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古董在如皋已經見不到了!

這些老古董在如皋已經見不到了!

牌坊

如皋城有牌坊約始於宋朝。明清兩朝續有建樹。至民國初,,尚存30餘座,多數用花崗石建造,坊額用白石刻字。其中以孔廟(今如師附屬小學內)前東西兩座牌坊最為宏偉,建於明末,4根花崗石方柱,上架密集式斗拱,頂上兩層筒瓦飛簷,清末斗拱朽壞,風吹搖動,民國初年改為單層,“文北大革命”時被毀。其餘牌坊亦先後於1958年“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倉廒

明嘉靖年間,如皋縣城即有倉廒2座,儲存稻穀,以備荒年或戰時之需。清雍正年間,增建4座。光緒初年僅存軍儲倉1座,後又新建義穀倉1座,可儲谷2萬石。倉廒有官辦、民辦之分。常平、均貯、軍儲、預備倉統為官辦;鹽義倉、社倉、義穀倉皆屬民辦。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對倉廒管理比較重視,屢定製度,相沿遵循。官倉為“調節糧價,備荒賑恤”而設,糧食來源於截留漕米、官紳捐輸及財政支出購買,歸地方政府管理。慣例“存七糶三”,每年春季糶出三成,秋收後購補。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規定:“永留各境內,不準隔省調撥”。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御旨:中禁勒派採購”,並准許歉收之年“不妨額外多糶,毋得抱泥成例”。以上規定,預備倉立有石碑樣細記載。民倉由官府監督,民間自理,公推殷實富戶為社長,費用在貸款利息中扣除。所存糧數不超過常平十分之七。倉糧借給農民,利息一般為加一,小災免息,大歉散賑。

1949年,僅存義穀倉,後併入泰山糧庫。

軍儲倉 原名兌軍倉。在縣署東南隅。 因倉房狹小,船運不能直達,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縣劉永準移至司徒巷(今廒巷)內,改名軍儲倉,俗稱為“廒”。大門朝南,東西倉房各10間,朝南為廳,中為曬場,外圍磚牆,佔地約1500平方米,可貯谷7000餘右。巷西為市河,通北水關。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兩次修理。民國29年( 1940年)後駐偽軍,儲糧用作軍餉,僅存空倉。民國35年秋,國民政府駐軍曾就此存軍糧。民國37年,房屋被拆,其址後為醬醋廠職工宿舍。

預備倉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知縣黎堯勳建,在縣署西北。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知縣盧重修。清乾隆末年廢。

常平倉 清雍正五年(1727年), 知縣丁銓於縣署東舊主簿署廢址,捐俸重建廒房10間。清雍正八年,知縣彭履仁動支當年地丁銀79.114兩增造4間。清乾隆五年(1740年),知縣何廷模用當年地漕銀376.484兩再建20間,共34間。清乾隆五十八年,知縣曹龍樹重修。清嘉慶《如皋縣誌》載:“舊址久廢無考。”清咸豐四年(1854年)再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改為試院(俗名“考棚”),地址在今如皋初級中學內。

發佈:阿南文化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