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城中,江穿城過!台州與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2018-10-28 12:39 | 台州發佈

“山在城中,江穿城過”

一道道淺淺的江水

讓古老的輪渡依然在臺州延續

小小的輪渡

渡過的不只是一段的旅程

還有人生

台州與渡口的淵源頗深

椒江因渡口而被人熟知

黃岩因輪渡而興盛

甚至四面環山的仙居

也與渡口有著非比尋常的關係

你有多久沒坐過輪渡了?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椒江,一個“山在城中,江穿城過”的濱海城市,一道淺淺的江水,讓古老的輪渡依然在椒江延續。

很多人就是從輪渡開始,認識這座順江而生的城。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上世紀八十年代海門港全景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上世紀九十年代外沙集裝箱碼頭

椒江的渡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海門。這個於清光緒年間正式立埠通商的碼頭,日趨繁榮,盛極一時。

康熙中期時,海門港的貿易活動已經非常活躍,在文獻中已經有台州蜂蜜長途運銷福建和朝廷特准東北大豆運入海門,轉銷台州、處州及新昌、嵊縣等地的記載。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民國時海門渡口更是繁盛,只見江邊停泊貨船,頭尾各掛一盞燈,十里燈火,延綿映江。

真正意義上的海門輪渡起航於1958年,至今已經有60年的歷史了。

曾經,椒南椒北,一江之隔,卻彷彿天塹。

在椒江大橋沒有建成前,讓椒南與椒北兩岸相連的,唯一的方式只有輪渡。

有了輪渡,天塹變通途。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到八九十年代,這裡一直是全省最大的渡口之一,每年的客流量達到五六百萬人次,2000年更是達到1000多萬人次。

直到2001年,椒江上的渡口終於迎來真正代替它們使命的椒江大橋。

後來,柵浦、道頭金、葭沚、黃礁、章安、海門、前所……這些曾經繁盛的渡口,慢慢完成了屬於它們的歷史使命。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黃岩也是個伴著渡口而生的城市。

黃岩的渡口,大多分佈在永寧江畔。

永寧江,曾是黃岩乃至台州的交通大動脈。民國年間,永寧江水域渡口多達22個。

“白帆如雲雲蓋溪,竹排相接密如堤。”這是永寧江畔潮濟碼頭繁忙運輸的寫照。

坐落在永寧江終點的三江口,是永寧江、靈江、椒江的匯合處。曾經,江口是台州與外界聯繫的水上交通要道,不管是進出黃岩,還是台州北三縣,甚至是太平、玉環之間的客人,只要是乘船,都要從江口過。

直到1960年,長潭水庫大壩合龍,溪流被阻斷,永寧江悠久的航運歷史才畫上句號。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永寧江古渡口,至民國31年,有22個:江口、平義、王林、丁家、七里、七里王、後洋黃、東江、戴家匯、道頭、新界、古竹上、古竹下、匯頭、三官堂、雙楠、小澧橋(小裡灰)、亢山、稱歇、巖頭、長潭、菱湖等。

自長潭水庫建成,人民政府為改善渡口安全條件,相繼在小裡灰、三官堂、道頭等江道較窄處建造橋樑,以橋代渡。

到1988年,永寧江僅存新界、岙岸、王林、王林施、白石、道頭、江口七個渡口。目前,除長潭水庫內尚留幾個外,永寧江流域幾乎消失了所有的渡口。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溯流而上,江口渡自然是永寧江渡口的第一站。

江口離城區六公里,而水路卻要十五公里,恰好是黃岩至椒江的一半路程。澄江自出縣城後宛延東行,三步九回頭,款款而來,過白石道頭後,一改姿態,江面漸闊,江流漸湍,經江口後水勢滔滔,迅速地匯入椒江。早期史書上未見江口渡的名字,民國志上才見記載,所以論歷史此渡口是比較年輕的。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江亭古渡,則是黃岩域內最早的渡口,也是台州境內僅次於靈江中津的第二大渡口,在今黃岩大橋上游百米處。

江亭渡自古是交通要津。無論臺溫古驛道還是太平古道,江亭渡口是必經之路。古時候的永寧江江道寬愈三百多米,江流湍急,渡船是唯一交通。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一個人的搖櫓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一隻船的川遊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一群人的升歡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一個渡的守望

目前,台州現存的渡口,幾乎一半附著在靈江和椒江兩岸。

臨海中津古渡是台州現存歷史較久遠的渡口之一,它被現存的文獻追溯至南宋之前。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攝於上世紀中期的靈江渡船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中津古渡位於臨海巾山興善門外的金雞嶺下,闢於唐之初年,素稱南北樞紐。古渡北連吳會,南通甌閩,官吏迎送於斯,文人往來於斯,貨物集散於斯。古渡遺址現存的是一塊石碑,還有一處保留下來的民國時期的老房子,老一輩臨海人南行過江的中津浮橋已沒有蹤影,巾山腳下的金雞嶺也因為江濱路的建成成為平地。在20世紀6、7十年代跨越靈江的靈江大橋和望江門大橋建成之前,中津“浮橋”給傳統的渡口帶來了變革,成為連接兩岸交通的重要通道,在兩岸居民的生活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河頭渡

仙居以永安溪為主幹,支流眾多,舊時形成了許許多多的渡口。《光緒仙居縣誌》中,除卻部分溪流上建有木橋或石拱橋外,尚有石牛、河頭等二十三個渡口。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大戰渡口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黃粱陳渡口

舊時仙居的渡口即方便行人,亦兼帶商業水埠的功能。如清代皤灘至埠頭之間的渡口,兩者都系商業重鎮,不僅渡普通行人,亦為貨運水埠;還有明代的廣業渡,位於九郎溪上,初由萬曆間主簿曾學周捐資造船方便行人,但亦帶有商業水埠性質。

山在城中,江穿城过!台州与渡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潮起潮落,

如今,很多渡口被大橋公路所替代,

渡船也只是零星地存在,

但是它們跟隨著奔流不息的江河,

肩負使命繼續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