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將在一兩天內死亡,醫生到底是怎麼知道的?

章大帥7777


在這裡讓我想起了以前在神經內科的一個病人,腦血栓患者,偏癱,六十多歲,在胸片檢查中發現有肺癌晚期,平常身體很好,小病都是自己扛,兒女不知情,經過確診後兒子懵了,但也只能接受現實,一直瞞著母親到最後,在醫院裡住了五個多月,都是自己親力親為的照顧著母親,擦澡抹身,端屎端尿,那時還有肺部感染,吞嚥功能也不好,我們幫她留置了胃管注食,在治療期間,患者精神面貌都還不錯,很健談,每次去她那兒都會和她聊上一會,過了週末,那天我去床旁接班時,感覺她的精神狀態很差,也不說話了,臉色呈灰色面容,立馬跟管床醫生反映了情況,醫生和家屬都很重視,家屬同意回家,他們是下午一點多到家的,患者下午五點多就走了,家屬後來來醫院說他的母親走得很安祥,沒有痛苦,人的生命很脆弱,走到最後,醫生一般會根據患者的檢查結果單和心電圖,還有平常的飲食情況及神志情況,自己的診療經驗來判斷。這位阿姨走了有兩年多了,願在天堂一切都好!


壹加壹並不等於貳


醫生是如何知道病人在近期會死亡的?其實,無非是見得多了吧。
這個問題特地邀請我們科普團隊的小黃醫生來回答下:

我是一名腫瘤內科醫生,平時接觸到的危重病人相對多一點,今天我就藉著這個平臺跟大家講一講醫生是如何知道病人將會在一兩天內死亡的。

其實,醫生都不會算命的,他們做出這樣的判斷,是有一段很仔細的觀察和思考過程的。通常,病人的一般情況是醫生和家屬都能看到的,病人有哪些細微的變化,家屬有時候比醫生更早發現,只是家屬沒有經歷過類似的情況,也就沒有過多在意了。病情到了晚期,患者的生命在危機時刻,家屬和醫生都是需要特別留意和謹慎對待的。

一般來說,患者的年齡和基礎健康狀況信息,是醫生接觸病人的最初資料。這對於危重病人來說,也是判斷病情的重要依據。同樣的病程階段,有嚴重基礎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的老年人,通常會更快走到病情的終末期。

其實,病人的一些日常小動作,對病情也有提示作用,如睜眼、語言、疼痛等,如果病人出現睜眼無力或不能睜眼(當然是指之前睜眼沒有問題的病人哈)、近日出現答非所問或說不出話、刺激他疼痛感覺減弱或疼痛刺激後反應減弱明顯,這些都是病人身體機能下降的徵兆。

當然,以上所說的都是容易觀察到的,而且都是相對主觀的。真正客觀的證據,還需要看臨床上的客觀指標。體溫、血壓、心率、呼吸是四個最重要的基礎生命體徵。一般情況下,這四個指標要在正常的範圍內波動,任何一個一路走低,都是油盡燈枯的表現。一直持續在高水平,也不是好事。如體溫持續升高,降溫處理後降得不明顯,也不適合強力降溫,可能降下來後就一直降到底了。

化驗的結果也是至關重要的,血氧飽和度通俗地說就是血液中血氧的濃度,它是呼吸循環的重要生理參數。如果血氧持續下降,吸氧後仍沒改善或維持在降低水平,也是生命終末期的表現。血液學檢查中的各項指標,都是幫助醫生判斷病情的重要依據。病人近期檢查多項異常的,如果治療後症狀並沒有緩解或反而加重,而血液學檢查卻奇蹟般在短時間恢復正常,這可能並非好事。此時就應該以臨床症狀為準了。

綜合上面所說的,醫生判斷病人是否會在一兩天內死亡,主要依據的是病人的一般情況、生命體徵和化驗結果,綜合分析之後才得出的推論。當然,只是推論。


白衣奶爸


在臨床上的確存在這種現象,比如說有時候醫生會更家屬說:“估計患者情況不佳,這兩天家裡可以做一下準備。”那麼,醫生是怎麼推斷出來患者有可能在1-2天內或者說近期內有可能死亡的呢?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醫生的這種推斷主要還是來自於長期的醫療實踐,也就是說來自於臨床經驗。現在沒有一個國家的指南會規定出患者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的死亡時間,這方面絕對沒有。但是,長期的臨床工作,醫生們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同時,對於有些患者的疾病轉歸可以做出大致的判斷。

說實話,張大夫在每天的臨床工作中也做出過類似的判斷,無論是病情朝著好的方向,還是朝著壞的方向,大部分情況下病情轉歸也如我所言。但是,仍舊有一些少數病例的病情發展超出醫生的預期,這種情況下如果是病情好轉了,那當然是皆大歡喜。但是如果是病情加劇惡化了,也希望大家對醫生有一份理解。畢竟,每一個醫生都希望自己的患者儘量快的好起來。


張之瀛大夫


最近好幾個朋友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病人將在一兩天內死亡,醫生到底是怎麼知道的?”

ICU的病人,一部分可以好轉轉出ICU,有小部分轉不出去,因為病情危重,不可逆轉,油盡燈枯……作為icu醫生,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病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反覆的看病人,穩定的30分鐘看一次,不穩定的,可以坐在床邊一直看。

病人將在一兩天內死亡,醫生到底是怎麼知道的?

看出來的!

怎麼看出來的,看病人的什麼?

1、面相

衰竭貌,營養不良,消瘦到大腿都只剩下骨頭,一眼望去,只是皮包著一堆骨頭,這種患者一旦發生感染,自身免疫系統難以抵擋,抗生素作用也有限。


此處應該有圖,但是非專業人士,會引起不適,故意假裝此處有圖。


2、各種臨床表現

昏迷;呼吸淺快,很快或很慢;心律不齊,心率很快或很慢;血壓很低,或者測不出來;手指血氧飽和度很低,或測不出來了;三大基本的生命體徵在強有力的醫療支持下都不能維持,無論哪種病因所致,這都是隨時會發生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死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3、各種監護數據

在ICU的患者,會有床邊監測設備,有時會有支持治療系統。監測設備常見的就是心電監護儀,常看的指標,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呼吸頻率,中心靜脈壓等。這些監測指標的正常範圍一般不大。任何一項指標,短時間內偏離正常值太遠,就容易發生心跳呼吸驟停,幾分鐘的事,用不著一兩天。

這也是為什麼,在icu,永遠都有護士坐在病人床頭,寫記錄。定時或隨時寫患者的監護數據,正常的也要寫;前後稍有變化,就要及時向醫生報告;變化大的,就要立即通知醫生組織搶救。

4、各種檢查結果

現在大家都說,住院要花一大筆錢做檢查,icu常規監測檢查項目比較固定,主要是監測器官功能變化,比如肝腎功能,反應內環境的電解質,凝血功能,心功能,呼吸功能。

這些檢查結果,可以參考木桶理論,任何一項檢查結果嚴重偏離正常值範圍,都可能發生嚴重的後果,比如一個器官功能衰竭,然後蝴蝶效應般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到全身兩個以上器官功能衰竭這一步,並非一定死亡,關鍵是,積極器官功能支持以後,各項功能指標依然進行性惡化,那,凶多吉少!

5、最重要的——疾病變化趨勢,單次結果不足以說明病情嚴重性

多器官功能衰竭了,但是經過積極器官支持治療以後,患者各項指標逐漸好轉,那好消息會多一些。

疾病的變化趨勢是好是壞,很重要。

現代循證醫學研究提示,一些器官評分表可以用來預測患者的死亡率。這在icu中已經普及,大家把一些指標帶入表格,計分,最後可以知道死亡概率多少。如果評分逐漸變壞,那就預示著死亡的概率越來越大。至於死亡時間問題,看的多了,慢慢就會有一些個人體會。

醫生怎麼知道病人會在一兩天內死亡,有時是直覺,更多的還是科學依據。

我是重症醫生康駿朋,有疑問歡迎留言討論。


康駿朋醫生


當一些病人患有急性腫瘤癌症末期時,醫生就會跟患者的家屬提示患者只有多久多久可以活下去了。那麼對於醫生來說,又是根據什麼來判斷患者還有多長的生存日期呢?

其實醫生也不是什麼活神仙,並不會一眼就看出患者的最後期限,醫生只是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檢查結果綜合評估得出的大概日期。

像一些腫瘤晚期的患者,常會出現許多生命體徵不穩定的情況,比如血壓跟呼吸問題比較嚴重,不能維持正常的特徵。甚至需要大量的升壓藥才可以使得患者的血壓勉強提升,以及呼吸極度的不規律。

一些患者因為急性病或者是慢性疾病使器官系統發生衰竭,不能正常的維持身體運作。

當這些衰竭的器官完全的喪失功能之後,最終會導致心臟、肺、腦以及呼吸功能的衰竭,最終走向死亡。

當醫生向患者家屬告知患者只有一兩天生存時間的時候,這意味著患者的病情是十分的危急的,應該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隨時接受死亡的宣告。


KK健康


作為一名重症醫學科醫生,這個問題,我要吐槽。


經常會遇到一些家屬,進來ICU後就吞吞吐吐得問,能不能熬過清明節?能不能熬過國慶節?能不能多扛幾天?依你看,他/她還能扛多久?


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家屬迫切知道親人的狀況,還能活多久是最能直接表明病情嚴重的問題,如果醫生說,沒戲了,今晚準備好衣服和戶口簿吧,那基本上就是沒戲了。


那醫生怎麼判斷病人還能多1-2天呢?這個還真的是經驗之談了,迄今為止我沒有見到過任何相關的循證醫學證據,比如說當出現某某指標時,病人活不過24h,沒有,沒有見到這樣的指標、這樣的研究。而醫生判斷病人到底能活多久完全是個人經驗。


這樣的個人經驗,可能是正確的,可能是錯誤的。


如果病人的病是很常見的,比如ICU經常見的感染性休克啦,死亡率本身就超過70%以上,當大劑量升壓藥都維持不住血壓,當呼吸機很高參數都維持不了通氣氧合功能時,基本說明患者病情危重時日不多了。尤其是合併了DIC的時候,死亡可能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個時候,醫生一般都會說:病情危重,扛不住了,可能是今晚,也有可能是明天。


醫生說話還是留有餘地的。


而如果病情更重一些,血壓的收縮壓僅有50mmHg左右,氧合很差,這時候醫生的經驗會告訴他,沒了沒了,沒機會了,今晚肯定過不去了,這時候醫生會告訴你,要做好心理準備,今晚很難過,要準備戶口簿和身份證。


上述判斷病人存活時間,都是常見的嚴重的疾病,見得多了,自然就有經驗了。我剛開始在ICU工作時,上級醫師下班之前,給我備好了1床的死亡證明單,還有死亡通知書,說今晚備用,別到時候手忙腳亂(當時剛工作,業務還不是很熟)。當時我還納悶,上級難倒肯定知道他熬不過今晚了。到了凌晨2點鐘,病人果然不行了。


等我也工作了幾年,對於這種司空見慣的疾病的預後,大概也能知道幾成。


但是有一點例外,如果病人還不是很重,還不至於危重,那如何判斷能活多長呢?如何判斷有多少成的把握能治好呢?


這個還真的不好說,可能會有高手能告訴你:這個病能治好的幾率有8成。


但普通醫生一般不會說這樣的話,因為事實上這樣的話是很不準的。我見過很多牛逼教授,在預言患者生存時間時都犯過錯誤。而真的牛逼的教授,是不會隨意斷言患者的生存時間的,除非真的是病入膏肓無藥可醫。


教授說病人扛不過今晚了,事實上病人一個星期後還在。


教授說病人能治癒,事實上今晚病人就由於休克死亡了。


這樣的例子,每個醫院都會有,而且不少。所以真正有水平的教授,不會輕易說病人能活多少時間,因為一個概率說明不了問題。我們統計了100名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發現70名都死了,活下來的只有30名。然後你是第101名,我們能簡單地說你最終能存活的概率是70%嗎?這個概率準嗎?還真不準。概率用在一個具體的人身上時,是沒有很大意義的,僅有參考意義。因為個體都是有個體差異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各個臟器功能情況,病史,疾病嚴重程度等都不一樣,我們不可能用既往的資料來確切說明現在的問題,只能大概大概而已。


所以,牛逼的教授會說:你這個病啊,在我們這裡治療了很多,那麼多病人,能活下來的可能僅有3成,至於你能不能活下來,得看我們的治療療效如何,如果治療2天,效果很好,那麼存活的概率會大一些,如果治療2天,效果不佳,反而轉差了,那麼成功的概率就更低了。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答案你不滿意,進一步問:教授,那他到底還能活多久?


教授不會直接回答你1天,2天,10天.....因為真的算不準,他會說:邊治療邊觀察吧,可能是3天,也有可能是一個星期,也有可能今晚都過不了。


當他這樣說的時候,你不要覺得是教授沒水平。教授正是因為見到的病例多了,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才會說這樣的話。而不是故意逃避你的問題。


人們總是喜歡用數學公式來討論生死,殊不知,這些公式用在人體身上時,根本是不適用的。治病的過程,就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只要醫生盡全力,家屬打配合,病人自然存活的概率更高。


熊貓醫館


這種情況多見於一些腫瘤、肝硬化、腎衰竭等疾病的終末期,醫生給患者家屬下書面病危 ,告知患者隨時可能會發生死亡。那麼醫生是怎麼知道患者會在未來一兩天或幾天死亡呢?其實醫生也不是神仙,一般是患者病情評估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評估的。

簡單講,如果患者出現基本生命體徵(血壓、呼吸、心率、脈搏)不穩定,特別是血壓和呼吸無法維持時,一般問題比較嚴重,如果造成生命體徵無法維持的病因無法迅速解決,大多情況不妙。多見於一些腫瘤晚期等患者,出現意識喪失,血壓開始下降需要大劑量多巴胺等升壓藥才能勉強維持,呼吸不規則,出現潮式呼吸等,血氧飽和度不能維持,則說明一般病情比較危重,隨時會有生命危險。這時候醫生會給患者家屬告書面病危,告知病情比較危重,隨時會有生命危險。當然醫生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敢保證一定是一、兩天內一定會走,特別是在呼吸機等器械輔助裝置維持的情況下,只是要讓家屬明白現在的病情已基本屬於非常危重的階段,隨時會發生死亡,要有心理準備。

雖然現在醫學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很多情況下在疾病面前醫生所能做的還是非常有限,很多時候只是依靠一些先進儀器暫時將生命維持一段時間,最終的結果還是無法改變。


醫患家


說現代醫學很厲害,其實有些諷刺!很多病人治不好,但是我們有辦法拖延患者死亡的時間。

明知道沒有救活的可能,只要家屬不放棄,醫生還會去搶救。有時候為了讓親人再見最後一面,有時候為了給家屬一個接受現實的時間。

患者車禍,重症顱腦損傷,多器官衰竭,如果送醫院晚一點,在路上就死亡了。即使到了醫院,也沒有救活的可能。


但是我們的ICU裡面有很多神奇的儀器,醫生手上也有很多神奇的藥物。

沒有呼吸了,可以用呼吸機幫你呼吸。

沒有心跳了可以起搏器幫你心跳。

血壓掉了,可以用升壓藥,加上多管道的輸液把液體灌進體內。

發熱太高了,可以用冰毯裹住你的全身。

體溫太低了,我們有溫箱。

失血過多,我們有足夠的血液儲備。

還有胃管、尿管、肛管、氣管插管、中心靜脈插管。可以保證撐上個一兩天。

但是這些儀器和藥物,不能起死回生。

往往在這時候,醫生就會告訴患者家屬,患者快要不行。因為這些藥物和儀器只能支持1-2天。


現代醫學,說厲害也厲害,說無奈,其實真的很無奈。

醫生不是神,有時候只是去安慰、並且幫助患者家屬接受現實而已。


醫學江湖


病人將在一兩天內死亡,醫生到底是怎麼知道的?

導致死亡的原因多樣,死亡的形式也多變。對於很多急性死亡,比如意外事故,比如猝死,就是神仙也沒法預測預知。

這兩天鬧得沸沸揚揚的長沙大四學生網吧寫論文猝死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年輕人的這種心跳驟停、心源性猝死,約有半數發生在之前沒有任何心臟病史的人,首次發作就是以猝死形式呈現,任誰都沒法預測。

題主說的醫生可以相對準確的預知“病人將在一兩天內死亡”主要限於“慢性”、“自然”死亡。這種死亡形式,死亡之前不同階段會有一些徵象,有經驗的醫生可以根據這些徵象做出死亡時間的大致判斷。

甚至,一些生命徵象的改變,主要是循環和呼吸方面的改變,會相對特異性地出現在死亡前相應的時間內,比如96小時,48小時甚至幾個小時,醫生依據這些跡象可以“準確”地預測病人在一兩天,甚至幾小時內死亡。

多器官功能衰竭

人體的很多器官系統關乎生命的維持,當器官功能嚴重障礙或喪失,稱功能衰竭。

重病或慢性衰竭死亡,幾個器官系統往往先後或同時出現功能障礙和衰竭,稱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沒有器官移植和生命支持技術(比如透析儀、呼吸機、人工肺、人工心臟)的情況下,任何器官系統完全失能衰竭,最終都會累及到腦、心臟循環和肺呼吸功能的衰竭,導致

死亡。

這個過程可以通過某些症狀和體徵的身體徵象表現出來,來預告死亡的最終來臨。

死亡的身體徵象

生命終末期的身體徵象,基本都可以歸屬於腦中樞神經、心臟循環和肺呼吸這三個系統的衰竭。

中樞神經功能障礙

情緒不穩定:可以出現莫名的哭泣,說胡話,激動或躁動,甚至譫妄驚厥。偶爾,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愉悅。

二便失禁:表現尿失禁、放屁和大便失禁,這是控制這些功能的肌肉失能的表現。

意識障礙:開始,雖然看上去甚至還清醒,但是似乎對外界不再感興趣,淡漠,不跟人說話,對外界刺激缺少回應。然後,意識逐漸出現障礙,從嗜睡、神情迷忽到不同程度昏迷。

循環衰竭

茶色尿,水分攝入不足,腎臟衰竭或循環衰竭導致腎灌注顯著減少都會導致尿液濃縮成很深茶色甚至黑色,並有刺鼻的氣味,並最終導致完全無尿。

四肢發涼:血液循環變慢,皮膚血流量減少,從身體遠端手腳開始出現皮溫降低,並伴有顏色變化,隨後蔓延到手臂和腿部,呈現四肢發涼的表現。

皮膚黑斑:循環進一步減慢,血液可以在局部形成血栓和片狀凝結,特別是在脊柱、臀部等身體底部的皮膚出現看起來像外傷後導致的深青紫斑片

呼吸衰竭

打哈欠:出現半意識或無意識地經常打哈欠。這是因為正常的呼吸已經不足以吸入足夠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延髓長吸中樞發出信號以這種深呼吸的方式吸入更多氧氣的自然反應,是呼吸趨向衰竭前的一種跡象。

氣味:由於代謝改變、肝臟和腎排洩障礙,體內一些可揮發性物質通過呼吸排出,導致呼吸出現一些特殊的氣味。


肺部擁塞:呼吸肌乏力,呼吸變得困難,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無力而集聚,導致呼吸時發出“咯咯”聲,或者呼吸聲音變大聽起來呼吸變得粗重,甚至出現清醒狀態下的鼾聲。

死亡喉音:呼吸障礙進一步發展,呼吸道內分泌物急劇增加,導致呼吸時持續出現陣陣咔嗒聲,這種呼吸聲被稱為死亡喉音,是呼吸進入終末期的一個徵象。

以上這些跡象可以出現在死亡之前的幾天、48小時或數小時前。醫生可以根據這些徵象做出病人瀕臨死亡的判斷。如果預判的時間恰巧被證實,那麼這種判斷就會被認為判斷的很準確。

最後的呼吸——潮式呼吸

事實上,醫生有時候甚至可以做出更“準確”的判斷,預言死亡將發生在數小時內——就是常說的“病人不行了”。

這主要是依賴於“最後的呼吸”徵象。

慢性死亡,最後可以觀察到的,往往還是呼吸的改變。

表現為呼吸模式的變化:出現快速深呼吸與平靜或看似呼吸中斷的交替。這是因為呼吸的障礙導致血液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樞發出信號激發深而快速的呼吸。一旦二氧化碳降低,呼吸又迴歸平靜甚至中斷。臨終的人們常出現這種週期性呼吸,稱為潮式呼吸。這種呼吸模式的概念常可以預言數小時內的死亡。


掙脫枷鎖的囚徒


醫生確實看的很準。我父親九年前因心衰離世,離世前七天看著精神還可以(八十五歲),到醫院住院時心內科主任(我同學)跟我說:老爺子這次怕是走不出醫院了(我父親離休,醫藥費全部報消)。當時我不信說“還不活兩個月?”她擺了擺頭,我說“三十天?”她依然不語,“十五天?”十天?最後她說七天,你給老爺子準備後事吧。結果我父親住院第三天我到我同學那裡看我父親的化驗報告,(因是同學,所以她讓我看了,否則不讓看病歷)其中腎有一項指數是正常人的三千倍。我知道問題嚴重了,結果還真是住了七天醫院我家老爺子就安詳的離世了。父親,假若有來生我還願做您的兒子,在您的膝下繞膝承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