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託孤並非政治作秀

  帝王臨崩託孤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唯獨昭烈帝劉備之託孤為人所津津樂道,為何?原因只在一句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永安託孤並非政治作秀

像劉備這種“君可取而代之”的託孤態度,歷史上絕無僅有。大多數的託孤先主,都會想盡辦法來保護自己的後代,設計各種牽制方法,來防止輔政奪權的可能。再者,劉備坎坷了大半輩子才從一介草民成為一方霸主,開國皇帝,龍椅尚未坐熱,又豈會將大好河山拱手相讓?

永安託孤並非政治作秀

於是有人便說劉備此言虛偽至極,甚至認為這是劉備的“激將法”。三國時代,政治道德淪喪,一切以狡詐相向,因此劉備先把事情講白了,反而斷了諸葛亮奪權的念頭,只能死心塌地地輔佐劉禪。

此言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是隻要深入瞭解蜀國當時的形勢,對劉備和諸葛亮的為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作詳細的分析,便可看出以上結論其實皆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永安託孤並非政治作秀

從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到劉備臨終之時,君臣之間已有16年的交情。其間,兩人互相信任、風雨同舟、肝膽相照,諸葛亮對劉備不離不棄,面對孫權的“利誘”和曹軍的進逼都不改初衷,可謂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也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由縣長做到了皇帝。他們之間是共過患難的君臣,是彼此知根知底的朋友,這是一種斬不斷的魚水深情,堪稱君臣際遇的典範。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16年的時間足以使得劉備認清諸葛亮的為人。再者,劉備並非是無能之主,相反卻有“知人之鑑”。所以,劉備根本沒必要在臨死時還費盡心機地試探諸葛亮。那麼,劉備何出此言呢

永安託孤並非政治作秀

關於這一點我比較贊同王夫之的“專說,即“先主之任諸葛”是真誠的專一的,劉備的遺命乃是為了“以一後主之心”,就是要劉禪全心全意依靠諸葛亮而別無他念。

夷陵之役後,蜀漢情況很不樂觀:關、張馬、黃四大將先後去世,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已寥寥無幾;戰敗的損失和士氣的打擊使得蜀漢軍隊作戰力近乎崩潰,無法再與吳、魏抗衡;益州和漢中的政局不穩定,叛亂不斷;荊州又失,蜀漢財政、經濟困難加劇。再加上蜀漢政權中本身存在著荊州、益州、東州三大政治集團。劉備在時三大集團尚能和睦相處,但劉備一旦

旦駕崩,對於年僅17歲的劉禪能否勝任,他很擔憂。所以他給諸葛亮那段“君可自取的指示,多少是在為自己辛苦一生所創建的這塊基業的前途著想,是為他的丞相在後主與眾臣之間樹立更大的威信,因為先帝清楚地知道他的兒子沒用,所以用這樣的遺詔以給後主壓力,督促其行為。所以託孤並非作秀。

永安託孤並非政治作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