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溼非一病、百病兼之

“溼非一病、百病兼之”,國醫大師路誌正,著有《中醫溼病證治學》,本文路老講述痰溼致病的病機原理及常規調理方法,分清溼在肺脾腎,有的放矢,巧妙祛溼。

▌路老總結

溼非一病、百病兼之。比如說風溼性關節炎、溼疹、包括某些頭痛、眩暈、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帶下、痛風、洩瀉、中風、高血壓等等都與溼邪有關。可見,水液代謝失常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和廣泛性。

另外,溼又分為內溼、外溼。

外溼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溼,如雲、雨、霧、露,生活中的眼鏡上的水汽,包括空氣中的溼度。外界的溼度增加了,也是個致病因素。比如說霧露特別大的時候,空氣流動的慢了,在空氣中懸浮的微顆粒,粉塵就多。呼吸後容易產生疾病。房子裡容易長黴,容易引起過敏,特別是夏天大家都能感受的到,悶熱。溼度大,出汗後不能很好的蒸發,大家都知道出汗是一種重要的散熱方式,從而調節體溫,但如果不能很好蒸發,就不能達到這一作用,所以夏天,在高溫高溼的情況下,溫度可能還沒有達到那麼高,但你都感覺很難受,甚至中暑。

1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溼邪呢?

一般來說,胖大舌、齒痕舌、舌體有裂紋都是溼多的表現。

路誌正:溼非一病、百病兼之

路誌正:溼非一病、百病兼之

路誌正:溼非一病、百病兼之

2

溼邪也有地域差異

南方、沿海地區多以外溼為主,而北方內溼相關,路老研究表明,北方溼病發展呈上升趨勢,影響北方溼邪發病的主要原因有:

路誌正:溼非一病、百病兼之

如果口舌生瘡、上火了怎麼辦?

如果腹瀉、著涼了又該怎麼辦呢?

中醫講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但是如果又有熱還有寒,是該先祛熱還是先驅寒呢?

一般病人病情比較複雜,既有寒又有熱,既有溼又有虛,各種病情摻雜在一起,纏綿難愈。清熱容易生寒,散寒容易生熱,祛溼容易傷氣,補氣容易胃脹。屬於寒熱錯雜,上熱下寒,虛實夾雜,溼邪中阻,兼有脾胃虛弱。所以要清熱溫下,辛開苦降,健脾祛溼,用行氣流動之品。

3

中醫講溼與脾胃有關係

脾的主要功能就是運化水溼。五臟之中,所有的水溼代謝都離不開脾。而溼在脾和溼在胃也有不同,溼在脾與脾的運化有關,溼在胃則與水溼停積有關。

一般溼邪在脾時,可用古方參苓白朮散,一般藥店都有成藥出售。但是服用此方劑時,要有方法。臨床上有些人也說這個方子的效果並不好?

路老總結:

第一,急於求成,藥量用量較大;

第二,時間短,沒有等脾胃功能恢復就停藥,所以效果不好。

這裡有一個路老的經驗服用方法:現在市場的參苓白朮都為丸藥,需用熱棗水化開,1次3克,一天2次。要調理脾胃,緩慢圖之,劑量要小、長期服用,才能根治。

另外溼邪在脾的表現可以為腹瀉,也可以為便秘。

1.夏季暑溼腹瀉

夏季出現腹瀉,路老經驗:止瀉不可過早,如果急於止瀉會把溼熱滯留在腸道中,不利於水溼代謝。如果夏天著涼,出現輕微怕冷,低熱,噁心嘔吐,伴腹瀉。可用芳香化濁的藥物:藿香正氣。藿香性味辛、微溫,入脾、胃、肺經,公證號:思考部落。有芳香化溼、解暑發表、和中止嘔之功,本品性溫而燥熱,既可化在裡之溼濁,又可解在表之暑溼,用於暑溼症及溼溫症初起,為暑令常用之品。本品又能和中止嘔,常用於嘔吐,對脾胃溼濁引起的嘔吐最為適宜。《本草綱目》言藿香

“治脾胃嘔逆,為最要之藥”。

2.溼邪在脾便秘

如果溼邪在脾的表現為便秘:大便粘滯不爽,欲便不盡,質地不幹,排便時間長,許多達半小時以上。路老驗方:萊菔散。

路誌正:溼非一病、百病兼之

4

溼邪停駐腎府——腎著腰疼

人一上了歲數,都會出現腰疼的症狀,有的說“我年輕的時候受過傷”,有的說“我腎虛!”。其實您的腰疼並不是腰椎損傷,也不是腎虛,而是腎著腰疼。

何為“腎著”呢?

腎著說白了就是停留在腰部的溼邪,這裡說的腎只是腎臟的反射區,並不是腎病。區分這三種腰疼的方法也很簡單。

腎著腰疼與腰椎損傷的鑑別方法:

1、痛點不同:腰椎損傷的痛點是唯一的;而腎著腰疼的痛點是多個。

2、活動範圍不同:腰椎損傷無法承受重力、也無法長時間活動;腎著腰疼則是越動越舒服。

腎著腰疼與腎虛的鑑別方法:

1、用藥不同:腎虛用六味地黃丸見效;腎著腰疼用之則無效。

2、痛點不同:腎虛腰疼只要稍稍休息,症狀就可好轉;腎著腰疼則是越休息越痛。

正是因為溼邪停留在腎府,所以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寒者熱之”。

另外,路老在治療腎著腰疼時,經常用“腎著湯”,但此方需要醫生開具,所以我們也給大家推薦一個簡化方。

路誌正:溼非一病、百病兼之

5

肝膽怎麼會有痰?

痰,一般人認為是指肺中咳出來的痰。其實不是。

痰有很多,比如:

①輕的:口腔中的粘膩不爽的感覺,口角拉粘。

②重的:吐出的所有和痰一樣的粘稠物,都叫做痰。比如一部分的腦部疾病,或者癲癇的患者。發作時,口中吐出粘稠粘液。腦中風發作時,喉中痰鳴如拉鋸。這個痰就不是由呼吸道的肺咳出的。

6

什麼原因造成的痰溼?

其實中醫講內溼的產生原因很多,雖然脾胃是產生溼的主要臟器,但許多臟腑功能失調也都能造成水液代謝失調,而產生內溼。而這種內溼產生後,可以停在人體的各個部位,比如腸胃、肝膽、皮膚、肌肉等,也可以以多種形式存在,比如說寒溼、溼熱、痰濁等,關鍵要看病人的體質,或者說臟腑的功能狀況,中醫有句話,“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哪一個臟腑功能失調,溼邪就容易侵犯哪一臟腑。換句話說,溼邪停留的部位,一定是相關臟腑功能失調。而且,溼邪停留的形式,是隨著病人的體質轉化的。一般這樣的病人,平素容易動怒,經常飲酒,參加各種宴會,飲食不節制,又正當壯年,應該是肝火或肝陽偏亢,內熱偏盛,這樣溼邪產生後,就會隨之化熱,我們稱為溼熱。停留在肝膽,就叫肝膽溼熱。

中醫的肝膽是除解剖學概念外,包括精神,神經系統的生理病理概念。比如我們常說有些人一來就肝火旺,形容脾氣不好,他並非是肝臟著火了,說一個人膽小如鼠,也並非是說他膽囊真的跟老鼠一樣大,所以根據這些俗語也能反應出肝膽和人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而肝膽的溼熱也與精神因素有密切關係。

精神緊張和憤怒時,胃液分泌大量増加,因此,強烈的情緒刺激引起大量的胃液分泌。胃腺分泌大量的胃蛋白酶和胃酸,同時賁門腺、幽門腺和胃腺頸部粘液細胞分泌粘液増加。所以有精神、神經系統不穩的狀況下,亦會出現多痰的現象。

7

出現了肝膽溼熱怎麼辦?

茵陳大棗水

路誌正:溼非一病、百病兼之

大家通常都會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問題,比如:痰。很多人都覺得痰是和炎症有關係,但實際上痰是和水液代謝產生的關係最為密切。

痰即淡飲,淡字通澹,澹就是水波動盪的一種樣子。為了形象地形容人體的病理形狀,所以加了病字頭,成為痰,所以叫痰飲病。現在的人則習慣於把清稀的叫做“飲”,粘稠的稱為“痰”。

8

肺為儲痰之器

肺氣通於天(氣溫、粉塵、細菌、病毒等),為嬌髒。中醫上常說: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肺脾功能失調都會使水溼代謝失常,所以水溼就變生痰溼。痰溼蘊藏於肺,所以導致肺的功能失調,加重水液代謝失調。會表現出一系列的疾病。

路誌正:溼非一病、百病兼之

對於痰多的病人可以常飲用三子養親湯來進行調理。

《附文》

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祛痰祛溼灸哪個穴位都有一定的瞭解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好保健身體的工作,並且密切注意身體的變化,避免病邪、溼邪進入我們的身體,引發溼症以及各種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