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薛玉梅寄语青年医生:苦练内功,安全提升“绿色”导管消融技术

「专访」薛玉梅寄语青年医生:苦练内功,安全提升“绿色”导管消融技术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房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这一连串头衔的背后,是一位精明干练、美丽优雅的电生理界"木兰"——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薛玉梅教授。作为中国绿色电生理联盟联合主席、本届会议执行主席,在第一届全国绿色电生理会议上,对于青年医生如何安全地提升"绿色"导管消融技术的问题,她提出了如下这些希冀。

「专访」薛玉梅寄语青年医生:苦练内功,安全提升“绿色”导管消融技术

薛玉梅教授在大会现场。

一. 前辈奠定坚实基础,"吃水不忘挖井人"

2016年10月,为了规范技术发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新技术,在第27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的指导下,国内多位致力于无射线心电生理技术的青年医生成立了中国绿色电生理联盟。

如今中国绿色电生理技术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作为导管消融基础知识学习与绿色电生理技术进阶的平台,第一届中国绿色电生理会议有幸邀请到很多电生理界的前辈,他们经历了我国电生理研究的艰难起步时代,术者身穿10多公斤重的铅衣,每台手术站台5~6小时,有些更是长达7~8小时,每台手术X线曝光120~150分钟是常事。

正是这些"德艺双馨"的前辈们甘为人梯、言传身教、不懈进取,带领年轻的心血管人在电生理领域中不断探索,步步前行,逐步摸索出各种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国电生理技术不断发展壮大。"吃水不忘挖井人",青年医生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可为生逢其时,又责任重大。

二. 苦练内功,不忘安全初心,规范操作流程

随着对心律失常机制的深入理解、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设备的不断改进,心律失常亚专科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如今很多类型的心律失常疾病有相应的治疗方案选择,尤其是导管消融等操作过程已经明显易化,很多操作甚至可以零射线完成,操作变得更快捷、更安全。青年医生免去了探索中曲折前进的过程,学习曲线缩短,可以走得更快,这是好事。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缺少了去理解一些复杂情况的摸索过程,走了捷径,难免会错过一些"风景"。例如,本届中国绿色电生理会议上,很多医生展示了三维标测的好处,较之抽象的二维图像,解剖结构和消融参数的量化与可视化,从时间、空间上给术者提供了很多更容易理解的信息,但二维空间的直观影像在早期作为技术铺垫,在某些关键时刻作为必要补充,年青的绿电术者们一定不要忽视。

绿色电生理技术的特点是低射线,射线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患者安全警戒线时刻不能放松,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青年医生要苦练扎实的基本功,虚心聆听前辈们的教诲,通过解剖教材、实体标本、动物实验、模拟器练习等途径夯实基础,规范操作流程,关注患者安全,在此前提下应用好现代工具才能"如虎添翼",才是医者该有的修为,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

三. 开放心态,谨慎思维,切实提高技能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电生理技术手段的发展日新月异,治疗手段不断丰富,这一领域中多种多样的临床问题,需要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去解决,更要不断地学习,逐一去攻克,很多前辈穷极一生也仅能对某个领域某一方面纯熟应用。

青年医生应该认识到,前辈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对于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个体化诊治的研究,需要各方面知识的汇集和升华,仅依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产出高水平成果,要以开放的心态、谨慎的思维,借助参观大型电生理中心、参加电生理学会议等途径,不断接受新理念,切实提高临床诊疗技能。

中国绿色电生理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其技术价值还存在很大延伸空间,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凡是未来,应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