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監退休後何去何從?

用戶62620692888


這裡是熊二讀史。(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不管是一時權傾朝野,還是默默無名,太監都會走到老退的那一天。

而太監年邁退休後,都有什麼去處呢?還能繼續留在深宮中嗎?

晚清時的老太監

  • 年邁後的太監,主要有三條路可走。

一、返鄉終老

如果太監知道自己的老家,並且有親人關照,在太監年邁時,離宮返家養老,這是一條路。但是傷殘肢體成為太監入宮侍人,多為家人親族所不齒,能走這條路的太監不多。

晚清時的老太監

二、京城成家,妻兒送終。

一些混的比較好的太監,退休後也能攢下一筆資產,就可以在京城買房置地,甚至收娶妻子過繼兒子,過上貌似完整的家庭生活,最後有妻兒養老送終,也算是太監中的佼佼者了。

晚清時的老太監

三、投奔京城寺廟

這應該是大多數太監的選擇。受人歧視的太監群體,老來無依無靠,古代有沒有養老院,而道觀、寺廟確是眾多,佛、道宣揚的眾生平等和輪迴觀念,也為太監們提供了很好的精神安慰和寄託。因此就有太監供養寺廟,而寺廟接納太監養老。並且還會在寺廟的周圍專設冢域,作為太監過世後的葬身之所。

北京海淀區香山公園北側的碧雲寺就是明清太監養老送終之地。

北京的海淀區有“中關村”,在明清就稱為“中官屯”。這裡原是一片荒地,太監們將此地買下作為“義地”,修建大小廟庵,太監們尚能活動時便時常過來上香祈福,出資供佛,年老時就過來養老,彼此也相互照應,身故後便葬在附近。這也是“中官屯”一稱的由來。

晚清時的老太監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熊二讀史


古代太監命運悲慘,在年老體弱的時候,美其名曰“退休”,實際上是沒有用了,被皇帝從皇宮裡趕出來了,這些退休的太監鮮有好的歸宿,大多數下場悲慘,有以下幾個下場:

一是出宮搖身一變成了爺,娶幾房老婆,抱養一個孩子,自立門戶。當一些皇宮中有權有勢的大太監退休後,因為之前早就為退休做了準備,撈了大把的銀子,在退休後,買個大宅子,娶幾房老婆,丫鬟下人一應俱全,搖身一變成了老爺,再抱養個兒子,過上了富家翁的生活。

二是投靠親屬,苟活於世。大多數太監都是在很小的時候由於家裡窮才送進宮中做太監,一般都有兄弟姐妹,鮮有有自己子女的,或者認了一個乾兒子。在太監退休後,他們會投靠親屬,這些親屬好的話,會給他養老送終。如果這些親屬不好的話,往往會榨乾老太監們的退休金,然後再將他們一腳踢出門,自生自滅。

三是在寺院、道觀出家。一些太監在剛進宮的時候,就開始謀劃後路,他們會定期向寺院、道觀捐錢,到退休的時候,他們可以到寺院、道觀出家或者養老,也算有一個比較好的歸宿。

四是太監養老會,退休的太監交一定的錢可以加入這個機構,到太監養老會所對接的寺院、道觀等地養老,供吃供住,也算不錯。

五是流落街頭,成為乞丐,自生自滅。有一些貧困的太監,沒有什麼積蓄,沒有去處,要麼花完可憐的退休金,淪為乞丐,乞討為生,要麼就直接生無可戀,被逼無奈,上吊自殺,一了百了。

總之,退休後的太監不僅養老是個大問題,而且他們被人們指指點點,遭受精神上的打擊,大部分人下場悲慘,太監是封建社會對人類的血淚史。


密探零零發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孫耀庭出身於天津市靜海縣一個貧農的家庭。一家6口,父母和4個弟兄,孫耀庭是老二。他出生時,閤家只有7分地,兩間上房。村裡,有個私塾教師,家有七八十畝地。孫耀庭的父親為他種地,母親為他做飯,孫耀庭因此得以在這個人手下讀了四年的書,並且不必另交學費。但是,這種“好景”不長。孫耀庭失學了,父母淪為乞丐。迫於生計,孫家早想把這個兒子送去當太監。但不久,武昌城登高一呼,清皇溥儀不得不在養心殿簽署“退位詔書” 中華民國成立了。



孫家送子當太監的路被堵塞了。幾年後,軍閥袁世凱演出了稱帝醜劇。此劇雖然頃刻散場,但封建主義的幽靈仍然遊蕩在神州大地,住在養心殿的溥儀依然受著皇族、奴婢的膜拜。而且,溥儀公然不顧民國的禁令,重新在民間徵太監,招婢女。紫禁城的幽魂,又勾起了孫家送子當太監的企望。1916年,孫家輾轉託人介紹,把孫耀庭送進了紫禁城。他忍受了人格的最大汙辱,當上了太監。其時15歲。

藝術作品光影世界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是由張之亮執導,莫少聰、溫碧霞等主演的歷史題材影片。 影片描寫清末快將亡國之時,小孩汪康苦苦哀求父親讓他淨身當太監,給家人換來豐衣足食。不料入宮不久,清朝就被推翻,於是到京城學戲,其後巧遇兒時女友招弟,有意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但身份被揭露後未能如願。在軍閥橫行時,來喜再度躲進紫禁城當太監,目睹了荒謬時代的種種怪事。



故事描述在國內外掀起反清高潮、清王朝大勢已去的宣統三年,宮中太監見朝廷衰落,紛紛辭官回鄉。河北省東柳木村一個8歲的窮孩子來喜見到本村太監小德張“衣錦還鄉”,卻頓生羨慕之情,哀求父親淨身,以求得全家豐衣足食,成為無知的犧牲品。不久,民國推翻清朝,廢除帝制,宮內不再招用太監,來喜的一場美夢化為泡影。於是,父親便送他進京學戲。10年後,來喜學藝有成,在妓院巧遇兒時的女友招弟。招弟誤認為他是革命黨人,有心以身相許並約定一起逃走。在他身份暴露後,招弟痛苦離去,他為逃避軍閥追蹤重又混入紫禁城當了太監。當時宮中盛行貪汙,他又遭奸人所害,幸得太監總管丁公公相救才免於難。不久,皇上借一次火災驅走了所有太監,來喜在京城重逢招弟,二人共同生活了數年。後來,丁公公來訪說服來喜同去侍候被軟禁在日本領事館的溥儀。不料,丁在領事館門外慘遭日本人殺害,而當來喜再回到招弟身邊時,她的革命黨丈夫也同時來到把她接走了……


唐俊龍55398571


太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比較悲慘的一個職業,對於貧苦人民來說,若非走投無路是不會走上這條道路的。那麼古代太監退休後有什麼瞎唱呢?

以清朝為例,大部分太監退休後都去當和尚或道士去了。因為太監習慣了過集體生活,當和尚,道士可以繼續過集體生活,避免孤單寂寞。和尚,道士和太監有一個方面是相同的,那就是清心寡慾,所以志同道合,這樣一來太監便不會受到刺激,還可以相互照應。尤其是在死後,可以有人送終,還能免費做幾場法事。除此之外,大多數太監都是有信仰的,他們希望通過此生的修行,來世投個好胎,不要再做那樣非男非女的可憐之人。

或者早年認一個乾兒子幫自己養老,這條路通常只有那些比較受寵的太監才會選擇還有些錢財頗豐的太監會三三兩兩合夥,自立門戶,專門開創一家寺廟或道觀,並且只接收太監,全是太監的養老院。

但是有一些太監,他們不喜歡當和尚,道士,就會參加養老義會,不過參加之時需要繳納不菲的會費。


西希商學院團隊


“太監”一名最早源於北魏,本是女官稱號。比如北齊後主高緯的皇后穆邪利,剛受寵幸後便被稱為“舍利太監”。等到了宋代,這個職位還是高級女官的職稱。而對於那些“皇室服務員”,自東漢以後,一般稱為“宦官”。

太監這個官名實際上早期是一個女官的稱呼。在清朝,太監大多是出身於貧苦的勞動人民家庭,都是為了生活所迫,而走上這條悲慘道路的。包括像有權有勢的大太監李蓮英,也是出身極其貧寒的,九歲就被閹割了送入宮中。要不是李蓮英聰明,對主人忠心耿耿,又十分會做人,恐怕也只能悽慘一生了。

年輕時,太監們在宮裡為奴,伺候主子,一旦年老體衰,失去了勞動能力之後,大多就不能留在宮中了。說不能留在宮中,這只是委婉的說法,其實就是被逐出宮外。出了宮的太監們,他們會到哪裡去呢?當然不能回家。畢竟太監是不完整的男人,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歧視。清朝的太監被稱為“老公”(對,那時候老公是太監專用的),如果誰家有個“老公”的話真是奇恥大辱,是不能進祖墳的。


所以,清朝的太監們會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就要早早為自己的晚年生活作打算。清朝太監們到了晚年,往往寄居於寺廟。不過要進寺廟,也不是你說來就來的,必須要給寺廟錢才行,寺廟也不能養閒人嘛。


那時候,比如北京西郊的恩濟莊、八里莊,八寶山護國寺、海淀藍靛廠、金山寶藏寺、北京萬壽山等等地方的寺廟都是清朝太監們退休之後的大本營。據說,光北京西郊恩濟莊、八里莊一帶,就有太監墓三千多座!

清朝末年的時候,太監們還成立了一個太監養老會,這個會是專門為太監養老服務的。要入這個會,首先得交幾十塊錢。當太監老了退休之後,便可到太監養老會所對接的寺廟裡去養老,吃住都不用花錢了。如果事先連這幾十塊錢也交不出的話,那就只得流落街頭,餓死凍死,各由天命了……


其實,太監寄居於寺廟這種情況早在明朝時候就開始了。只不過那時候往往是有權有勢的大太監退休後去寺院,並且一去就當人家的住持。明朝大太監們去寺院的目的多半是為了裝逼,儼然一副得道高僧的樣子。這跟清朝太監寄居寺院的情況迥然不同。


己齋論史


說起古代皇宮大家首先都會想到皇帝一家,但其實論起人口來說皇宮中最多的還是宮女和太監!宮女到了一定的年紀退休之後還可以出宮嫁人,但太監們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那他們退休之後有什麼下場呢?

想知道答案就快點開視頻一起看鑑真相吧!\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0a646fa531b0b6faa8f4f43bab619086\

看鑑


太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悲慘的一個職業,對於貧苦人民來說,若非走投無路是不會走上這條道路的。太監在很多影視劇中是經常出現的,由於身體受到殘害,他們於正常男子不一樣的,喪失了生育的能力。原本進宮後,常年就見不到家人,甚至很多太監都是沒有家人,所以當太監熬到可以出宮的年齡時,可以說是獨身一人,那麼他們最終的結果都如何呢?太監到了一定年齡,由於年事已高,很多都是被趕出皇宮的,這時候他們有三條路。



第一條,早年認一個乾兒子幫自己養老,這條路通常情況下是哪些比較受寵的太監的會選擇的道路,畢竟想要養一個乾兒子,並且自己就要有足夠的資本認乾兒子,要別人願意才行。只有哪些受寵的太監,在主子面前說得上話,還可以得到一些小費積攢下來,因此收的乾兒子才會對自己忠心,老年以後才會有人為他養老。但是就算是親兒子也有虐待老父親的時候,更何況是乾兒子,加上自己的乾爹還是一個身體殘缺的太監,其實就此來看,即使有人為他們養老,這些太監老年生活未必過得很好。

第二條,提前為自己找好住所,以及安排後事。有一些有錢的太監,離宮後若是有錢,可能會買一個一個住所安頓下來,但是這種情況下還是比較少的。因為畢竟年邁的太監當生活無法自理的時候,一個住還是非常悽慘的,有人說可以僱一些下人,然而所僱的下人哪知他忠心不忠心,當太監生活年邁時,這些下人可能就是不是下人,而是家裡的主人。

因此大部分的太監選擇的住所大多數是寺廟,平時自己多為寺廟捐一點香火錢。離宮後,留在寺廟中,過著清靜的生活,死後還有善良的僧人為他處理後事,其實這算的上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但是寺廟中,生活雖然安靜祥和,但是在吃住上還是比較清苦的。

第三條,直接去太監養老處。這個地方其實並非是太監養老處,而是太監的墳墓處,大多數的太監死後,若是沒有人打理後事,通常情況下,都是直接埋在此處。可想而知這裡的生活條件或者環境是非常不好,然而選擇這裡的太監,大多數都是沒親人,在宮中還沒有攢下錢財的人。

太監這一個職業原本就是足以讓心可憐,在宮中此後伺候皇家主子,一不小心還會丟掉性命,然而好不容易活著出宮,卻是另一個悲慘生活的開始。


慄式胡言亂語


古代太監的下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死,一是活!

死,很簡單,在還未老死之前被殺!

但是這也分幾種,一是那些大太監,手裡掌管一定權利,就開始為所欲為,像趙高、魏忠賢…他們這些人都是在最後被當權者所殺。其實他們是所有太監裡算是好的啦,榮華富貴都享受到了,最後死了也沒多大遺憾。


二是那些小太監,他們無權無勢,身份低微,一不小心,一個過錯,就可能被那些皇帝嬪妃所殺。或者惹到不該惹的大太監,被他們迫害而死。像宮裡那些小桌子、小桂子等等叫不出來名字的。

活,就很困難了。

因為太監是不讓死在宮裡的,所以在他們老死之前都會被趕出宮裡。這就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了

第一種,當太監比較晚,先有子女再來當太監像魏忠賢就有一個女兒。他們老了以後可以回到自己子女身邊,讓他們照顧。還有就是有著自己的親戚,這些人也可以照顧他們。

第二種,有錢有勢的太監,他們在皇宮裡的時候就掌管大權,在他們在位之時,大肆斂財,有著雄厚的身價。而且他們也在外面認了一個或者幾個義子。讓他們給他養老送終!


第三種,是那些處於中間狀態的太監,他們沒有那麼多錢財,沒有親人。他們或者去寺廟當和尚,或者和從宮裡出來的宮女搭夥過日子。用自己賺到的錢來養老。

第四種,就是那些身份最低微的太監,他們沒有什麼賺錢的門路,也不會其他的生活技能,所以他們在出宮以後,要麼淪落為乞丐,要麼用僅有的錢財吃吃喝喝然後等死。


太監死後是沒資格葬在祖墳的,所以大多數都是埋在亂墳崗,到了清朝才開闢一個地方專門安葬太監。所以說太監是封建社會的惡瘤!


歷史鹹談


古代太監退休後下場是很悲慘的,因為在古代太監這個職業本身就很悲慘,他們進宮後失去了生兒育女的能力,最終的下場會有以下幾種:

1認一個乾兒子來給他們養老,但是這不是誰都能辦得到的,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本,而且就算認養了乾兒子他們的老年生活也不一定會過得幸福。

2離宮後若是很有錢,可以自己找一個好住處,僱一些下人,自己當主人,安心養老。這也是比較好的一種歸宿了。


3去寺廟生活,捐一些香火錢,去寺廟過著清淨的生活。

4直接去太監養老處,但是在那裡的下場也是很慘的,去了那裡不僅環境不好,而且死後後事無人料理,可以說下場是很悲慘的。


Cielour


寫一寫《太監談往錄》裡提到的:

清代太監養老去處有二:1.出家;2.加入“太監養老會”。

先說第一條。

很多太監都在寺觀中掛個名,當個名義上的和尚或老道。好等到老了之後有所歸宿。有能力的甚至聯合同事人,自己辦個廟觀,開山傳派。所以老北京寺廟很多都和太監有關係。

純粹用於太監養老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北平市北長街萬壽興隆寺”,一個是“平西黑山護國寺”。

再說第二條。

太監養老會明朝就有。《太監談往錄》的作者信修明自己曾經辦過“恩濟慈善保骨會”。清朝末年,北京太監養老義會規定:入會的太監先要交百八十塊錢,三年之後,可以到養老義會所屬的寺廟養老,寺廟供應食宿。

當然,太監的命運也和他們的權位富貴有直接關係。如李蓮英、小德張那一等人,當然完全不用考慮養老問題。比他們次一等但也算有錢有勢的,憑藉財勢,在寺廟中也能過上好日子。比如西太后下邊的二等太監劉多生,後來做了白雲觀的方丈。

而最底層的太監,連養老義會的入會費也交不起,只有流浪各處,凍餓而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