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中這一仗最爲公平,國軍其實應該輸得心服口服

淮海戰役開打。從黃百韜被圍,到杜聿明到任前,當時徐州剿總連華野的主攻方向都判斷不出來。杜聿明到任後劉峙仍堅持認為華野主要是想打徐州,那麼在這種判斷下當然就不能大舉派兵援救黃百韜。杜聿明無法說服劉峙,最後還是蔣介石表明了必須救黃百韜的態度,才總算是達成了統一認識。

黃百韜是1948年11月10日夜,以華野發起攻擊並徹底佔領曹八集為標誌,被圍死在碾莊的。而徐州剿總一直耽誤到13日才開始展開救援行動,足足耽誤了差不多兩天的時間。

淮海戰役中這一仗最為公平,國軍其實應該輸得心服口服

11月13日9時,徐州救援兵團在東線20公里寬的正面,以100餘輛坦克開路,在上百門重型火炮的支援下發起猛烈進攻。試問野戰中,這種大規模的坦克開路怎麼擋,應該是沒有辦法的吧,國軍當年面對日軍不就是因此一瀉千里嗎。國民並沒有因此給予他們什麼過多的譴責。

由於正面狹小,無法展開和存儲大量的兵力,華野在正面阻擊線上只放了七縱,十縱,十一縱三個縱隊。但是在其救援兵團的南面側翼,卻部署了二縱,十二縱,一縱,魯南縱隊,中野十一縱和淮南軍區的兩個獨立旅這樣大規模的集群。

阻擊線側翼放這麼多的兵力,其意圖就是準備著一但邱清泉,李彌兵團隨著突擊的不斷深入遠離徐州後方後,一舉截斷其後路,圍而殲之。這一手很巧妙,雖然邱清泉可能看出來了華野的這一意圖,但是後果他仍然無法破解,他不敢全力以赴的攻擊。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邱清泉當時並不知道這一點,以當時國軍的情報系統,這是非常可能的,邱只是憑著軍人的敏感嗅覺沒有拼命前進。

淮海戰役中這一仗最為公平,國軍其實應該輸得心服口服

但是,邱清泉兵團的主力第五軍畢竟是國軍序列裡最精銳的部隊,又有著空軍配合加上大規模的坦克部隊作為尖刀突擊力量,面對阻擊一線孫莊十一縱區區一個縱隊的阻擊力量,無論無何都應該是能夠輕易拿下的。可是沒有,孫莊的十一縱構築了大量的交通壕溝,散兵坑防炮洞,已經形成了大縱深的防禦體系,面對邱清泉第五軍的猛烈炮火,十一縱只在前沿只放了很少的兵力警戒,多數人在安全的地方隱藏,一旦邱炮火準備結束則迅速進入陣地。

就這樣,戰術呆板的邱清泉第五軍就這麼一次次的浪費著大量的彈藥,看著驚豔之極的炮火密集覆蓋的場面,想象著對面共軍全部死光的情景,然後一次次步兵衝鋒被打得落花流水。直到最後,懸賞官升三級的敢死隊,集結了第五軍最悍不畏死的軍官和士兵,隨著坦克衝進孫莊後,面對著華野絲毫沒有打算後撤的十一縱,面對一排排密集的寒光刺眼的刺刀群,敢死隊猶如撞上了鐵牆迅速消失,對面的陣地仍然屹立不動。杜聿明,這個在東北戰場上早已被打得喪失了信心的將領,也一直在望遠鏡裡看著,面對如此猛烈的火力,對面的阻擊能力令他無法解釋,他也拿不出辦法。

淮海戰役中這一仗最為公平,國軍其實應該輸得心服口服

其實對面也是人,十一縱傷亡慘重,幾乎已經沒有成建制的隊伍,什麼炊事員,衛生員,飼養員,警衛員,參謀,幹事全都上了火線。

同時,黃百韜那裡,華野的進攻一樣場面慘烈,11月10日完成合圍,打到14日夜了仍然進展不大,面對對面的堅強防禦,要是一直這麼蠻幹式的強攻下去,結果會怎樣?會不會步太平軍安慶之戰的後塵?猶如飛蛾撲火般把主力精銳全部賠進去還沒有結果?14日夜,四縱,六縱,九縱,十三縱,特縱所有主官開會,最後決定改變戰術,以坑道迫近代替野戰衝鋒。要求坑道必須挖到敵前沿30米處。然後集中火力逐個的爭奪敵火力點和村莊。防禦方由於不知道對方的主攻方向必須平分兵力,而進攻方就可以集中大量的優勢火力攻擊一個點,一個個打掉對方的支撐點然後擴線擴面,這就是華野的新戰術原則。這個方法在防禦方來說無解

這裡可以看出華野的戰術是很靈活很有章法的。反觀邱李兵團,除了迷信美械武器的火力優勢,懸賞敢死隊,還有什麼。罵共軍人海戰術時罵的痛快,打的時候自己用得卻最多。面對華野的堅強防禦陣地,邱李兵團有沒有想過坑道迫近作業,對於大兵團行動,區區坑道挖起來是很快的。還有改變步炮協同的進攻節奏,調整戰法。

淮海戰役中這一仗最為公平,國軍其實應該輸得心服口服

打到19日,總攻時華野已經調來了大量的重型火炮,進攻前火炮準備30分鐘,夠猛烈的了吧,可是發起進攻時卻仍然一再受挫,進攻的八縱上去一批就倒下一批,再上一批再倒一批。搞得負責攻擊的八縱司令員把電話直接打到炮團罵娘。炮團也很奇怪,明明所有的射擊諸元沒有問題,各種明暗堡都已摧毀。

最後炮團團長還是親自趕到一線仔細的觀察,終於在一次攻擊中看出了門道,原來對面前沿的鹿砦後面隱藏著蓋溝,因為和地面完全持平所以一直沒有發現,對方兵力就藏這裡,等我炮火一延伸就出來佔領陣地。其實和華野阻擊戰術一模一樣。或者說的大同小異。

問題搞清,這次進攻炮火一延伸華野士兵吶喊著卻並不衝鋒,對面卻還是老樣子出來佔領陣地,結果炮火迅速覆蓋,炮火一停,衝鋒的士兵馬上就上去了,卡得分秒不差。這是高難度的步炮協同。這種戰術是要冒著被自己炮火誤傷的後果,但是卻能夠抓住對方瞬間的戰場空隙快速解決戰鬥。

淮海戰役中這一仗最為公平,國軍其實應該輸得心服口服

打仗最終還是靠頭腦,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共軍都要厲害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