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大皆空是哪“四大”?为什么是空?

leonides


四大皆空是佛教修行人常用语,指的是哪四大呢?不同的文化流派有不同的解释,从儒家的角度来讲,将忠孝仁义称为四大;儒家说的“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就是这个意思;在道教中,对四大也有自己的说法,《道德经》中曾说“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说的是道教的四大;而在佛教里面,跟他们不一样,指的是“地、水、火、风”。

佛教发明以前,古印度对于世界的构成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四大物质构成的,这就是“地水火风”,这非常类似于中国古代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这四大是沿着印度教的思路去演化的,说的是宇宙的物理构成元素,比如像河流海洋是属于水大,山岳大地土壤属于地大,阳光炎热热量属于火大,空间流动的空气气流风属风大,对比到人身上就有一个相应的比例关系,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它是一种佛教用来认识世界的观念。

据一代高僧弘一大师的解释:四大皆空说的并不是完全没有,一切空,这是大家对佛教理论形成的误会,佛教的真实理论是没有实体才叫空,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虚像,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就像是影子一样,因此不要执迷于生活的虚像,也不要消极悲观,这也空那也空,这才是犯了修行的基本错误。

亦文亦物团队原创出品,关注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


亦文亦物


“四大皆空”是指佛教修行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大圆满、大自在的般若境界。“四大皆空”是一种修炼达到极高修为的世界观。

“空”并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而是以我融入世间万物,了悟宇庙人生。“空”不但不是无,正相反,“空”是万有,但又无对待、无差别。以“我”之本身融合宇宙之真谛,融为一体而,随万物之缘。

“四大”,原本是指佛教所认为的世界构成的根本元素或物态的现象。

小乘佛教认为,“地”、“水”、“火”、“风”是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地”以坚硬为性,支持万物;“水”以潮湿为性,收摄万物;“火”以温暖为性,成熟万物;“风”以流动为性,生长万物。

大乘佛教则认为,“地”、“水”、“火”、“风”虽然是物质现象的种子,但并不是世间万物的真实面貌。四大是假非实、是幻非真。

佛家以为一切“无常”,世间一切刹那变化,没有常住不变,因缘所生的诸法也空无自性,所以以众为我。无实无不变的自性本空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沅汰


佛家讲四大皆空,四大是地水火风。怎么会空呢?明摆着在那里嘛,即使说不长久,也不能说空是吧?其实,四大皆空,另有一个解释,可能很多人没想过,我就我的认知说一下,不代表是真正正确的注解,只属于我个人领会。

空,并不是没有,只是一个形容。空的一个近义词,可以叫佛性,也可以是《道德经》说的道。

四大地水火风,归根结底是佛性的显现,也是道所造化形成。《心经》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是讲这五蕴是佛性显现,佛性就是空的,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因此,描述的话,就是空,空灵无着,但再在处处,无不是佛性,无不是空。离开了佛性,什么都不是。道德经说的道,也是万事万物,若离开道,就没有存在。因为有这个道,源源不断的能量提供,才可以产生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所以,要是仅是说四大皆空,空是没有,是不长久,这是我认为还不是很周全的解释。那么,当我们认为空有道理,我们能证得空,应该就是证得真如佛性啦。并不是我们证悟到空,只是知道凡事有生灭不长久这么简单啦。

以上是我对四大皆空的解释,也是我对空的认识,分享给大家作参考。以上说法只是我个人见解,不代表对经典正确解读。祝福大家!【本人悟空问答命理师陈一宏,欢迎关注交流】


命理师陈一宏


物质世界分析起来,一切事物不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合,正因为是组合,比如钉个凳子一样,分拆开来实际并没有一个实际的“凳子”这个东西,甚至连凳子这个名字都是假立,代表着这么一个暂时性存在的现象而已。所以佛教说四大皆空,也叫缘起性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时刻都在生灭变化着,历经成住坏空的过程。一个现象,当相即空,本质如此。这些包括人的心理活动,一样的道理。而且世间万有,非离心而有,成一切相即心,心物是不一不异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些缘起法,实际又是道体的显现,是道体的作用,相对不离绝对,绝对在相对中体现,等如一切现象并没有离开虚空而发展一样,所以说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而更深论到道体功能,能够发生宇宙世间的那种功能,无形的力量,就是地水火风。也有经文说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实际都一样,代表这股能量。所以没有什么上帝造世造人,一切都是道体作用,从空明之极而起反动,成宇宙器世间,再因无明业力,成各种生命形式。六道轮回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业力会改变形状,人可以落畜牲道,畜牲罪消又会做人,转来转去,都是迷失了本来清净的道心所致。在佛教看来进化论并不可靠。佛教说的阿罗汉那些小乘人,他不彻底就在把这个四大认为是我,执着这个法我。他能看破世间诸种有相的东西无我,但是执着法身这个四大功能为我。所以不彻底,不了道。

人死实际就是这四大功能分散,肉身就因此开始败坏发臭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所谓四大分解,归火归风,而道体不灭,一物长灵。



冷中原


佛教的四大皆空的“四大”指——地、水、火、风。四大就是“五蕴”中的“色蕴”。

地,具有坚硬性,在人体中为骨骼。

水,具有潮湿性,在人体中为体液。如血液、淋巴液等。

火,具有温暖性,在人体中为温度。

风,具有流动性,在人体中为各循环系统,如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

人体的骨骼、体液、热度、循环构成了生命的持续。

而佛教的“空”,并非一般认为的“没有”。佛教的“空”,不破坏“有”,有空才有存在。“空”就像思想的无限意,无限的东西叫做“空”,透过“般若”才能认识“空”。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

“空”里没有好坏善恶,用无分别的心,把事物本来的样子显现出来,就是空。佛法的特色就是“空中生妙有”。



王大毛是美女



四大为地水火风。空为无,没有,却又存在。说直接一点,你会做梦,但醒来你还是你,那梦中的你是你吗?也是你,梦里的人是你,你是梦里的人。





止于心动于行




佛教是以释迦牟尼佛所证悟到的宇宙人生的法理宣示世间,目的是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其中涉及到宇宙成因的根本法则,宇宙万法的"真实原理″,即所谓"诸法实相″,即是《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眼前一切,根本为"空″,即是说都无实性。"缘起性空″,一切法都是"因丶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本来无,毕竟空,不可得。但是此一宇宙"空性″,不要误解为一无所有,它是一种原始状态,是宇宙万象的根本原理性,一切万法却无实性,都是生灭現象。只有宇宙本体有此永恒的"实性","不生不灭,不圬不净,不增不减","能生万法″。這种空性本身,就含具形成物质现象的"四大种(地丶水丶火丶风)″的特性。只要产生具备了特定的条件关系,即"因缘和合"了,它就显示产生某种相状。无因无缘,它就只是"地丶水丶火丶风"的空无相状的"种性″而已。這里须要注意,不要误解,佛法所说的"地丶水丶火丶风",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四种物质元素。而是四大类"空性″。叫"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宇宙空性中所具备的能缘所因的"基因性″。只要不遇缘,它就不具地球的坚硬,不具大海的湿度,不具太阳的热度,不现气体的流动性。

在佛法理论中的"地水火风"四大,是借名词说理性,而不是直指我们所司空见惯的具体物质现象。是取其性相而喻理性。地水火风四大仅是物理性的一面,宇宙人生还有"精神"性的一面,所以全面概括,还有"地丶水丶火丶风丶空丶根丶识"七大的说法。

不管是几大,四大七大八大,只要无因无缘,就不显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想的说的做的,通统不会形成。缘聚则成,缘散则灭。万法皆空,是说其无恒久存续的实性。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不论物质的精神的,一切种种现象,都不长久,都不永恒。唯有能生万法的宇宙空性是根本是永恒。此一空性不是顽虚空,不是断灭空,不是"空无″之空。而是"真如空性",含孕万法,一切皆有,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含妙有,一切自如如″。

"空性″,"四大种性″,是宇宙万法的本性。


真空妙有无量寿


佛教講的四大皆空,說的是四大種:地、水、火、風(还有一個空)。除了四大種之外,包括受、想、行、識也是非真實有的。

為什麼說人們說感受真實存在的地、水、火、風,為什麼佛教講它是空的呢?佛教講的這個空到底是什麼空呢?這裡講的這個空,是講的真如空性,不是指人們的感覺或者感受的意識

真正存在。

佛教講的空是講的那個根本的實質性,並非是在根識前所呈現的景色,而是講的是在自性中展現的真實。因為根識前的一切景象,全部被根識所籠罩和認知,已經改變了它原有本來的性質。猶如鏡中花,鏡子可以展現出事物,但是鏡子裡面的是事物並非真實。比如四大種地水火風在我們的根識前,也能顯現它的面貌或感受,這些感覺感受都是經過眼根耳根身根等等傳遞過來的一種虛假信息,讓我們相信它真實存在,其實根識中根本就不會有這種真實的存在。當經過串習久矣,就變成了一種固定的認知模式,確定下來:“它真實的存在”的認知。然而實際情況是地水火風這四大中種,從來沒有停止過它的幻變、不堅固和不確定性。雖說我們被根識的認知所誤導,人們從此就被引入了歧途。


佛教提出的這個空性的觀點,就是為了要把人們顛倒的意識糾正過來。比如山河大地四季的幻變都是無常的,人們從來沒有真正認知到它的虛假的一面:“終於那座山還是那座山,這是這個河,這條河還是這條河。”所以說在唯識宗提出了一個觀點:“一個人不可能在同一天裡兩次跨過同一條河。”人們粗大的分別念和粗大的觀察經歷都忽視了事物的真正的本質,比如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就沒有這條河,衹是這最近幾千年來才形成的,比如黃河曾經的黃河,因為改道,那條河就不存在了,這個乾枯的河床,或者種上了莊稼,或者變成了一個曠野,你不能說這裡就是黃河,因為已經沒有水了。

人們非常忽視了曾經變化不停的四季和山河大地,卻固執的認為他們始終如一的存在。人們一旦在腦海中建立起這個執著的觀點,就很難拔根除掉他對他的執著地串習力。

空和不空都是一種認知罷了,已知足還是不知足,衹是他的一種習氣。祇有從根識中、習氣中解脫出來,才能成為一個智者。所以說佛教說:萬法皆空,唯識(此識指心的自性)不空。此理就在於此。


圖/來源於網絡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尘世的众生,个体由单细胞组成的部件,拼凑一起,每个部件都有自己的需求,共同的利益驱动,维持整体运作,只是为利益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佛教中称之为假合,"四大假合"。


我们的眼睛形成过程能说明这个问题。远古湖面上发展出来的感光细胞,在阳光下接收能量,由于太阳早晚在湖面照射的位置不同,为了吸收能量的时间多一些,感光细胞和游动细胞结合在一起,追逐阳光,这些感光细胞逐渐发展成专门观察光线的眼睛,载体提供养分给感光细胞作为回报,眼睛喜欢看阳光的东西,类似于霞光的神圣庄严。

我们体内四大假合部件存在各种欲望,这些欲望使人时而豪情万丈,时而心灰意冷,无时不刻令人心烦意燥。

人的欲望是由五蕴产生的,五蕴包括,我们能看到的身体部分,也就是"色"身,还包括我们眼睛看不到的部分,"受,想,行,识",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等等,都属于四大假合。
修炼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需要实修,吸收足够的般若能量,冲破欲望束缚,到达彼岸极乐净土。


能量加持


“四大”是哪“四大”?

“四大”是:地,水,火,风。

首先,“四大”这个概念,不是佛教发明创造的,在古印度,佛教出现之前,这个概念早就流行了。

“四大”这个概念,它表达了古印度的一种宇宙观,或者世界观,它认为宇宙,或者天地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造而成的。宇宙,或者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永远不断地变化,但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永恒不变。

而佛教认为,没有永恒的“四大”元素,宇宙,或者天地万物(包括人类)不是由“四大”元素构成,而是由“因缘”生成的。

那么,“因缘”又是什么东西呢?

佛教认为,“因缘”就是“因缘”本身,宇宙,天地万物,一切都是“因缘”本身。

“因缘”是无限的广大、无限的微小,谁也无法用什么语言完整地描述它。

但“因缘”只有三大性质:

第一大性质是: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的意思是,“因缘”本来就存在,没什么诞生它,也没什么可以毁灭它。

第二大性质是: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是举例说明“因缘”的第二个性质,与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感觉不同。在人们的感觉里,天地万物都有相对性,比如:垢(污垢)与净(干净);美与丑;善与恶;穷与富;光明与黑暗;等等。

但是,佛教认为,所有相对的事物,都是人们对“因缘”变化的感觉。这些感觉都在不断地互相转化,都是很短暂的。

在人们的感觉里,污垢的东西会转变成干净的东西;干净的东西也会变成污垢的东西。

美会变成丑,丑也会变成美。

……

而且,所有的变化都是不断地进行,都是非常的短暂。

永恒的整个“因缘”,没有人们所感觉的相对性。它不污垢也不干净,不美也不丑,不善也不恶……

第三大性质是:不增不减。

在人们的感觉经验里,事物总是有增有减的。比如小孩会越长越增高,食物越吃越减少。

但佛教认为,对整个“因缘”来说,它永远不会增加什么,也永远不会减少什么。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不增不减”呢?

姑且把整个“因缘”比做一个国家吧,国家里有众多的国民,在国民的感觉里,自己口袋里的钱每天都在增多或减少,但无论谁的钱增多,谁的钱减少,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它已经印刷出来的钱既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假如国家大量印刷新的钱币,虽然钱的总数大大增加了,但钱所代表的财富本身仍然“不增不减”。假如财富本身因不断创造而增加了,那么,财富的来源――构成财富的原始资源也“不增不减”。

“因缘”的三大性质,佛教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字就是:“空”。

总之,佛教认为,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是“因缘”变化的结果。因为“因缘”三大性质可以概括为“空”,所以说“四大皆空”。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是宇宙,或者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本质。

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因缘”变化出来的天地万物永恒地连续不断地变化,因此产生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轮回;

因为“不垢不净”,所以“因缘”变化出来的天地万物,给人带来的祸、福,得、失等等感受都是短暂的;

因为“不增不减”,所以,从全局来看,“因缘”变化出来的天地万物之间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善恶必有报,只是迟或早。

你从别人那里有所得,是因为你曾经为别人有所失;或者你必将为别人有所失。

所以,看透了“四大皆空”,就不会太在意眼前的患得患失,无论得失多与少,都能够既来之则安之。

以上是桃源迟萌的肤浅看法,如果网友你也有什么看法,不妨说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