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鐵水玩出花樣(圖文原創)

勇 敢 者 的 娛 樂

將鐵水玩出花樣(圖文原創)

“打鐵花”,流傳於豫晉地區民間的一種傳統娛樂

“打鐵花”,流傳於豫晉地區民間的一種傳統娛樂。它起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鐵花”是我國北方民間習俗、煙火類民間藝術,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它融入了豫南地區民間信仰、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生活內容,既是民眾的祈福習俗,又與道教密切關聯。

“打鐵花”,就是用熔化的鐵水打花的藝術。打鐵花有兩種,第一種打法是用一把浸溼泡透的柳木勺,把熔化的鐵水舀起來,向空中拋去,或者向一堵牆面甩去,剎那間火樹銀花,燦爛奪目,蔚為壯觀。另外一種打法是表演者赤膊上陣,舉起盛滿鐵水的勺子,另一個人舉起木棒擊打那把勺子的長杆,使鐵水飛迸。頓時飛濺的火星撕破夜的沉寂和黑暗。

“打鐵花”的起源,不是娛樂,而是民間冶煉行業充滿道教色彩的祭祀活動。宋代崇尚道教,河南確山縣境內的老樂山,曾是道教的聖地,道教廟觀遍佈全境。當地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與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個祖師——太上老君,所以,工匠們與道士們可謂師兄弟。遇到道教的重大慶典,道士們也會出錢出物,請工匠們舉辦“打鐵花”,為慶典助興。顯而易見,“打鐵花”的最初目的一是為祭祀添彩,同時也展示本行業的技藝;二是討個吉利,利用“花”與“發”的諧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發”之意,寓意事業發達興旺。

“打鐵花”現今己沒有任何宗教色彩,只是一種純樂。 “打鐵花”很有講究,先在一個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個丈餘高的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花炮。“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丈餘高的杆子,稱為“老杆”。“老杆”頂上也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花棚旁邊立一座或幾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打鐵花時,先把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根拳頭粗細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個直徑3釐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往來於熔爐和花棚之間,棒中的鐵汁衝向“花棚”後,遇到棚頂的柳枝立刻迸散開來,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鐵花飛濺,流星如瀑,鞭炮齊鳴,聲震天宇,瞬刻營造夢幻般的美麗與震撼。

“打鐵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藝術表現力。是力量、勇敢、技藝的完美結合,是中國勞動人民沿襲千年的智慧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