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里有哪些已被现代考古发现推翻的记载?

Mr_李強


这么说吧,考古要完全推翻文献是很难的,更多只是提供一种说法而已;但是在这个回答下面,有几个出土文献的梗真的是被说烂了,但根本不能推翻传世文献。

1、《竹书纪年》,这个是被说得最烂的。好像大家一提《竹书纪年》,就是各种上古史真相。实际上呢,战国前期就是禅让说一统天下的,而燕王哙禅让失败后才产生了篡夺说,《荀子》《韩非子》都提出过,《竹书纪年》也不是最早记载。禅让说和篡夺说,更多反映的是战国政治理念而不是上古现实。《竹书纪年》真正价值是在成书时期的战国时代,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即用其校正《史记》年份的错误。

2、睡虎地秦简《徭律》,这也是个被说烂的。根据其记载,服徭役迟到是要被罚甲盾的,而下雨失期是可以免于处罚的。于是就有人说,陈胜是骗子啊,根本不会杀头的啊。问题是,睡虎地秦简《徭律》和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一定一样吗?一个是战国的,一个是秦朝的。秦朝被推翻本来就有法律严苛的成分在,那么也许是法律变革了也不得而知。总之在当时并没有人反对陈胜,可见大家还是认同的。

3、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这个尽管也被说烂,但还是有点道理的。具体就是苏秦和张仪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秦比张仪要晚几十年,可以推翻《史记》关于苏张是同学兼对手的记载。而且文献中也未必没有线索,比如《孟子》就说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没有提苏秦,所以杨宽先生早就怀疑张仪和苏秦不同时代。另外即便如此,也有人认为《战国纵横家书》不足以推翻《史记》,比如赵生群先生。

可见,实物证据还好,文字证据更多只是提供一种说法,想要推翻传世文献并不容易。


林屋公子


我来说几个吧

一、李自成谋士李岩

李自成的谋士李岩是曾经很有名的一位"农民革命家"同时也是李顺政权的重要奠基人,智囊,在诸多文献中均有所记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中也提到了此人。 就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却被我国著名明史学者,顾诚先生予以证伪,顾先生在其李岩质疑的系列论文中,翔实严密的证明了李岩此人系后世误載捏造的人物,引起了学界巨大轰动,此结论经长久考验已成明末史的一个定案。

二、中华文明三千年

炎黄子孙都以中国文化五千年自傲,但许多外国学者却不认同,按照西方对文明起源的定义,中华文明发源于3000年前。而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重新认识——

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前推5000年,应是8000年前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或许都是真的。

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据近四千多年前,中国各地出现了多个城池。八角星的徽章出现在各个文化区的重要器物上。陶寺遗址发现了制定太阳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台。各地的玉制礼器越来越规范。这一切都说明,中华文明已经完全成形了。

重新审视文明的定义,我们应该认为:文明是一种让不同的人群和谐生活于同一个国度中的伦理和科学规范。而中华文明,从八千多年前开始萌发,在五六千年前已经有了最初的古国,三四千年前完全成熟。中华文明古国之悠久,完全不输于西方的文明古国。

三、曹操

关于曹操的认知,有以下两点被颠覆:

1.曹操为西汉相国曹参后裔(出自《三国志·武帝纪》);

2.曹操本姓夏侯,因其父曹嵩为当时的宦官之首曹腾养子,故改姓曹(出自《曹瞒传》,在《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中均有提及)。

直到21世纪发现曹操墓之后,以此为契机(研究结果和曹操墓本身无关),才颠覆了以上两种观点。曹姓DNA取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挖掘的曹氏家族元宝坑一号墓中出土的曹操叔祖父河间相曹鼎的牙齿中。

四、围魏救赵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孙膑兵法》出土以前,中国人普遍认为桂陵一战是就是“围魏救赵”,这一个成语也被无数军事专著提及,引为经典战术,名列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就连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结合现代武装斗争,肯定了这一战术,指出 “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然而,当《孙膑兵法》出土之后,我们这才从其中的记载发现,原来“围魏救赵”根本就是假的,齐军的围魏是假的,齐军的救赵也是假的

,魏国人也根本不是因为大梁被围而回援,齐国人也根本就不在乎邯郸的死活,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魏赵二国两败俱伤,然后果断出手,一举承二国之弊,成为最后的赢家。


夜孤城


跨越时空的交流一直是单向的,从来都是古人向后人传递信息。

不能一概否定古人在史书中所述。

比方说高邮市高邮咸鸭蛋很有名,假如现在有书记载"高邮牌咸鸭蛋闻名世界"。到了一千年后考古学家挖掘出几百枚保存完好的"高邮咸鸭蛋",发现这些咸鸭蛋普遍有非常多的蛋黄油。一部分权威人士认为这种品牌当时应该叫"高油牌咸鸭蛋"而非按照市名起的"高邮牌",因为这种商标起名方式才更加符合人性:用商标体现自家产品的最大特点。

又过了九千年,出土了几台上古存储服务器,叫什么起点中文网数据存储服务器,这个名字闻所未闻。解析其中数据发现,原来上古时期人类可以修炼法力,飞天遁地、搬山移海、移星换斗无所不能!恐怖如斯!

也许只有等到将来人类科技发达了能用时光机器观看过去的一幕幕,才能最终得到真实的答案。



騎著毛驢上戰場


1*我们中学都学过《史记·陈涉世家》,其中记载秦法严苛,致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讲的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劳役去渔阳戍边(今北京密云),陈胜吴广二人为管理劳役的屯长。队伍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于是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兵反秦。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秦法误期当斩”也成为通论。
但是在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区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秦竹简,因为地下水的恒温作用,所以保存较为完好。经过考古学家整理,共计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等,其中大部分是法律条文,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




其中就有秦律中《徭律》部分条文的抄录,记载就有“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这段意思是为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也就是说,根据出土的秦简记载,国家征发徭役,对迟到者最高处罚只不过缴纳价值一副盔甲的罚款,而且因为大雨导致的迟到和误工,是不会进行处罚,而且会取消征发的命令。
这一记录和陈胜吴广起义时声称“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截然相反,到底是秦律出错还是秦律的规定只是故作仁慈,实际并未执行,还是陈胜吴广故意扭曲法律,为鼓动起义而故意夸张了徭役迟到的惩罚,亦或是秦二世修改了秦法,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2*虽然这一考古发现并不能推翻《史记》的相关记载,但却带来了很多研究和思考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人们对秦法的认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阿房宫田野考古发现,在阿房宫的夯土层上根本找不到被火烧的红土。找不到红土就证明阿房宫根本没有被火烧的考古学证据。看报道当时考古队队长李毓芳都不敢把这个结果公布,阿房宫被项羽所烧已基本成为共识了。最后等整个田野考古结束后,综合各方面证据,阿房宫根本就是一个烂尾楼,刚刚开建,也不存在被火烧的说法。楚人一矩,可怜焦土也不过是后世人的想象罢了。
3*长沙马王堆《黄老帛书》的出土,推翻了道家出世的成见,也揭开了黄老道家尘封已久的辉煌历史,同时让《鹖冠子》等许多黄老书籍摆脱了伪书的指控。
马王堆黄老帛书写在老子之前,可见当时其重要性超过老子,根据文本内容和用词习惯,考古学家推测其诞生在战国早期,可能是古人记载的《黄帝四经》,主要阐述治国安邦的各种道理和策略。黄老帛书的部分名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也。4*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碾压了冯友兰和钱穆孔前老后和庄前老后的观点
郭店楚简老子出土于郭店楚墓,根据其它出土文物,考古学家将墓葬时代定在战国中期,而《老子》的写作时间一定早于此墓下葬时间,另外郭店老子主要阐述的是无为自化的主题,既没有所谓的愚民和小国寡民的思想,也没有对儒家和法家的批判,所以冯友兰和钱穆等人的立论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5*从前大多数人认为,老子无为而治纯属空想,但上博简《恒先》的出土,让人们意识到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建立在万民的自为上的,自为自化也是道家非常重要的概念。

《恒先》堪称道德经的姊妹篇,如果老子强调的是无为,那么恒先强调的是自化,它可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论述宇宙生成论,下半部分主要论述政治哲学,同时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即上半部分的宇宙生成论是下半部分政治哲学的根据。而在这两部分内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恒先》“自生自作”的观点,它通过论述宇宙生成论中的“自生”,最后导出“自为”之政治哲学的合理性。如果把视野扩展到与“自生”相关的各种表现方法,扩展到“自然”的问题,那就可以发现,“自生”决非孤立的现象,相当多具有道家倾向的文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全方位地、极其详尽地讨论过和“自生”、“自为”、“自化”等相关的问题。从生成论角度讲,“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并不是被故意“生”出来的。从政治论角度讲,“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必然“自为”,所以最高的政治一定是“无为”。6*天水放马滩的出土简牍和纸张,推翻了史记中关于苏秦张仪的各种记载,推翻了蒙恬制笔和蔡伦造纸的传统说法,推翻了十二生肖起你于汉代的说法,推翻了人死后变鬼的观念是从印度传来的说法。
天水放马滩出土了从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的文物,其中的木板地图是世界最早的成熟地图,上面已经有了等高线;其出土的纸地图和毛笔推翻了蔡伦造纸和蒙恬制笔的传统说法;其出土的战国《日书》中已经出现了十二生肖和十二平均律,战国竹简《墓主记》上已经有了彼岸世界的描述,而且再次明确记载张仪对手是犀首,苏秦生活的年代晚于张仪,史记中苏秦和张仪斗法纯属关公战秦琼——乱弹琴。7*良渚遗址的发现推翻了文明是从夏朝开始的成见,把中国文明的起源推进到了4800年前

常所说的城市、文字、金属器文明三要素中,金属器最不靠谱,因为中西亚使用金属的年代超过了7000年,但那时中西亚并未进入文明时代,大约5000——4500年前,冶铜技术传入中国新疆甘肃一带,但这些技术掌握在一些原始部落手中,也未进入文明时代。而美州大陆,基本上就没有金属器,但人家也有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至于文字,印加人还处在结绳记事状态,但人家也算文明,所以文明的标准,最靠谱的就是城市了,不过,也不是随便一个土围子就可以判断为文明,还要看城内外有没有巨大的工程、精巧的奢侈品、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等级、复杂的意识形态。按此标准的话,显然,中国最早的文明是良渚文明,该文明在5000年前就开始大规模推广犂耕,4800年就开始建造巨大的运河和拦河大坝,4600年前开始修建良诸古城(面积仅次于石峁,名列中国史前古城第二),同时还修建了宏伟的莫角山宫殿以及反山汇观山等贵族王陵。另外,该文明还出土了各种精美的丝绸、漆器、王器,甚至还有若干连字成句的文字,可能还出现了一神教,所以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良渚文明毁灭后,其文化向山东半岛、中原、河套、甘青、四川、两湖、岭南扩散,山东龙山文化、陕晋石峁陶寺文化、甘青齐家文化、两湖石家河文化、中原二里头文化(据说是夏)、四川三星堆文化都受到良渚强烈影响,以运河、丝绸、漆器、玉器、稻米为特色的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良渚开创的。7*贾湖遗址的发现,推翻了母系社会在前父系社会在后的谬论

贾湖文化距今最早9000年前,文物以七孔骨笛和刻有符号的龟甲为代表,虽然可能不属于华夏族群,但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一开始就以撑杆跳的方式跃上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她那发达的农业,精巧的器物,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科学艺术、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堪称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典范和榜样,并引领了当时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潮流,后来又通过融合、扩张和迁徙,把她的文化内核播之四面八方,成为了远古时代“中国文化圈”的精神导师,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起到了启蒙和催化的作用。但就是这么一支最先成熟的新石器农业文化,其社会性别比却相当高,可能存在杀女婴和猎头的野蛮习俗,巫师基本上由男性担当,婚姻以对偶婚为主,一般是女方跟随男方居住8*敦煌文书中各种结社契约的发现,推翻了中国古代民间组织不发达的成见
中国古代民间结社有很悠久的传统,但史官系统却很少记载,幸亏敦煌藏经洞让敦煌民间结社的资料得以保存下来,让人们在熟悉的政治史之外,了解到了社会更普遍的情况。根据敦煌遗书,唐宋年间敦煌地区的民间结社,全体社人大会是最有权力的,也是最高权力的运作方式。制定章程、修改章程,决定接纳或开除成员,都要社员大会决定。结社的章程(社条)是最受尊重的,任何人没有超越社条的权力。社人是平等的,结社的领导人(三官)是选举产生的,他们在社条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组织工作。结社内部各种帐目是公开的,所以没有办法黑箱操作。民间结社是自愿前提下的民间组织,章程是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结社的目的是通过组织互助,解决众人都会遇到的生活困难。

晓木曰兮历史系Ljl


在认知里,龙是神话中的东西,它的诞生是因为当年黄帝打败各个部落,然后从各部落的图腾中各拿出一部分拼合而成,不可否认,这的确就是龙之诞生的传说,很多人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但是直到西水坡的出土,这种说法却是不攻自破…

我们中国人以龙的传人为傲,可是龙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它的来历是什么?

龙的形成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与黄帝有关,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也是炎黄子孙,其中的炎黄,指的就是上古时期的炎帝和黄帝。



传说,黄帝在打败了蚩尤和炎帝统一华夏部落之后,将各个部落的图腾而截取一部分,而组成了龙。

龙这一图案也成了各个部落共同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也以龙的传人自居了起来。

这种说法可靠么?

黄帝时期距离现在已有5000多年,然而龙在神州大地上的存在历史却绝对不止五千年,因为,在河南曾出土了一条6500年的龙,比三皇五帝早了约莫1500多年!

1987年,在河南濮阳县西水坡意外发现了一座距今6500多年的远古墓葬。

墓葬从南向北排列,规模极大,约有5万平方米,这座墓葬的出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在一个墓坑中专家发现了一条“龙”!

这条龙全由贝壳堆成,长约两米,高过半米,张牙腾爪仿佛欲要飞天而起,这条龙与现在的龙很像,这着却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到的最早的龙,所以之后,这条龙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在龙图的旁边还有一只老虎,老虎也是由贝壳堆成,老虎威风凛凛气宇轩昂。

龙虎之间,躺着一个人,当然现在已成为累累白骨,在这个墓室里,还躺着三具白骨,分别位于龙虎图的左右方和下方,下方白骨摆放姿势古怪,竟是斜躺着的,让人捉摸不透。



——或者说,更像是一副图。

专家还在思考墓室摆放怪异之谜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这幅图好像在哪里见过!

1978年的时候在湖北随州考古学家发现了战国曾侯乙的古墓,在古墓里出土了一个木制漆箱,漆箱上有一副龙虎图案赫然就如这个墓室中的极为相像。

古人将北极星附近的二十八星宿化分为四宫,即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用这四宫分辨春夏秋冬四季。

这幅图赫然就是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图!

这幅图描绘的是北斗七星与周围星宿,专家也将之称为二十八青龙白虎图,由于我们中国民族是农耕民族,所以对于天文研究极为重视,《尧典》中就有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尧命羲和观测天象,开始制定天历,他是天文学的鼻祖,羲和与尧同在一个时期,比战国早上许多,所以战国出土天象图我们会惊叹古人智慧,却还不觉得那么奇怪。

而濮阳古墓中的天象图,却是比尧的时代还要早了许多,也就是说,早在6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会观测天象,分辨四季!

6500多年前,没有望远镜,没有先进的科技,甚至连吃住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我们的华夏祖先已能观测天体运动……好吧,我以不知用各种语言感叹,果然,龙的传人牛得飞起!!

我觉得,龙出现的时间或许会更早,甚至,我还怀疑,龙或是真实存在的生物,只不过它跟恐龙一样,因为某些原因消失或者离开了地球…

这脑洞大吧?但我的确是相信着…


我是与顾章书,喜欢的点赞关注我吧,关注分享更多的精彩~


与顾章书


诚邀,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西晋时期因为一次盗墓事件意外发现的一本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之所以说这本书有名,是因为它的很多记载实在是振聋发聩。比如说上古时代唐尧被虞舜囚禁,禁止与儿子丹朱见面,说虞舜抢夺了唐尧的王位等。而在孔子编著的春秋乃至司马迁写的《史记》中,无不将尧舜禹的禅让制大书特书,以彰显上古时代人们的高贵品质,从而抨击当下人们的种种不足。而《竹书纪年》彻底颠覆了这种论断,将所有人的脸打得啪啪响,所以这本书一直不被史学界所承认!



说到考古,其目的就是佐证史书记载,同时也丰富和完善现代人对古代的认知,所以说考古的作用是很大的。近几年来,西汉海昏侯墓的发现可谓是给这位曾经的天子正了名。在《汉书》的记载中,海昏侯刘贺在被大臣霍光扶上帝位的27天里,就雷厉风行地干了1127件不该干的坏事,俨然就是一个昏君败家子,所以霍光只好将其贬为海昏侯,罢皇帝位。而通过考古发现,海昏侯并不是史书记载的那样一无是处,他对封国的治理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远未被史书提及,所以考古是还了海昏侯一个清白!

同样的例子还有明朝十三陵中定陵的发掘,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的出场率却低得可怜,缺勤时间达二十多年,这位天子常年躲在深宫,是明朝最懒怠的皇帝。

但是在郭沫若主持发掘定陵后,通过对万历皇帝尸体的分析,得出万历皇帝在生前患有严重的足疾,导致行动不便,而不是史书记载的懒。

除了给万历皇帝正名,考古定陵还发现明朝皇帝在位时头上戴的是黑冠而不是金冠,只有驾崩后才戴金冠。而在各种电视剧中,明朝皇帝各个头戴金冠,这显然是受了史书的误导。虽然考古对定陵产生了足够大的破坏,但是得到了更多更准确的历史信息!


静夜史


最具有颠覆性的:

一,秦竹简的出土,推翻了秦国废除周礼的说法。里耶秦简有举行少牢祭祀的记录。另外,秦简也有诗歌被发现,说明秦法并不是二千年想象中那么苛刻。

二,大量的波斯-粟特墓葬发现,说明从西晋末年开始,波斯-粟特系统的拜火教文化已经广泛深入中原,其程度远远超出想象,卷入北朝历史的程度也惊人惊讶,一些传统上认定的汉人,实际上被证明是拜火教徒或直接就是粟特人,如六胡州首领被证明是粟特人,北齐武安王徐显秀墓葬有大量拜火教文化元素。传统认为的野蛮人羯胡,很可能也是拜火教徒(如尔朱袭墓葬)。总之这个线索与波斯第二帝国相始终,对中原的影响长达数个世纪。

三,陕西神木石峁古城。其年代与夏代重合多个世纪,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古城,而且是石料砌成的,其文明程度与两河流域、地中海文明不相上下。最惊人的是,这个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西域中亚交流的产物。如果后续挖掘有突破性,则可能证明这个古城属于轩辕黄帝一系,震撼性堪称中国考古之最。


历史咖啡


《史记》等史书中都记载苏秦张仪是一个时代,一个连横一个合纵斗得不亦乐乎。几千年来没有人怀疑过这种说法。


直到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很多帛书,经过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全书共27章,分三部分。其中的第一部分的十四章,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提供了有关他的信史资料,而这些资料司马迁也没有见过,时间也远在他写《史记》之前。


从帛书记载推断,苏秦的年代应该在张仪之后,他们相差了将近30年,事实上,与张仪同一时期推行合纵的是公孙衍,他们上演的才是真正的“一横一纵”的大戏。那么,苏秦呢?其实苏秦只是燕国在齐国的间谍而已。


集贤院居士


项羽火烧阿旁宫的传言由来已久,但真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情形吗?考古发掘证明,这锅项羽还真不背。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阿旁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前212年。

众所周知,关于项羽火烧阿旁宫最有影响力的传说来自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文学作品天马行空,汪洋肆意,其对于大众的影响力往往高于历史文献。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如此描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琢;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不可谓不壮观啊,作者又提到“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似乎阿房宫被项羽所烧已是常识。

公元前212年阿旁宫始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九月葬于骊山。

为了给始皇陵填土,秦二世胡亥将所有刑徒都调往骊山,阿旁宫暂时停工。公元前209年,胡亥从陵墓工程中调出部分人力继续修筑阿房宫。同年七月,大泽乡起义爆发,阿旁宫工程推进已十分艰难。公元前207年八月,赵高作乱,将二世劫持在望夷宫,逼迫二世自杀。胡亥一死,阿房宫最终完全停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从2002年开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经过密集勘探与发掘,揭示了阿房宫的真实历史:阿旁宫并未完整建成,考古发现中只看到前殿遗址:一座极其庞大壮观的夯土台基。发现了少量瓦当等建筑构件。

同时,在阿房宫的夯土层上发现的红烧土只有少量的几块,也没见到草木灰。试想,熊熊烈火燃烧三月有余,红烧土应该遍地都是。可见,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都表明阿房宫并没有遭受“楚人一炬”,那只是文学藻饰罢了。


培优网资讯


隨着现代考古的发掘,出土的资料有的佐证了历史史实,有的却推翻了已在历史中形成的定论,试举两例:(一)馬王堆汉墓2号墓出土了大量的帛书有失传的《孫膑兵法》、《五十二病方》(专家考证是失传了的《黄帝外经》)《五星占》等,其中出土的两种老子(道德经)抄夲(甲、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後,故知至少在西汉以前《老子》应是《德道经》,老子所著是《德道经》,後人颠倒了内容称《道德经》;(二)陳垣先生所著的《二十史朔闰表》是考史的重要工具书,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年206年)至公元二OOO年)其中汉(武帝)太初以前都以殷历推算,但後来山东临沂出土的汉初竹簡,和馬王堆汉墓出帛书《五星占》证明汉太初以前和秦一样都用颛顼历,所以说《二十史朔闰表》中汉太初以前列表都是错误的,出土文物时陈垣先生已过世,否则该书会及时重新修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