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中国姓嬴的几乎没有?

炎黄小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皇室嬴姓,来源于上古八姓。赢姓始祖柏翳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

赢为国姓,又源于上古,本应人丁兴旺,为何如今翻遍《百家姓》都找不到“赢”?

01两次被屠

自古以来,国姓贵族多居于都城。

而秦二世胡亥暴戾嗜血,继位后为巩固地位,进行政治大清洗,大肆在国都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王孙贵胄。

同时,宠臣赵高为铲除威胁,顺势杀掉了一大批在秦国政府和军队任职的赢族子弟。

自此,赢姓贵族寥寥无几,人丁凋落。

后来,项羽攻入秦朝国都咸阳,为报杀父杀伯之仇,进行了一次屠城。赢姓氏族难以避免,血流成河,赢姓后人遭受重创,数量锐减。

02改名换姓

嬴政晚年大兴土木,大量征召平民到咸阳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十分憎恨秦国的统治。

秦朝覆灭后,赢姓人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为躲避六国后人的打击报复,他们大多改名换姓,过上平凡生活。

另一方面,秦二世屠杀在前,项羽屠杀在后,赢姓之人人人自危,奋不顾身逃离咸阳,隐姓埋名。而咸阳外的赢姓人,为了自身安危,也换了姓名。

赢姓人死的死,改名换姓的改,赢姓氏族没落。

03姓氏合流

先秦时期,姓、氏是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二者区别明显,有“三代之上,姓氏有别”之说。

那时候,人们既有姓又有氏,且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比如周公,姓“姬”,氏“周”;比如褒姒,姓“姒”,氏“褒”。而秦始皇嬴政,则是赢姓赵氏。

所以,一个姓下面有多个氏,而赢姓分化出十四氏。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说:“秦之先为赢姓。

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后来,姓与氏合流,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故“赢”姓不复存在。其实,那些改名换姓的赢姓人,大多也用了自己的氏作为姓。

经历过大屠杀后被迫的改名换姓,以及社会文化推动的姓、氏合流千年后,如今,姓赢的人已十分稀少。

有书君以为,大姓小姓,都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发展。这不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为我们的祖先都是一样的,我们是平等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中国目前有嬴姓,只是很少,按照网上的说法只有4000余人,我个人认为,嬴姓之所以很少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赢姓都改为赵氏

秦国的历代君主,虽然姓嬴,但是都称赵氏,古代称氏不称姓!秦朝灭亡以后,秦国贵族为了避免六国后人的打击报复,所有嬴姓都改为赵姓!毕竟赵姓比赢姓多,在战国七雄当中,赵国也是赢姓,但是都称氏,赵国灭亡后人都改姓赵。而秦国为了避祸,估计也都改姓赵了。

第二:改名换姓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六国后人都对秦国恨之入骨!秦始皇晚年大兴土木,从六国征召平民到咸阳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人民憎恨秦国的统治。秦国灭亡以后,秦国赢姓贵族,为避免六国后人打击报复,都改名换姓,当然不仅仅改为赵姓,很可能还有其它姓。

第三:被屠杀

秦国统一六国以后,秦国把天下的富人迁到咸阳,而当时秦国的赢姓贵族都在咸阳!秦二世继位以后,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及贵族大臣,进行了政治大清洗。而项羽进入咸阳以后,进行了一次屠城,赢姓氏族难以避免,妻子包括秦国最后一个君主秦王子婴,也被屠杀。而逃出咸阳的赢姓,大多隐姓埋名,也有可能,一个不留。


最后总结一下,赢姓之所以很少,最主要原因是避免六国后人打击报复,全部改名换姓,而赵姓,就是源自于赢姓。现在的赢姓,多半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再改回来的,本来在秦国以后都没有赢姓了,现在出现的赢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才四千余人,多半是后代改回来的。


谋士说


嬴姓少是正常的。事实上,不但是嬴姓少,周代的姓到今天还是姓氏的都很少,其中包括嬴、姬、芈、子、妫、姒、己、风、隗等,唯一稍微多点的是姜。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周代,姓表示血缘(从哪里来)、氏表示社会(到哪里去),所以为了表明社会地位,男子只称氏不称姓,女子则都称姓。所以在先秦的文献中,我们是看不到秦始皇“嬴政”的称呼,而是“秦王政”“赵政”等。因为他出生在赵国,所以叫赵政;因为他后来到秦国,所以叫秦(王)政。那么他的氏,就是赵氏或者秦(王)氏。所以秦王以及王子、王孙,应该都是以秦为氏。

到了战国虽然姓氏合流了,但“氏”作为符号更多保留了下来,因为当时贵族男性一般都是氏+名的结构。所以这些秦国的王族和他们的后人,一般都是以秦为氏,所以到今天秦作为姓氏远比嬴作为姓氏更多。但是还有小部分嬴姓又如何解释呢?我们注意到战国时期,秦昭王的舅舅叫“芈戎”,证明男性也有姓+名的例子。这很可能因为芈戎是楚国的疏族,分散出去以致没有氏称,所以才用姓作为符号。但是楚国的王室他们是熊氏,屈原也是王族。他们都不称芈+名。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从战国姓氏合流开始,就只有少部分姓作为姓氏使用。而更多人还是保留了西周、春秋的氏名。至于为什么姜姓比较多,可能是汉朝有部分汉化的羌人,以姜为姓,比如天水姜维。这个推论不奇怪,因为西周的吕尚(民间的“姜子牙”)其实就出自羌戎,“姜”“羌”同源。


林屋公子


嬴姓绝对是古代的大姓,尤其是在秦国。

可以说和秦国国君有血缘关系的人 ,几乎都是赢姓子孙的后代。

为什么在古代这么拉风的一个大姓,现如今却找不出一个姓赢的人来呢?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起发生在秦末大肆屠杀赢姓子孙的事件。

秦始皇死后,因为没有指定好接班人,导致扶苏惨死,昏庸的秦二世上台。

秦二世上台之后,就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进行了大屠杀。

秦始皇的儿子、女儿(包含嫁出去的)全部给抓了起来,腰斩而死了。

当然这时候秦二世杀的都是和自己血缘比较近的亲属,杀他们的目的就是怕他们有篡权夺帝位之心。

秦二世因为被赵高利用,然后被赵高挟持,最后被赵高杀死。

至此,秦始皇的所有子女全部完蛋。

这时候嬴姓子孙还有,但是,等到楚地的项羽杀到咸阳城来,这些人就被斩尽杀绝了。大家都知道,项羽的爷爷项燕,叔父项伯,全部是被秦国人杀死的。

项羽和秦国秦始皇的赢姓子孙,有不共戴天之仇,当年他打赢了巨鹿之战,名满天下之后,就带着二十万大军杀进了咸阳城。

这时候只要是秦国的贵族可以说尽遭屠杀,即使有侥幸逃脱的,也已经改名换姓,那里还有人,不知死活敢姓赢呀。

在经过几千年时间的洗礼,现在没有姓赢,或者说很少见到姓赢的了,也就理所当然了。




汉史趣闻


说起嬴姓,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秦帝国,因为嬴是大秦帝国的国姓,但到了今天,虽不能说中国一个姓嬴的都没有,但我们却很少发现身边或者听说哪儿有一个姓嬴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个人觉得离不开如下几个原因

1、嬴姓都已改姓

当大秦帝国崩溃时,嬴姓早到巨大创伤,而秦的暴政又导致了广大人民对上层的痛恨,处在帝国各个角落的嬴姓子弟们,很少能够逃脱被屠杀的厄运,即使逃脱掉的,也会想尽各种办法摆脱自己的姓,纷纷改姓,转居他乡,通过隐姓埋名,苟延残喘。

2、遭到屠杀

秦二世上台后,在赵高的撺掇下,他们为防止意外,开始对自己的弟妹和贵族开始大清洗。后来在项羽进入咸阳以后,也进行了一次屠城,赢姓氏族难以避免,包括秦朝最后一个君主,也在所难免。


综上两点, 赢姓之所以很少,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被屠杀、被打击报复,因此被迫,全部改名换姓。


谢谢的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会喜欢。


寒舍阅独


秦始皇其实并不叫嬴政,这是后来人对他想当然的称呼。

在先秦时代,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姓只表示其最初血缘所自,氏则表示由姓分出的家族。举例说,战国时代的秦国王室和赵国王室其实往上追溯,都出自一个源头,他们的姓都是嬴。他们这支人的祖先造父因为侍候周王有功,被封在赵地,因此就以赵为氏。其实秦始皇在西汉的古书中,都是称赵政的,没有叫他嬴政的。

比如《淮南子·人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淮南子·泰族》:“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复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汉书·武五子传》:“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都把秦皇室称为赵氏。前些年出土的西汉竹简《赵正书》,也是记载秦始皇故事的,赵正就是赵政,也没有叫他嬴政。

为什么后来会把赵政称为嬴政?是因为后来姓和氏合流,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们曾经的区别,就想当然把赵政改称为嬴政了,这是不对的。其实有学者认为,辅佐秦二世指鹿为马的赵高,其实也是秦王室血统,只不过距正宗血统比较疏远,相当于《红楼梦》里的贾瑞和贾宝玉的关系。但后来赵高也想当皇帝,为什么?就因为他认为自己也姓赵,血统是对的。现在为什么没有姓嬴的?主要因为先秦的贵族男子都不称姓,只称氏;女子才称姓,不称氏。但女子又没有赋予传宗接代的职能。


梁惠王


一,嬴姓初始。


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姜、姬、姚、嬴、姒、妘、妊、妫。

从上古八大姓可以看出,当时正处在母系氏族过度阶段,所以姓全部带女子旁。

比如黄帝就是姬姓,轩辕氏。作为男子,应该称呼他的氏,表达他尊贵不同的身份。

于是我们的习惯就是称男子氏,用来明贵贱,对女子称姓,用来别婚姻。

秦汉以后,姓氏合流,大部分人以氏为姓,于是上古八大姓基本消失不见。

二,嬴姓今生


嬴姓,中国姓氏,现今嬴姓人在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个省份均有分布。

江苏嬴姓人最多,但分布比较分散;四川、贵州两省嬴姓人口总数约4000人,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约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约有4000人。

所以,嬴姓现在也可能有一万多人。

三,秦始皇后人今何在?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可以叫赵政,也可以叫,公子政,秦王政,始皇政。

秦始皇,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孩子也就是长子扶苏,幼子胡亥,公子高等等。胡亥一当皇帝,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杀光。秦始皇断了后。

胡亥后来被赵高杀掉,赵高又被子婴所杀。秦朝灭亡后,子婴被项羽杀掉。

胡亥,赵高,子婴这三个人是秦始皇之后唯一三个嬴姓人,如果他们没有后人活下来,肯定没有嬴姓人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姓嬴,我肯定第一时间改过来,TM的太难写了!

小学时,两个同学打架,老师罚他们写自己名字。一个同学笑了,一个同学哭了。

笑的同学说,我姓丁。

苦的同学说,我姓魏。

回家埋怨老妈——你怎么嫁个姓魏的!


历史知事


先秦时期“姓”与“氏”有严格区别:姓表示血缘所出,氏则是以封地和官职等所获家族称号,实际上是姓的分支,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姓”。

根据《史记》的说法,秦始皇嬴政是嬴姓赵氏,(嬴当为舜赐秦先祖柏翳之姓)。



所以,秦国贵族的男子一般都成为赵氏,和战国七雄中的赵国其实是同姓同氏(即赵国贵族也是嬴姓赵氏,只不过由于习惯原因,赵国不大强调嬴姓,而突出赵氏)。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因为各种书籍、言论的影响,将秦始皇称为“嬴政”的习惯其实是错误的,应该是赵政,《史记》也是这种称呼。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中国嬴姓的人很少,因为大部分都沿用赵氏而存在。

『我是牛掰君,一个喜欢历史的小学生,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多谢支持😁』


霞客说历史


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是我国封建历史的开端。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统一,秦始皇功不可没。所以他成为始皇帝,功过三皇,绩过五帝,他自称皇帝,以后这个称呼也成为后世的标配。

秦始皇原名嬴政,他的姓是嬴。目前这个姓在我国很少见了,据传不到一万人。那这是为什么呢?

1,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的功劳。在胡亥被赵高扶上皇位之后,他怕自己的兄弟姐妹说三道四,开始了对自己亲属的大屠杀,使得赢姓一族人口锐减。

2,项羽的大屠杀。在秦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最大的一只项羽,对秦朝的宗族也是大开杀戒。项羽还烧了咸阳城,这个时候,秦朝的赢姓宗族基本上已经死亡殆尽。


3,还有一部分赢姓的人改了姓,秦始皇暴政,各地纷纷起来反抗。在秦朝灭亡之后,对赢姓的宗族势力,当然也是不遗余力的杀害。这些人为了避免被迫害就改姓了。据统计,改了有14种姓。


互联网笔记


自古以来农民起义的首要对象就是当朝的统治者,尤其是皇帝及其近亲属,人人欲斩之而后快,秦二世而亡,陈胜吴广起义功不可没。(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除此以外,刘邦、项羽的军队在碰到嬴姓皇族也没有做到刀下留情,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的后人,姓嬴的人,被杀的就不说了,要是侥幸活下来的,莫不是争着抢着换姓!

换姓?中国虽有百家姓,就这个皇族姓氏,也不是说换就换的,哪一个姓氏莫名的多出来比正常情况多的多人的时候,那不就露馅了,嬴姓氏族真能换的动吗?

说实话,换姓这事,尤其是嬴姓,不但能换动而且还十分简单。

这与春秋战国留下的一个传统有关,人们的名字普遍分成三个部分,最前面的是姓,后面的是名,这些都与现代的情况类似,但是在称呼上却又很大的学问,那就是嬴政不是直接叫嬴政,而是叫赵政。


为什么呢?

“赵”乃嬴姓先人封底所在的代号,又称为“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来说不叫你的“姓和名”,而是叫你的“氏和名”,这样显身份、有地位,比如说范蠡,被封在陶地,后人多是以陶朱公称之。

到了秦朝建立,嬴政,不!赵政直接规定,人们只能在姓和氏中选一个来作为平时的代号。这时候嬴姓和赵姓均有不少人在用,但是到了秦灭亡时,嬴姓便纷纷被放弃了,改归赵姓,既对得起老祖宗,又能避祸。

因为不但秦国姓赵,当时的赵国也姓赵,赵国是当时的六国时期的大国,人数本就众多,这时候嬴姓的人一股脑改过去,还真不好区分。

因此,秦始皇虽然作为千古一帝,但嬴姓却不多,根全在这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