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銷售火爆說明了什麼

毫無懸念,今年“雙十一”的銷售再刷紀錄。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天(11日)凌晨0點02分05秒時,2018天貓雙十一全球狂歡節成交額突破100億元人民幣。京東則是從11月1日開始至11月10日晚10點56分,下單金額超過1000億元。蘇寧易購發佈消息稱,從今天0點開始,他們用了4秒成交額破億,50秒成交額破10億。阿里巴巴方面的消息,今天凌晨1點47分26秒,天貓雙十一今年的成交總額突破1000億元,這比去年快了7個多小時。

而在銷售再刷新紀錄的同時,有調查顯示消費者狀態略顯疲軟。如何看待這種情況?實際上,這“雙十一”推出如今有十年了,它越來越像是電商們的“春晚”,是電商們的一臺大戲。不論這臺戲好看不好看,但國人還是會把它看下去,因為除了這臺戲之外,國人也沒有別的戲可看。更何況如今的春晚也增加了娛樂的氣氛,國人一邊看春晚,一邊還可以搶紅包,儘管紅包是那麼小,搶到也不容易。所以,儘管“雙十一”消費者狀態有些疲軟,但一些年輕人,還有一些不太年輕的消費者還是會捧場。畢竟各大電商都登臺唱戲了,這臺戲消費者哪怕有些疲軟了,但還是會參與其中。

“雙十一”銷售火爆說明了什麼

而這種疲軟算不算是大眾開始理性消費了?應該說,有這種萌芽。但距離理性消費還有些遙遠。實際上,就“雙十一”來說,也確實有必要倡導理性消費。畢竟這種瘋狂的搶購行為包括了太多不理性的成份,也帶來不少負面影響。比如,消費者的消費並不理性,以至這種“買買買”的行為演變成一種“剁手”行為。在這種非理性的消費中,不僅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透支了,而且一些沒有用的東西也被購置了回來。而接踵而至的是物流環節的擁堵,是退貨的增加。是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糾紛的增多。而在搶購潮過後,則是電商銷售的冷淡,並因此造成物流環節的冷熱不勻。並且在這種“剁手”行為的搶購中,一些家庭矛盾也會因此而升級。

其實,“雙十一”銷售的再創紀錄,並不代表中國商品銷售的旺盛,也不代表中國老百姓購買能力的提高。比如,京東從11月1日開始至11月10日晚10點56分,下單金額超過1000億元。這不應該算是“雙十一”的銷售,而一些年輕人甚至熬夜購買,這也不是正常的銷售行為。所以,“雙十一”的銷售金額可以視為是國人非理性的一個考核指標。實際上,不論是網上銷售還是網下銷售,更需要一種理性成份。只有在理性銷售的背景下,這種消費才能代表國人真實的購買力水平。

換一個角度來說,“雙十一”銷售越是創紀錄,越是反映出國人消費能力不足或購買力低下的問題。“雙十一”之所以能夠形成搶購,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品價格相對便宜,有商家降價的因素。正是有這點便宜可佔,所以不少老百姓將所有的購買力都留到了這一天,也因為價格便宜,所以該買不該買的商品都買下來了,哪怕明知是假貨,是山寨貨,但仍然還是買下來了。如果國人有很高的收入水平,有很高的購買能力,誰還熬夜來搶購呢?誰還會為了點便宜來買那些假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