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觀察|王東輝:還用做生意的方式做企業,可能會沒生意可做

▲ 點擊藍字“榮之聯”,關注榮之聯品牌微刊

媒體觀察|王東輝:還用做生意的方式做企業,可能會沒生意可做

媒體觀察|王東輝:還用做生意的方式做企業,可能會沒生意可做

王東輝

“現在採訪我正好,因為我們正在二次創業”

北京榮之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輝,近日在接受商業夥伴採訪時開門見山。

1998-2018,伴隨中國IT生態的發展與繁榮,榮之聯也走過了20個年頭,走出了一條與很多方案商不完全相同的道路。創始人的以技術為本的創業情懷,為榮之聯的發展歷程打下了獨特的烙印。

撫今追昔,放眼未來,王東輝初心不改、謀定而動。他希望在二次創業時,能夠追隨直覺,頂住壓力,把握好節奏。他也希望榮之聯能夠不畏浮雲遮望眼,從容地邁向第二個20年。

變革是榮之聯發展的主旋律

作為榮之聯的掌門人,王東輝早年效力於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也曾在硅谷做研發。1992年被人拉出來做公司時,主要靠技術立足,當時主要做Unix相關的系統,用戶雖然不多,但也享受了一段一招鮮吃遍天的好時光,公司獲得飛快的發展。

媒體觀察|王東輝:還用做生意的方式做企業,可能會沒生意可做

用王東輝的話說,1998年成立榮聯是“機緣巧合”,在那個他稱之為榮聯1.0的時代,傳統的優勢還在,公司用技術優勢拓展市場,而且也正趕上了IT和互聯網大發展的好時候。當時很多有錢的公司出來做這行,但技術方面有缺失,而這恰好是榮聯的強項,於是便有了和榮聯之間“瞎子背瘸子”式的合作,而且合作得很好,榮聯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並擴張到各地。

“我們從Sun的小代理做到了最高級代理,差異化優勢還是技術能力。”但是,王東輝很快就感覺到了轉型的壓力,.com泡沫破裂對Sun的市場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榮之聯也快速調整業務重點為為客戶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強調公司解決方案能力和服務理念,通過深度瞭解客戶的業務屬性,整合更多產品為客戶制定解決方案。除了產品和技術上各種不斷轉型和創新之外,公司的組織管理模式、業務增長模式也在不斷演化,其結果就是以團隊管理,金融助力為標誌的榮聯2.0時代悄然從2005年開始。

雲計算和數據業務的興起再次引爆行業的鉅變,榮之聯開始再次思考轉型的方向:

1.往行業應用端走,這也是很多公司的做法,相對會容易一些;2.啃硬骨頭,向底層平臺發展,發展核心基礎技術和產品,實現自主可控,完成進口替代。

現在,榮之聯決定向底層平臺發展。

公司早期進入基因行業時,都以一流存儲廠商的產品構建系統,後來團隊研發了生物雲平臺,完全替代了原廠的產品,並根據業務特點,實現了對基因數據的存管算察等;另外,由於IT公司涉獵的基因和生命科學領域較少,對行業的深度認知也是榮之聯的鮮明特色。

當然,榮之聯的傳統優勢並沒有放棄,還在為諸多行業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而且業績佔比也是最大的,但與其他方案商的不同之處是做得很深,甚至超出了IT的範疇,用王東輝的話說,榮之聯要減少碼代碼和流程性的開發工作。

媒體觀察|王東輝:還用做生意的方式做企業,可能會沒生意可做

比如在醫療行業,榮之聯不做HIS,只做精準醫療,公司的Helicube一體機平臺軟件都是自主研發,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而且比開源的快十倍;公司還為更多的三甲醫院做KPI的考核體系等等。2011年上市以後,深度佈局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生物醫療等領域,走出了一條內生式和外延式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這二十年我們一直在變,為我們能夠看到的技術發展方向做準備,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榮之聯都有相關團隊在做,還有其他的各種平臺級解決方案。”王東輝說,熱衷於對技術的研究是我們的特色,當然也因此喪失了一些發展機遇。

未來戰略方向選擇很重要

接下來怎麼做?

這是王東輝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用他的話說,榮之聯需要進行二次創業。同時,未來的戰略方向選擇也被提上日程。

媒體觀察|王東輝:還用做生意的方式做企業,可能會沒生意可做

“IT公司做了20年的基本上都是‘萬金油’,哪兒都可以抹,但到底應該往哪兒抹?”王東輝說,目前一部分方案商開始意識到戰略研究的重要性。

王東輝還特別提到要向好的基金公司學習,比如高瓴資本,他們在做行業投資之前,必須對該行業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在榮之聯內部,也有個提法叫“行業穿透”:

行業穿透

即對行業的業務理解要達到行業第二名的水平。

比如榮之聯所做的生物雲平臺,就已經非常瞭解基因公司的業務,只是沒有具體去做而已,但要在目前的基礎上成立基因公司已經不是難事。

這其實也涉及到公司能不能痛下決心的問題。“假如榮之聯在某個行業有明顯優勢,而且市場也是真實存在的,那是不是可以一猛子紮下去,然後其他的都不去做或者少做?這也是在二次創業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王東輝說。

當然,在具體行業的選擇上,王東輝目前也沒有特別成熟的答案,但大方向是明確的,即一定要找到好的行業做,而好行業的標準就是IT投入大、交付能力強,政府、大金融都比較符合這個標準。

收購贊融電子是去年榮之聯在資本市場上的重要舉措,雖然王東輝認為金融行業不太好做,但他覺得贊融電子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佔位,是國內領先的金融行業存儲系統集成解決方案提供商,而金融行業在數據存儲業務方面要求很高,比較適合贊融電子來做,所以客戶也不會輕易替換。

除了併購好的、在垂直行業有客戶的公司,並使其成為榮之聯的渠道之外,榮之聯的另外一個考慮就是併購對象要有自己的關鍵技術,類似於榮之聯收購的APEX OSS運維管理系統,該系統現已實現對Cisco Network Manager、華為 Esight、H3C iMC、IBM Tivoli、HP OpenView等監控平臺的集成,每年為公司帶來可觀收益。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能夠有很好的行業研究,就可以把這種類似於狩獵的行為變成農耕行為。”。

截至目前,榮之聯已經孵化了很多公司。王東輝的想法是,目前很多新成立的公司技術能力很強,需要的投資也很大,但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也渴望進入行業,但困難重重;而傳統的方案商對行業更瞭解,所以內部孵化模式可能是比較理想的選項。

必須要建立自己的技術平臺

縱觀榮之聯20年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在最初的起步階段,還是後期的轉型過程中,始終有著鮮明的技術烙印和獨特個性。用王東輝的話說,國內IT公司不做基礎型、系統級研發很難成為有足夠市場影響力的大公司。

媒體觀察|王東輝:還用做生意的方式做企業,可能會沒生意可做

“我覺得大家應該像我們一樣往底層走,而且還要自主可控”王東輝認為,自主可控的好處是行業適應性會很強,如果要讓國外的公司去做產品或業務的適應性改動,是完全不可能的。就榮之聯而言,未來的企業服務業務從絕對值看來,可能一直佔據較大份額,但自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談到希望把榮之聯變成什麼樣的企業時,王東輝明確表示要向華為學習。

“華為在自己的核心行業扎得很深,尤其是運營商市場幾乎都由自己來做,同時還有基礎的技術平臺支撐,其IPD可根據行業特性開發新的、不同的產品。”王東輝表示,慶幸的是榮之聯目前已經有了這樣的技術平臺,只是還沒有做大。

除了華為之外,近期赴美國3M和Ecolab的考察,也給王東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

3M的膠片投影儀在今天看來都已經是過氣的產品了,但相應的技術卻誕生在上世紀60年代,並在數十年內一步步演化出各種各樣的產品,公司也已存在了100多年。

Ecolab則長期為醫院、酒店、麥當勞等提供消毒解決方案,現在又衍生出了數據業務,根據水質監測情況推出了管道水垢去除等新的服務,公司至今已存在了97年,而且活得很從容。

“這兩家企業的案例告訴我們,如果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平臺,完全可以以此為基礎,不斷衍生出新的產品和服務。”王東輝希望IT方案商也可以更從容些,至少榮之聯要往這個方向轉型,擁有自己的基礎技術平臺,做好行業研究,維護好客戶關係,像3M和Ecolab那樣,成為百年老店。

就像現在的方案商,走老路可能也會有飯吃,但活得好會很難,因為如果不改變策略,還是單純地提供簡單的方案,可能就沒人要了;還在用做生意的模式做公司,未來可能就沒有生意做了。”王東輝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