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貧困戶的故事,值得你花三分鐘來讀一讀

这位贫困户的故事,值得你花三分钟来读一读

立冬剛過,站在和溪鎮米糧村蘿蔔巖組的茶園基地裡,一絲絲涼意襲來,雖是中午時分,但被小雨滋潤過後的茶園,霧氣還未擴散,茶樹上,一朵朵茶花飽含露珠,迎著寒風開得正盛。

吳宗勝裹著厚厚的棉衣,蹲在茶園裡,右手拔起雜草,遞到他那不太利索的左手,再起身將手裡的雜草放到路邊。他的頭上,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露水,冒著熱氣。

这位贫困户的故事,值得你花三分钟来读一读

今年50歲的吳宗勝,是和溪鎮米糧村蘿蔔巖組人,是這片茶園的主人,是一名精準貧困戶,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男人!

吳宗勝自小左手殘疾,幹活全靠右手,成家後,家中6兄弟每人分得了一間40來平米的小木房。用吳宗勝的話說,家中最怕來親戚,都沒地方坐。

揣著對好日子的嚮往,吳宗勝和其他年輕人一樣,選擇了到浙江打工,一去,便是13年。

2008年,吳宗勝回到家中,用打工的積蓄蓋了一間小平房,全家總算有個落腳的地方。

这位贫困户的故事,值得你花三分钟来读一读

儘管全家人都勤勞,但靠做傳統農業,吳宗勝一家的日子並沒起色,眼看家中兩個孩子讀書花銷越來越大,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變得更加拮据。

“再種紅苕洋芋包穀,這輩子就翻不了身了!”

這是吳宗勝活了大半輩子的覺醒。

於是,2013年,吳宗勝在村委會的幫助下,流轉了幾十畝荒山,開始種白茶。

流轉的荒山遍佈茅草荊棘叢,憑著一隻手,吳宗勝硬是從中砍出了幾十畝基地,沒有公路,全家一背一背將茶苗背上山,一棵棵種下······

“天干兩年,水淹兩年,茶園沒有收益。”這是吳宗勝辛苦種茶換來的回報。

这位贫困户的故事,值得你花三分钟来读一读

“種茶翻不了身,我就不信了。”這是吳宗勝最簡單的堅持。

通過不斷的摸索學習種茶、管理技術,2016年,吳宗勝的茶園終於有了起色,全家期盼的好日子眼看就要來臨時,妻子蔡賢芬的一場小感冒,再次把這個家庭逼入了絕境。

2017年2月,妻子蔡賢芬因一場小感冒住院,卻意外檢查出了患有宮頸癌。

“拿到檢查結果,感覺天都塌下來了,當時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現在說起這件事,吳宗勝的眼淚幾乎要掉了下來,他趕緊猛吸了兩口旱菸,吐出大團煙霧,淚水又被他強忍了回去。

“她從來沒有因為我殘疾而嫌棄我,茶園裡的活幹完後,她都要去遵義打零工來補貼家用,太操勞了。”對妻子蔡賢芬,吳宗勝總覺得心中有些愧疚。

正是採摘白茶的好季節,吳宗勝一家不在茶園,而在醫院。

能值10萬左右的茶青,因錯過時間,一芽都沒采,醫藥費把全家僅有的小點積蓄全部耗盡,但對這個家庭來說,最大的安慰是手術順利。

去年,對這家勤勞但接連遭遇不幸的人,鄰里提議將其納入精準貧困戶,希望能在醫療、教育上為這家人減輕點負擔。

这位贫困户的故事,值得你花三分钟来读一读

“從吳宗勝提出申請到村級初審、村民代表大會評議並公示、鄉鎮審核公示、縣級審核公告,吳宗勝一家評為精準貧困戶,沒有一名群眾反對。”米糧村支部書記程緒倫說。

“從種茶起,沒有向政府問過有什麼補助沒,在被評為貧困戶後,也從來沒有向村裡提過什麼要求。”這是米糧村幹部們對吳宗勝的評價。

“作為農村人,什麼事情都依賴政府,一天就等上面來點什麼補助,不把自己的活幹好,日子永遠都好不起來。”吳宗能說。

現在,蔡賢芬的病情穩定了,只需定期複查,兩口子又全身心的樸在了茶園裡。

希望在茶、希望在下一代!這是吳宗勝最自豪的事。

現在,吳宗勝的白茶已經發展到了80多畝,接下來將準備與人合夥承包300畝地來發展茶葉。

吳宗勝的大兒子吳秦波,現在正在遵義讀中職學校,學的就是製茶專業,已經多次拿到了縣內外的製茶比賽獎項,女兒在正安一中讀高二,成績也十分優秀。

今年,吳宗勝主動向村裡要求退出貧困戶!

筆者手記:在吳宗勝的交流過程中,他那憨厚淳樸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有的只是憑著勤勞、不甘心貧困,與貧困較勁、不服輸的精神,這正猶如他親手種下的白茶,如今已經開出了潔白茶花,迎著寒風,傲然綻放。(張邦靜)

这位贫困户的故事,值得你花三分钟来读一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