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为切实转变群众“等靠要”“慵懒散”思想,沿河自治县认真组织扶贫政策宣讲,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产业,鼓励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去改变贫穷落后现状。当前,已陆续有贫困户主动提交自愿脱贫申请书,“扶贫先扶志”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呈现出来。

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身残志更坚 自主脱贫甩穷帽

“我叫杨贡,甘溪镇老宅村四组,本人现以(已)各方面达标,自愿申请2018年脱贫......”近日,该县甘溪镇老宅村贫困户杨贡将这封脱贫申请书交到了老宅村支书张著彩的手中。

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贫困户这顶“帽子”,不少村民以前抢着戴,现在主动申请摘,是怎样的缘由让贫困户主动申请退出?为一探究竟,笔者来到了杨贡家中。

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杨贡,男,49岁,甘溪镇老宅村4组贫困户,家庭人口5人,杨贡由于早年外出务工发生意外事故失去了两根手指,6年前,妻子因精神失常外出失去了联系,经过多方找寻,今年刚回到县精神病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母亲年老,妻子失联,三个孩子上中学,生活很是艰辛。2014年,杨贡家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后,村里的扶贫干部不仅帮他申请了教育补助、四改一化、医疗报销、农村低保等政策,还帮他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让他发展养鸡脱贫增收。

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我已经和张支书提了几次要脱贫了,我的养鸡场是三月份就建好的,现在有7000只鸡,平时我也在看书学习这方面的技术,而且我还请了三个贫困户在这里打工,我对养鸡充满了信心,完全达到脱贫条件了。”杨贡高兴地告诉笔者,前段时间听说村里在开展脱贫退出工作,所以就主动写了脱贫申请书。

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据了解,目前,杨贡的养鸡场有中鸡苗7000只,12月全面投产后,按照每天95%的产蛋量和0.6元/个的保守价,这些鸡每天的产值为39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差不多有10万余元,除去3个贫困户的工资和饲料的投入,收入远远超出贫困收入标准,完全不愁吃、不愁穿,所以杨贡才强烈要求要脱贫。

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杨贡是一个勤劳有志气的人,9月底的时候,他就在路上和我说要申请脱贫,没想到10月初他就主动把申请书递交到村委会来了,他主动申请脱贫的行为让我感动和欣慰,因为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为其他贫困户树立了一个主动脱贫的榜样,于是我把他写的脱贫申请书的事告诉了镇里的干部们,没想到赢来大家一致点赞。当我把大家对杨贡的认可告诉他时,他不好意思的笑着说这其实没什么。”老宅村支书张著彩说。

据包村干部廖雪峰介绍,目前,村里除了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外,还发展了50亩太子参,120亩红心蜜柚,200亩茶业等产业,年底前还将完成100亩的黄桃栽种工作,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有智更有志 弱鸟先飞奔小康

“这是杨胜典的自愿脱贫申请书。”11月6日,该县甘溪镇芭蕉村驻村第一书记肖华向笔者展示了贫困群众杨胜典的自愿脱贫申请书,申请书上洋溢着他脱贫的雄雄决心。

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几年前,杨胜典80岁的母亲因脑血栓导致了半身瘫痪,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而此时的杨胜典也因和妻子感情不和而离了婚。母亲重病缠身需要专人照顾,两个孩子嗷嗷待哺,生活的重担实实的压在了杨胜典的身上。

2014年,在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党和政府的援助之手使他家享受到了各项扶贫政策的关爱。但是杨胜典深感完全依赖国家是没办法让自己的家庭摆脱贫困的,这样的“依赖”也只会让一家人的未来越过越迷茫。杨胜典发誓要改变一家人的生活现状,他希望靠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创造幸福生活,摘掉贫困的帽子。

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杨胜典知道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出门打工也是不现实的,毕竟除了自己,家里其他人都需要自己在身边照顾。思来想去,他想到自己是庄稼人还是要在庄稼地做文章。于是,他尝试着在村里养羊,但因经验不足失败了。去年,他又种起了西瓜,但西瓜的收益还不够维持家庭开支。

2017年,在驻村干部到家中宣讲小额信贷和各项扶贫政策后,杨胜典就有了新的想法,他家以前养过猪,卖过猪肉,有技术、有经验,自己也有着一身力气,何不试试呢?于是,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杨胜典办理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又向亲戚朋友借了点钱,便在离自家院子不远的地方新建了猪舍,满怀信心地干了起来。

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我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养猪的,今年上半年已出栏80多头了,现在猪圈里存栏还有120多头,按照这个趋势算,年收入20万没得问题。”见到笔者,杨胜典说起了自己目前的收入情况。这个32岁的青年眼中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谈起为何主动申请脱贫,杨胜典激动的说, “政府这么帮助和关心我,我怎么可以躲懒依赖呢?现在我们家已经完全解决了家庭的吃、穿、用等问题,超过了贫困户的标准。我觉得只有奋斗出来的幸福才是光荣的,这样今后的日子才会真的富起来。”

村里人听说杨胜典主动申请脱贫纷纷竖起来大拇指。目前,村里35岁贫困户杨高听了杨胜典主动申请脱贫的事后,深受触动,“我也要向他学习,勤劳致富,自己养活自己,争取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

“物质上的贫穷并不怕,可怕的是甘于贫困,杨胜典的这封脱贫申请书就像是一根火柴点燃了村民们自主脱贫的信心。”肖华说。

“扶贫先扶志”。甘溪镇贫困户主动申请脱贫的事例只是沿河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据悉,为激发、提升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沿河自治县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原则,大力宣传“自主脱贫,勤能致富”的思想,不断涌现出一批像杨贡和杨胜典这样的先进典型。

沿河甘溪镇:两封来自贫困户的特殊“申请书”

一封封申请书的背后,是沿河各级党委政府与驻村工作队不遗余力推行“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措施的坚定决心,是贫困户更新思想观念、提升增收能力的不懈努力,是社会各界投身扶贫事业的磅礴力量。(杨 敏文/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