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让魏延守荆州,关羽去夺汉中,是否能万无一失?

温开元


说实话,不管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演义小说的角度。关羽都不是收荆州的最佳人选。

但是为什么让关羽去呢?

很简单,我们眼中的最佳,未必是统治者眼中的最佳。也就是说,尽管诸葛亮反对,关羽并非良选。但是在刘备眼中关羽却是最佳人选。

荆州重要,这不用说!刘备也知道,正因为这样,荆州绝不能落到外人手里。所以五虎上将就被去了三人,刘备最信任的人只有关羽,张飞。显然关羽比鲁莽的张飞更合适一些。

其他人,马超?魏延都是刚降。要的坐镇荆州,到时候势大了,会不会反?不要说是刘备不放心,诸葛亮估计也不能方向。

最佳人选估计是赵云。但是正是因为诸葛亮不属意关羽,所以刘备就越要用关羽。关羽比赵云让他放心。而且诸葛亮功劳太大了,该敲打敲打了。否则的话,蜀国就要只知诸葛,不识刘备。而且当时正是敲打诸葛亮,巩固内部的最好时机。

因为刘备当时实力正盛。又有荆州扼守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借住蜀中有利地形,正是修养生息,壮大自己的时候。按照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此后一段时间,是不对魏吴有大战,而致力于开拓岭南的时候。可以说是相当稳定,正是调整朝中势力的最好时机。

尽管诸葛亮说的有道理,但是刘备也没准备让关羽能守一辈子,只要他守几年,让刘备腾出手来,弱化诸葛亮在朝中的影响力,就行。这就是刘备作为帝王的打算,也是一个正常的,不昏庸的帝王该有的正常打算。可惜,出乎他意料,关羽几年也不能守住。

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备选择为关羽报仇,执意打孙权的原因。不是报仇,而是他不得不打,不打个大胜,他就压不住诸葛亮了。否则以后蜀国是姓刘,还是姓诸葛,就不一定了。从刘备临终托孤的话就不难看出,他这个顾忌,已如心魔。

在他看了,也输不了。即便输了,也是宁可留一个破烂的刘家蜀国,也不剩一个强盛的诸葛氏的蜀国。

所以在帝王眼中,关羽最合适守荆州,守个几年,等把诸葛的势力铲除,然后再找合适人接替关羽。这就是刘备的心思!


lipengchao1


一句不知道出处的大意失荆州,让关羽背着丢荆州的大黑锅背了一千多年。

当时的形势,坐镇荆州的主帅位置,没有人会比关羽更合适,也没有人比关羽更有资格,更没有人比关羽有这个能力。实际上,也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

担任荆州方面统帅之前,关羽就一直是刘备麾下的第一大将。在刘备长时间的东窜西跑、南征北战逐渐发展势力过程中,关羽跟随刘备最早,最得刘备信任。一旦需要分兵,关羽必是一路统帅。在赤壁之战前,刘备被曹操到处追杀,逃到江夏与关羽会师时共有两万士卒,其中的一万便是关羽率领的水军。蜀汉建国前,关羽一生征战无数, 战功彪炳,刘备的三分天下至少有一半有关羽的功劳。

在刘备阵营里,关羽的地位、威望包括实力都是仅次于刘备的,甚至诸葛亮也不及他。在天下诸侯耳中,关羽大名如雷贯耳,公认是他是当世最强的名将之一。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趁火打劫,占了江夏郡、南郡部分以及荆南四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这是他打了半辈子仗好不容易第一次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盘(任徐州牧的时候,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执掌徐州的政权),这是他全部的家底子,也是他全部的本钱。对他而言,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刘备、诸葛亮等帅军入川后,在刘备阵营当中,除了关羽,没有人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威望、也没有这个资格能担任荆州主帅。关羽单凭他的无与伦比的名气与声望都足以对各路诸侯产生巨大的震摄,从而不敢轻举妄动,而这正是刘备、诸葛亮等决策者想要的效果。

魏延会比关羽做得更好吗?魏延有哪方面比关羽强?!如果说关羽的失败是因为他的骄傲、他的大意,那魏延呢?从后来的表现来看,魏延更加狂妄自大、盲目自信,这也是他最后身败名裂、身首异处的主因。因此,魏延不可能守荆州,如果由他镇守荆州,那荆州的失守甚至会提前。

魏延之所以镇守汉中能保十年不失,是因为汉中地型非常像一只大葫芦,易守难攻,这也是之前张鲁能盘踞汉中做土皇帝数十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汉中背靠蜀国的大后方,无任何后顾之忧,兵源、后勤等供应援助也能源源不断。

而荆州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在被曹操和孙权调动了两国的重兵进行前后夹攻加偷袭,孤立无援,并且糜芳傅士仁等重要将领背反的情况下,无论任何人都很难再守得住荆州。

关羽的失败,不在于他的能力问题,也就是镇守荆州的人选并没有错。错的应该是蜀国的整体战略上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荆州单方承受魏吴两国同时的压力,而没有任何支援的必死之局。





秀才论天下


看到问题,就很有兴趣的进来了。挺喜欢这种假设性的问题,首先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其次可以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实在过瘾。

回答这道题目,我将答题的范围限定在《三国演义》内,即是说我按照《三国演义》所给的素材来分析。

各位客官,且听我慢慢道来。

荆州,那是何等重要的城池,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刘备大军入川后,荆州可以说是蜀国在中原地界的唯一地盘。以一城之地(当然荆州还包括长沙、公安等郡)抵挡魏吴两国之力,不得不说镇守此地的大将压力山大啊.....

北边的曹操,天下三分有其二,最大的特点就是地盘大、猛人多。大将曹仁驻守樊城,虎视荆州。于禁、庞德、徐晃等大将分驻樊城四周,时刻备战。

东边的孙权,因为刘备跟江东那份充满争议的土地转让合同,也是埋下了深深的后遗症。江东大都督周瑜时刻虎视眈眈,视荆州为己物。

仔细去分析,发现当时天下三分,荆州也是正好三分,可见这地方真的很重要。

首先我表明我的观点,我觉得关羽比魏延适合镇守荆州。

荆州与北边的曹操,是战争状态,曹仁即是曹操麾下悍将,又是曹操族亲,军中威望也颇高。关羽在威望和地位上比魏延高很多,更适合担任荆州军区总司令的职务。

东边的孙权,介于曹操未灭,孙刘两家以唱联合为主,诸葛亮入川时也留下“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箴言。周瑜的主张在当时并不为孙权所接受,不得不说孙权的政治观和大局观要比周瑜高很多,主公就是主公。那么荆州对待东吴,除了必要的防御外,主要开展的是外交工作,那显然关羽也比魏延合适多了,外交上有很多事需要决断,刘备在川中作战,交通不便,荆州需要一个能有较大权限的人物,关羽,刘备义弟,汉寿亭侯,这个身份够了,在很大的范围内,他可以自作主张,不需要请示,魏延就不够格了。

再说说荆州本身,刘备一入川,便与荆州的距离越行越远,倘有突发事件,必不能照顾。周围又是虎伺狼环,风声鹤唳。非得有一个忠肝义胆的大将,方能顶住压力和诱惑,始终如一为刘备扛着大旗不动摇。魏延可是后来的反贼,关羽则历来被作为忠义的化身来传颂,得,又把魏延比下去了。

再者,天下没有攻不下来的城,要想荆州在战争面前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但关羽不是一般的武将,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武功震慑天下,搞的大家都不敢惹他,没有战争,便是最好的防御,关羽的威慑力,在这里得到加分。

很多人会说关羽太过自傲,小视曹操,得罪东吴,最终失了荆州,毁了刘备一生基业。那又怎样,刘备就那么点家底,诸葛亮也不是没考虑到这点,但权衡之下,关羽是最适合的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蜀国人才短缺,一直都是硬伤。可惜可叹啊~


無月文化馆


关羽失守荆州的原因不止是大意,谁也想不到像跟随了刘备大半辈子,而且还是极受重用的糜芳会投降了孙权。关羽在前方打战,对手的增援一波波地涌来,叛徒在后方起火,前后夹击之下,纵使曹操也未必能挡得住。

在刘备军团之中可以找出第二个人来守荆州吗?没有,不能,找不到。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刘备手下可以用的人,来和关羽做个对比。

第一批对比肯定就是五虎大将,可是张飞有失徐州的错误,而且从某种角度来看张飞比关羽还要狂,让他镇守荆州不可能的。至于赵云也不行,因为他在刘备手下还没有担任过独领一军的记录,更别说镇守荆州重镇这样的大任了,其他的也一样,黄忠刚降,年岁也大了,马超这时候还在张鲁那接受洗脑呢。五虎大将中仅有关羽可以做好此重任。

第二批就是荆州人士啦,像魏延,诸葛亮等等,可魏延当时也是刚降,后面能做到汉中太守是因为在入蜀作战和汉中大战立下了功劳才被刘备提拔起来的。把一个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母公司交给一个没功绩,没威望的魏延,除非刘备是傻的。而诸葛亮呢?他要是留在荆州是能起到缓和江东和荆州之间的作用,刘备最先的部署也是如此,可谁知庞统死了,益州战场受到了阻碍,不得已才调了诸葛亮过去,把一个大摊子扔给了关羽,事后又没有几时做出补救,才导致了最后的恶果。

至于第三批更不用说了,霍峻,马良这些荆州人物做辅佐还可以,独立镇守是不可能的。


关羽失守荆州有他的原因,魏延能守成功汉中也有各种因素,即使换过来,由魏延守荆州,关羽守汉中,魏延也不见得能比关羽做得好,至少孙权还是对关羽有顾忌,换成魏延的话,江东都不知道有谁认识这个无名小卒啊!


那只胖狐狸


刘备面对三面危机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能将也不好过。所以我认为可以派魏延守,但是关羽这时候夺汉中,时机不成熟!

人们不禁要问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这时候在哪呢?实际上这时候的诸葛亮被雪藏了,主持全面工作的是刘备,刘备只是到白帝城托孤时才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后悔不听诸葛亮的话。

用人要适才适用,荆州没有后援谁也守不住,但是留关羽镇守可以威慑东吴不会轻举妄动。你要千里迢迢去功打魏国,哪就别怪东吴乘机下手了!

除了关羽,让张飞看荆州也是第二人选,但张飞就爱喝酒,防守容易松懈,找副将帮他根本不起作用。让魏延去的确很好,可是那个关羽未必同意,刘备这两个兄弟真是头疼。


如果放开标准的话,赵云是最佳人选,东吴对他也很害怕,当年诸葛亮在东吴七星台求风以后就是赵云用船接走的。再加上关羽对赵云也不反对,所以这个人选合适,旁边用糜芳辅佐,搞些外交,再加个王平保万无一失。

现在来看刘备地域小人才少,一个棋子当两个子用,包括后来的诸葛亮西进,根本没有人用,加上关羽和张飞这个时期谁的话也听不进去,确实不是很容易处理!


黄蜂二师兄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我们的假设,这里基于三国演义来聊,因为史实找起来太麻烦,也没小说精彩。

我认为,魏延守荆州,会丢的更快,只不过是被魏国所占,所以孙刘联手时间更长。

魏延能力不如关羽,但性格也不如关羽那么刚,那么不会得罪孙吴。

在魏吴盯着荆州时,魏延防的话挡不住,而从子午谷奇计来看,魏延有一定奇谋的,奇谋这赢是大赢,输是大输,魏延奇袭肯定是打魏国,基本是输,最后蜀国损失一部分奇袭精兵,退出荆州,而魏国占领荆州,之后就是吴蜀联合了。

老魏本来是长沙小官,但从刘备携民渡江魏延相助无人响应,还有关羽战长沙来看,魏延在荆州都没什么势力,加上后来在老刘手下名声不显(相较于关羽),让他镇守荆州真镇不住的。


寒鸦立枝头


先来看一下关羽是怎么丢的荆州,再来说换个人是否能守住荆州的问题。

刘备和曹操在汉中鏖战,持续三年,孙权在淮南,关羽在荆襄,这两个主动北伐的行动都是为了策应刘备争夺汉中,以减轻刘备在汉中的压力。孙权在淮南遇挫之后迅速撤回,关羽在襄樊久攻不下,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但拿下襄阳的战略目标仍然没有达成。

汉中战役结束之后,刘备尚在调整西川和汉中的军事部署和人事安排,关羽在襄樊继续围攻,逼得曹操说出了要迁都的话。关羽的行动持续时间长了,后援不继,粮草短缺,不得不“擅取湘关米”,而且在收到陆逊卑词厚礼的表示之后,麻痹大意,调整原来的江防部署,抽调了一部分部队到襄樊前线。

这时候,孙权突然背盟,主动对曹操输诚,表示要进攻荆州,以解襄樊之围。关羽这时候还被蒙在鼓里,对东吴方面放松了警惕。孙权派吕蒙率兵突然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投降,关羽在荆州的主要根据地公安、江陵等地先后失守。关羽收到消息后主动撤退,受到曹操派来的徐晃追击,回到荆州附近,军队溃散,关羽被迫走麦城,中途被潘璋的伏兵擒获。荆州丢了,关羽死了。

关羽丢荆州这时候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从战略上说,关羽据上游之重,始终对下游的东吴保持着比较大的威胁,所以东吴是必定要夺回荆州的,完整的控制三峡以东直到长江下游的整个战略板块。

第二,刘备刚经历过大战,无力救援荆州。

第三,关羽率主力离开荆州,留守兵力不足以完成对东吴的防御。而且,关羽短期内无法急速回援荆州,给东吴闪击荆州留出比较充裕的时间。

第四,东吴长期准备,始终保持着夺取荆州的充足兵力,可以在关羽麻痹大意的时候一击致命。

综合以上这些条件,就可以发现,只要关羽坐镇荆州不动,主力始终不离开荆州,东吴其实也是没有能力霸王硬上弓的。而关羽率主力离开荆州征战,困于坚城之下,一时半会儿无法迅速脱离战场,回到荆州,这时候就是东吴偷袭荆州的良机。

而满足这个条件的机会窗口期其实并不多,也就是关羽在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之后,夺取襄樊的希望比较大的时候,还想孤注一掷,从后方继续抽调军队和粮草,再坚持一下,拿下襄樊,而这时候曹操派来的后援部队已经到达前线,和关羽继续相持,战局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所以说,这个时间窗口其实就只有很短的一个时期,但东吴抓住了这个机会,一击致命。

这样,反过来就可以明白,怎么样才能保住荆州不丢。

上佳的方案当然是坐镇荆州不动,坚守不出,等刘备在汉中的战役结束后,回到西川完成休整和部署调整,再统一行动。但这就意味着,在刘备和曹操在汉中相持的时候,荆州不主动出击,压力就只能完全由刘备在汉中独自承受了,荆州就无法起到充分的战略策应作用。

其次的方案是,在刘备击退曹操,完全占领汉中之后,关羽就全师为上,马上放弃攻占襄樊的目标,主动退回荆州坐镇,继续保持着对东吴和相反曹仁的监视,敌不动我不动,避免在襄樊和曹操源源不断派来的援兵苦战,久攻不下。这样,东吴也是没有什么机会的。实际上,就是在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后,关羽主动退兵,东吴也是不敢动弹的。

再要么,就是对攻占襄樊采取机会主义态度,始终在荆州保持足够的防御力量,限定自己能够投入的兵力和资源的上限。在这个范围内如果能够实现攻占襄樊的目标,那就攻占,如果实现不了,也不强求,早点知难而退,始终把固守荆州根据地放在首要位置。这样,东吴也不会有太多机会。

关羽的问题就在于,在东吴的麻痹战略之下,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太想一举成功,夺取襄阳,打开通往中原腹地的通道,将北伐中原的主动权掌握在刘备这一方,而对东吴夺取荆州的战略决心估计不足,对孙权的人品了解也不足,才导致了最后的悲剧下场。

从这个角度说,就算是刘备想换一个人来坐镇荆州,以当时刘备手下的人才储备而言,其实也没有比关羽更合适的人才。因为荆州之于刘备集团,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战略区,益州是很难在缓急之际给予足够有效的援助的,必须立足于独立解决问题,并且还要找机会主动进攻,拓展地盘,这远不是当时资历还比较浅的魏延能完成的任务。


萧武


如果刘备让魏延守荆州,让关羽夺取汉中,能否万无一失?



魏延只是守汉中,汉中并不是魏延打下来的。因此,提问实际想说的是,魏延关羽互换一下位置,让魏延去守荆州,关羽来守汉中,是不是?



这在当时存在一定困难,魏延是随攻打汉中部队,进入占领汉中的,当时就在汉中。而与关羽互换,魏延就需要跋涉千里,远赴荆州,关羽则要千里昭昭,前来汉中。两位大将自身辛苦不说,这样的调动换防,对于高级将领,即使两人服从命令,也难免思想深处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也是严重的。因为,这需要很恰当的说辞,关羽是刘备的兄弟,铁杆哥们,放在远离中枢的荆州,给予高职位,无论关羽、还是其他人都好理解,可魏延就不一样了,放在汉中就在刘备家门口,这好说,派往千里之外,魏延心里会咋想?



就算魏延高姿态,还有更重要的职位咋安排?如果魏延到荆州,不是太守就能安置,而关羽是前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汉中太守只是一个郡长官,至多比军分区司令大一些。但以魏延资历、战功、能力,给再高的职位,当时根本不可能。



因为汉中不是魏延夺取的,关羽也不可能独自攻取汉中。但关羽守汉中是没问题的,问题还是职位如何安置?汉中就那么点地域,还没人口,给关羽一个汉中太守?那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呢?简直是笑话,不说关羽不干,恐怕旁人都看不过去了,这实在是给刘备诸葛亮出了个大难题。



按照三国演义的介绍,魏延的相貌、禀性和关羽有很多相似,比如面如重枣、自矜高傲等,但魏延资历,地位,威望、以及作为武将最重要的武力,都比关羽要差,派往荆州这么一个重要战区,远离中枢,魏延本身就曾有自作聪明、争抢战功而贻误军情的历史。比如在打益州过程中,魏延私自与黄忠争功,差点被刘璋大将泠苞一箭射杀,多亏黄忠及时搭救,才得反败为胜。如果独立在荆州的魏延,再来一次好大喜功,说不定后果比关羽更严重。



综上所述,提问的安排不说万无一失、根本就没有可能,建议一提出就会被帕司掉,说不定还会遭到训斥,绝不会提上刘备诸葛亮的议事日程。(0:03)


流誉后


首先,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认为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而且站在后人开启的上帝视角而言 也的确是这样。然而,就站在当时涉及的三个利益相关方而言,关羽攻打襄樊,其实是很有威慑力的,并且,其最终结局也是不可预料的。毕竟曹操都险些决定迁都,而东吴背后捅刀子 虽然属于情理之中,但实在是意料之外。



实际上,关羽本身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他也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一员大将。刘备每次但凡分兵,必然是关羽带一支,刘备亲自带一支。而荆州作为当时刘备发家的根据地,必然要交给自己最为信任的大将去镇守,此人只可能也只能是关羽。


而魏延,在刘备时期,一来是降将,并不是很受信任;另一部分来说,魏延并没有展现出独当一面的能力,以威严的资历 也镇不住荆州的各个郡的守将。这样一来,不需要外人去主动攻击,仅仅是因为荆州各个地区守将不服魏延而导致的内讧,就足以搞垮荆州。

最后,汉中也不是魏延打下来的,所以不存在和互换的情况。总结一下:让关羽参与夺取汉中的战争,毫无疑问是没问题的。但是,这样一来,荆州就没有合适的守将去驻守,那么,刘备的后方乱的更快,到时候,汉中能不能到手,还是问题。


庭州行者


三国是一部挽不回的历史、别如果了,就连孔明都犯自己的错误、何况别人!您看孔明隆中对战略规划不是说:先取荆州为家、再获益州,夺占汉中;命一上将出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两路夹击,夺取长安、洛阳,恢复中原;若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然而关羽失荆州之后、蜀汉已没有了气候,而孔明却一意孤行不听人劝执意北伐,两路出兵变为了单挑……后果……当然是晋统一了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