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臨湘:黃蓋湖退養記

岳陽臨湘市黃蓋湖,因三國名將黃蓋在此操練水軍而得名。26萬根竹竿組成的“迷魂陣”、6800口網箱、9636畝圍欄,曾讓這片水面支離破碎,溼地生態遭到破壞。中央環保督察的“綠色風暴”之後,黃蓋湖歸於寧靜,一湖美景,萬鳥雲集,昔日靠捕撈為生的漁民從特種養殖中找到了增收門路,開始了新的生活——

黃蓋湖退養記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嫻

圍湖養殖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被中央環保督察“點名”

深秋,收穫的季節。去年這個時候,51歲的養殖戶袁登華剛剛拆掉湖裡的五六百口網箱,在為來年生計發愁。今年,他養的10畝龍蝦現已全部賣完,收入10多萬元。

11月6日中午,臨湘市黃蓋鎮橫河堤養殖場,袁登華包的10畝魚塘裡,一隻只黑紅色的龍蝦開始進入“冬眠”。“按今年的市場行情,一畝收入有一萬多元。”袁登華算著賬。

黃蓋湖是我省第二大天然湖泊,位於洪湖、長江、洞庭湖之間,由湖南臨湘市、湖北赤壁市共有,擁有水面、灘塗13萬畝,其中約2/3湖面屬於臨湘。這裡是東亞地區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停歇和中轉站,具有很高的生態保護價值。

靠水吃水,黃蓋湖也是湘鄂兩省重要的漁業養殖基地。臨湘市環黃蓋湖有3個鄉鎮,分別是黃蓋鎮、聶市鎮、坦渡鎮,像袁登華這樣曾經在湖裡捕撈為生的漁民有3000多人。

上世紀60年代以來,沿湖村組集體和漁民開始採用“迷魂陣”、麻布網等方式捕魚,魚進了“迷魂陣”就出不去,這種不費力的賺錢方式迅速在當地興起。近些年,各種網箱、圍欄也大規模形成。

臨湘市畜牧水產局副局長餘振華回憶,那時候抬眼望去,湖面被圍網切割成無數小塊,魚兒無處可逃,鳥兒無處藏身。這些圍湖養殖的行為,對黃蓋湖溼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2017年7月31日,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湖南反饋督察情況,其中指出,黃蓋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存在矮圍、網箱拆除不徹底的問題。

以督察整改為契機,打贏黃蓋湖生態環境整治大決戰

洞庭湖、黃蓋湖等湖區生態環境問題,其實早已引起湖南省委、省政府重視。

2016年5月,省政府出臺《洞庭湖區養殖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按照該實施方案要求,臨湘市畜牧水產局用一個半月對全市網箱養殖和非法捕撈情況全面摸底。據統計,湖面上密密麻麻立了26萬根竹竿,在湖區水域形成圍欄9636畝、網箱6800口。

2016年底,臨湘市制定專項整治方案。次年1月7日,市政府下發了拆除黃蓋湖圍網圍欄、網箱養殖設施及迷魂陣等有害漁具的通告。

“砸飯碗”的事,推進起來自然不易。

2017年4月8日上午,臨湘市副市長張國輝帶領畜牧水產、環保等相關部門的同志前往聶市鎮太陽湖漁場,打響拆除“迷魂陣”的“第一槍”。餘振華與工作人員乘坐2條船下湖,準備動手拔除“迷魂陣”的竹竿。

這時,三四十條漁船一下就圍了過來。與漁民們相熟的餘振華耐心勸說,“你們選派幾名代表,市長就在岸上,能當場表態的,當場表態;不能解決的,帶回去商量解決。”

幾名漁民代表上岸與副市長面對面地談,一直持續到中午。“上百人就蹲在堤上吃盒飯。”

回去後,市裡專門開會研究。最後決定讓漁民“自己動手”,政府以每根8元的價錢收購,畜牧水產部門、鄉鎮、村組三方共同監督點數,岸上結賬。7月底,“迷魂陣”全部拆除。

2017年8月,省裡對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提出明確要求,10月底前,黃蓋湖的矮圍、網箱必須全部拆除到位。

以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工作要求為契機,臨湘市針對黃蓋湖自然保護區內網箱養殖和非法捕撈問題,成立專項整改工作領導小組,於2017年9月拉開黃蓋湖生態環境整治大決戰。

考慮到漁民的實際困難,市裡最後決定對每口網箱給予200元補償。縣民政局又對上岸漁民發放6個月的過渡期安置費,每人每月100元。

網箱收了,大量鮮魚去向成問題。“9月溫度高,魚起了容易死,加上個頭還沒長大,不好賣。”橫河堤養殖場副場長宋躍雄說,一二百萬公斤魚,漁民自銷了絕大部分,最後還剩五六萬公斤沒有著落,於是找到畜牧水產部門商量。

市裡知道這一情況後,發動全市黨員幹部以每人繳納200元特殊黨費的形式,幫助養殖漁民解決鮮魚銷售問題。最終,全市45個市直單位2000多名黨員幹部繳納特殊黨費57萬多元,認購了漁民的5.7萬公斤鮮魚。

取締網箱和圍欄養殖的過程中,臨湘市政府投入680多萬元,市林業、畜牧水產、水務等單位及屬地鄉鎮均各投入10萬元以上的資金。

至2017年10月20日,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黃蓋湖生態環境整治行動以勝利告終,共拆除網箱6800口、圍欄9636畝,整改率達到100%。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產業發展繪下新藍圖

站在黃蓋湖邊遠望,寬闊的湖面上,曾經屹立水面的成片“竹林”不見了。

“候鳥多了!”48歲的熊新善是14歲就在湖裡打魚的“老漁民”。他說,現在黃蓋湖的環境好了,天鵝、大雁、野鴨還有很多他叫不出名字的候鳥從去年開始都飛來了。據統計,2017年冬至2018年春,來黃蓋湖越冬候鳥逾4萬隻。

記者在當地走訪瞭解到,被臨湘人稱為“鳳尾魚”的長江刀魚,今年湖裡多了很多。“拆了‘迷魂陣’、圍網,魚能游進來了。”

整治之後,水質轉優。岳陽市環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9月,黃蓋湖水質總體評價為Ⅱ類水質。

告別舊生計,開始新生活。

熊新善今年搞龍蝦養殖,8畝池子,純利潤6萬多元。他笑說自己是小打小鬧。同一個養殖場的田子文,在源潭鎮包池子養龍蝦,年收入百萬元。

“收網”後,不少漁民參加了由縣畜牧水產部門舉辦的培訓班。“稍加引導,大家就‘上路’了。”餘振華說。近幾年龍蝦走俏,市場風險比較小,漁民投入也不大。在橫河堤養殖場,226戶漁民中約100戶轉產龍蝦等特種水產養殖,效益都還不錯。

當地政府想方設法為漁民聯繫就業。去年10月舉行的“黃蓋湖區域漁民就業”專場招聘會上,28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752個,406位漁民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合同。

“現在環境這麼好,可以發展旅遊,這是綠色產業。”看到前來觀光、觀鳥的人越來越多,熊新善有了新想法。

臨湘市繪出產業發展新藍圖,黃蓋鎮將用3年時間打造出以水產品養殖、三國文化旅遊為特色的稻蝦小鎮。告別網箱、圍欄、“迷魂陣”,黃蓋湖的明天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