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溝名人譜之程顥篇:建書院興教育,鑄就扶溝之魂

“此處當年棲鳳鸞,鳳鸞棲處少嚴寒。至今雪霧荒臺上,猶帶春風氣一團。”清人呂陽桐的這首詩,說的便是位於扶溝縣城內書院街路北,由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奠基人程顥創建的大程書院。

扶溝名人譜之程顥篇:建書院興教育,鑄就扶溝之魂

大程書院

程顥(1032—1085),字伯淳,北宋洛陽人,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程顥曾和其弟程頤學於周敦頤,世稱“二程”——程顥居長,故世稱“大程”。二程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其學說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北宋神宗熙寧八年,身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的程顥,因為與當朝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和,被排擠出朝廷,貶為扶溝縣令,其時47歲。

作為一代大儒,程顥極其注重提高民眾倫理道德水平。當時的扶溝雖然地近都城汴梁,是京畿之縣,卻因連年水旱頻仍,加上京邑田稅重,造成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文化教育更是一片荒漠。面對這一切,程顥一方面帶領縣民挖渠排澇,打井灌溉,做到旱能澆,澇能排;另一方面,在鄉村建學校,在縣城建書院,挑選優秀青年入院讀書。他不但親自主持講學,還推薦當時的著名學者遊定夫為扶溝縣教諭,職掌扶溝學事;並延請其弟程頤來扶溝講學。

程氏弟兄在扶溝的講學,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士人前來拜師求學,一時扶溝人才薈萃,文風大盛。如上蔡人謝良佐、福建將樂人楊時、福建建陽人遊酢、陝西藍田人呂大臨、河北澶淵人周純明等。這五人後來都成為宋代著名的學者,而呂、謝、楊、遊四人則世稱“程門四大弟子”。

謝良佐博聞強識,與別人談話時,引經據典,竟至一字不差。他為了在學問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專程趕到河南扶溝,以師禮從學於程顥。程顥把他安置在書院旁邊的一座破屋子裡,冬天下雪沒有煤炭取暖,夏天下雨屋裡漏水,晚上沒有蠟燭,白天連飯也吃不飽。可是,謝良佐從不抱怨叫苦,只是一個勁地專心學習。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程顥對別人說:“這個青年有前程,將來大有希望。”後來謝良佐考中進士,歷仕知縣、知州,創立了上蔡學派,是心學的奠基人、湖湘學派的鼻祖,著有《上蔡語錄》、《論語說》三卷行世,在程朱理學的發展史上起到橋樑作用。

呂大臨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之家,兄弟四人皆登科及第,唯獨呂大臨氣質剛強,不留連科舉,更無心仕途,一生追求學術研究。元豐二年,呂大臨求學於扶溝,程顥、程頤一起會見了呂大臨並指點他說:“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一日之運即一歲之運。”(《二程集》)後來呂大臨成為北宋著名的學者和金石學家,官太學博士,使二程理學向西發展。蘇軾晚年遊藍田時,有《挽呂與叔(呂大臨字與叔)學士》詩曰:“言中謀猷行中經,關西人物數清英。欲過叔度留終日,未識魯山空此生。議論凋零三並友,功名分付二難兄。老來尚有憂思嘆,此淚今從何處傾。”後來的朱熹非常看重呂大臨,認為自己如果能夠活倒呂大臨那樣的歲數,也不見得能達到他那樣高的學術成就。

楊時少年時聰穎好學,八歲能賦詩,九歲能作賦,人稱“神童”。年二十四登進士,授汀州司戶參軍,以病不去赴任,專心研究學問,著《列子解》。後至扶溝投於程顥門下,研習理學。元豐年間,學者多從佛學,但楊時只衷心理學,所以程顥感嘆曰:“學者皆流於夷狄矣,惟有楊(楊時)謝(謝良佐)二君長進!”楊時學成迴歸福建時,程顥目送他遠去,不無欣慰地對身邊的人說:“吾道南矣!”——這句話的意思是,“楊時一定會把我的學說在南方發揚光大”,飽含著程顥對得意門生的讚賞和期冀。果然,楊時把二程理學傳播到東南各省及福建沿海一帶,形成了獨特的閩學體系,楊時也成為了一代鴻儒。

程門四大弟子中,只有遊酢是被程顥特意邀請來扶溝執掌學事的。其時遊酢與其兄遊醇俱以善文知名於天下,然而到了扶溝之後,很快就為程顥的學問所折服,盡棄舊日所學,而專攻理學。程顥去世後,他又前往洛陽求學於程頤。有一天,大雪飛舞,遊酢與楊時去拜見老師,看到程頤坐在書房裡睡著了,他們就恭恭敬敬地在門外侍立。等到程頤醒來的時候,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深了,由此留下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令人引以為豪的典故——程門立雪。後來,遊酢和楊時共同成為理學中閩學體系的開山鼻祖。至今,坐落於福建南平市的遊定夫紀念館(遊酢字定夫)裡,還陳列著他在扶溝求學、辦學的事蹟和圖片。

在扶溝,這樣一個小小的縣級學校,一時竟然培養出了這麼多的名人,成為二程理學的“集散地”,即使在教育發達的今天也是罕見的。程氏弟兄在扶溝的講學中闡發了大量的理學言論和觀點,對程朱理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把中國哲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經過程門四弟子的繼承傳播,尤其經過朱熹集大成後,程朱理學逐漸取得了正宗地位,成為南宋直至元明清幾代王朝治國理民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江南望江人王應佩,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康熙十八年春,他在北京作內閣中書時,做了一個十分奇怪的夢,夢裡他在一處書院拜謁了程顥夫子。冥冥之中,他總覺得自己會和大程有所牽連。想不到十二年後,他竟然奉命到河南做了扶溝代理知縣。“十二年前京邸夢,尋源伊洛若神交。先生此地曾遊仞,小子何緣忽代庖?遺像一堂垂絳幄,高臺百尺俯青郊。瓣香低首懷疇昔,繞檻春風拂柳稍。”這首詩是他來到扶溝拜謁大程書院後所寫,記述的就是上面這件事。

大程書院在書院街路北,路以院名。書院由程顥創立後即直名“書院”,院址在縣署之後,匾額“書院”二字,便是他親筆題寫。程顥逝世後,經歷多次變故。清康熙四十三年書院遷建於現址。清乾隆十二年重修,並改名“大程書院”。清光緒五年大規模擴建,九年增設東西文場,使書院與試院合一。現存建築即為此次擴建的原物,主體建築保存完好,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