁;房产钱财不沾边,儿女又没半点血缘;一把年龄了,也不可能再共同创业。说白了,二婚就是找个伴,彼此互相扶助照顾,化解暮年心中的寂寞孤独。所以,二婚的男女必须面对现实,切莫幻想。男人想找年轻漂亮的,你得有财力;女人不说图你啥,至少不受苦,不然谁没事干了伺候你?当保姆还发工资呢!女人想找条件好的,你得有资本;有才有貌有温柔,不然有钱的男人干嘛拿钱养着你?好好衡量自已,找个条件、年龄相当的过日子,谁也别图谁什么,活着一起做个伴,一旦一方先走,另一方肯定还得依靠自己儿女。所以,要想再次成家,先弄清楚何为二婚。华丽语言、漂亮词汇都是虚的,现实就是现实,不能面对现实你就干脆单着吧! 老了就是一个伴,女人也别想让男人养活你,男人也别想让女人白伺候你,差不多就可以了,漂亮话都少说,多做点漂亮的事也就知足了。那就趁激情还在的时候恋爱吧,趁说话还清楚的时候表白吧,趁走路还利索的时候手牵手游山玩水去吧!


Xuhui10o25


追求幸福和健康,并不是年轻人的事,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想法是一样的,老年人只是不便于表达,谁都不愿意生活在孤独寂寞无伴的空间里。特别是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年轻人为了谋生不得不为生活而闯荡社会,不得不和老人分开,造成失伴的老人,白天还好说,到了晚上连个唠嗑的都没有,就孤零零的一人,有个头痛脑热,连个端茶送水的人都没有。

老年人丧失伴侣从悲痛中走出来以后,就应该自己或者是有爱心的人士帮助找到同样孤独的另一半,让老年人燃起生命中的第二春,这才是最最美夕阳红。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儿女们都放心,能安心工作。关键是老人能够相互搀扶,相互帮助,除了唠嗑,有个头疼脑热,身边就有端茶送水送药的人,发生突发的情况,至少还有个人急时拨打120,而不耽误抢救生命的最佳时机,总比耽误儿女们的工作要好的多,而且儿女们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最后我要说的是各有各的过法,我不反对老年人再婚,而且坚决支持老人再婚,老人再婚利总大于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