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古董在如皋已经见不到了!

这些老古董在如皋已经见不到了!

牌坊

如皋城有牌坊约始于宋朝。明清两朝续有建树。至民国初,,尚存30余座,多数用花岗石建造,坊额用白石刻字。其中以孔庙(今如师附属小学内)前东西两座牌坊最为宏伟,建于明末,4根花岗石方柱,上架密集式斗拱,顶上两层筒瓦飞檐,清末斗拱朽坏,风吹摇动,民国初年改为单层,“文北大革命”时被毁。其余牌坊亦先后于1958年“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仓廒

明嘉靖年间,如皋县城即有仓廒2座,储存稻谷,以备荒年或战时之需。清雍正年间,增建4座。光绪初年仅存军储仓1座,后又新建义谷仓1座,可储谷2万石。仓廒有官办、民办之分。常平、均贮、军储、预备仓统为官办;盐义仓、社仓、义谷仓皆属民办。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仓廒管理比较重视,屡定制度,相沿遵循。官仓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而设,粮食来源于截留漕米、官绅捐输及财政支出购买,归地方政府管理。惯例“存七粜三”,每年春季粜出三成,秋收后购补。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规定:“永留各境内,不准隔省调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御旨:中禁勒派采购”,并准许歉收之年“不妨额外多粜,毋得抱泥成例”。以上规定,预备仓立有石碑样细记载。民仓由官府监督,民间自理,公推殷实富户为社长,费用在贷款利息中扣除。所存粮数不超过常平十分之七。仓粮借给农民,利息一般为加一,小灾免息,大歉散赈。

1949年,仅存义谷仓,后并入泰山粮库。

军储仓 原名兑军仓。在县署东南隅。 因仓房狭小,船运不能直达,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县刘永准移至司徒巷(今廒巷)内,改名军储仓,俗称为“廒”。大门朝南,东西仓房各10间,朝南为厅,中为晒场,外围砖墙,占地约1500平方米,可贮谷7000余右。巷西为市河,通北水关。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两次修理。民国29年( 1940年)后驻伪军,储粮用作军饷,仅存空仓。民国35年秋,国民政府驻军曾就此存军粮。民国37年,房屋被拆,其址后为酱醋厂职工宿舍。

预备仓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知县黎尧勋建,在县署西北。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知县卢重修。清乾隆末年废。

常平仓 清雍正五年(1727年), 知县丁铨于县署东旧主簿署废址,捐俸重建廒房10间。清雍正八年,知县彭履仁动支当年地丁银79.114两增造4间。清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何廷模用当年地漕银376.484两再建20间,共34间。清乾隆五十八年,知县曹龙树重修。清嘉庆《如皋县志》载:“旧址久废无考。”清咸丰四年(1854年)再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改为试院(俗名“考棚”),地址在今如皋初级中学内。

发布:阿南文化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