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互联网、媒体,哪个圈的“抬头”最不容易看懂?

老刀刚进媒体那会儿,有个前同事转型私募后来拜访。接过名片一看,“副总裁”三个字亮瞎了。老刀顺口恭维了一句,哥们混的不错嘛。对方笑笑没接话。

过了半年,私募朋友又来拜访,主动说,名片换了,更新一下。一看变成“高级副总裁”了。老刀明白了,这次拜访就是升职通告。

后来老刀受邀参观该私募。进公司一看,有面墙,上面是公司介绍,团队一栏里,分别展示了创始合伙人、高级合伙人、合伙人的风采。至此老刀才知道,高级副总裁在这里还没资格上墙。

金融、互联网、媒体,哪个圈的“抬头”最不容易看懂?

有了这番经验,就知道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抬头的含金量差异非常大。

以前在传统行业,总经理不是老大就是老二——非股份制企业是没有董事长的。后来有的公司嫌总经理不够洋气,学香港叫“总裁”,听着霸气侧漏有没有。

顺便说一句,“董事局主席”也是学香港的,比董事长看着规格更高有没有。

如果公司规模足够大,为了区分集团高管和子公司高管,就会出现总裁、总经理并用的情况。集团领导为总裁/副总裁,子公司领导则叫总经理/副总经理。

延伸之下,以前的部门领导,也开始叫总经理了。老刀曾拜访华澳信托,老大的名片上印着总经理;马仔的名片上也印着总经理,细看左边还有三个小字:办公室。

上市公司增多之后,董秘成为一个迷惑性较大的抬头。估计每个董秘都有过跟亲友解释“我不是秘书是高管”的经历。要知道董秘是董事会成员,而并不是每个副总都能进入董事会。

金融、互联网、媒体,哪个圈的“抬头”最不容易看懂?

与董秘相似的还有总经理助理,作为准高管,他们更难解释。难不成这么说:我是总经理助理,但不是总经理个人的助理······

事实上,大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多数是中年男子,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吃瓜群众的望文生义。

传统行业这些抬头总体而言还好区分,金融行业和互联网科技行业兴盛之后,中国职场的抬头体系就变得特别混乱了。

许多财经记者都曾困惑过的一个问题是,投行的董事总经理,到底是什么级别?乍一看又是董事又是总经理的,高管无疑。但其实没那么高。

老刀见过花旗的薛澜,当年她的职级就是董事总经理,职务则是中国研究部主管,算是个中层。

但中金的中层(抬头是总经理)向老刀介绍韩巍强时,俨然就是高管出场的阵仗了,当时韩的抬头也是董事总经理。

投行这一套主要是学的老外,外资投行基本职级序列为:分析师(Analyst)-经理(Associate)-副总裁(Vice president)-高级副总裁(Seniorvice president)-执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

之所以员工就给个VP、SVP的抬头,是为了方便忽悠客户,显得很重视。众所周知,投行是最能忽悠的行业。

金融、互联网、媒体,哪个圈的“抬头”最不容易看懂?

互联网科技类公司喜欢学美国,给高管整个CXO的抬头。在科网圈,副总裁不会是低级员工,但也不一定是高管,CXO才是。

比如京东,负责公关的副总裁李曦,要向CPO蓝烨汇报;蓝烨向CEO沈炳瑜汇报。

那么CEO向谁汇报呢,理论上向董事会,实际上多数向大股东汇报。

问题随之而来:董事长和CEO,哪个大?

这个问题笼统而言不好回答,各个国家情况不一样,像欧美许多情况下董事长是半荣誉抬头,CEO执掌实权。

中国董事长多数是大股东,就没啥争议了。你说沈炳瑜和刘强东谁大。

特立独行的企业也不少,阿里就自创一套抬头体系。

金融、互联网、媒体,哪个圈的“抬头”最不容易看懂?

中国真正有趣的问题是,国企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如果不是一人兼任,谁大?

老刀参加广发证券20周年司庆的时候,就目睹过如下一幕。

当时广发证券作为广东的券商,其大股东为辽宁成大和吉林敖东两家东北的公司,又要受到证监会的监管。

于是,广发证券的领导层出现这样的“治理结构”:董事长是大股东方的代表,党委书记是证监会派来的厅局级干部,总经理是广东本地的业界专才。

谁大我不知道,反正主持人口述的领导顺序,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除了高管,中下层抬头更难统一。

总监和主管哪个大?首席和所长哪个大?资深和高级哪个大?

比如国泰君安的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就因为不服从研究所长黄燕铭的部门管理,而出走华安基金。

金融、互联网、媒体,哪个圈的“抬头”最不容易看懂?

大多数公司高级比资深高级,而万达集团则是资深比高级资深:高级经理是普通员工,资深经理就是高职员工了。

说了半天别的行业,老刀当年所在的媒体圈,抬头也很混乱。

像第一财经,有报纸有电视。报纸经营部门的总监,是个中层。电视频道的老大,抬头也是总监。

有次两人一起出去参加企业组织的活动,主办方偷偷打电话问老刀,“他们是不是一个级别的?”

开什么玩笑,第一财经电视的总监,那是相当于第一财经日报的社长兼总编。

第一财经另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他们的采编抬头体系如下:总编——副总编辑/编委——部门主任/副主任——主编/副主编······

于是,某主编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副主任一起出去参加企业组织的活动,主办方把主编安排在副主任的上位。

同一家媒体,还有体制内与市场化两种不同身份。搞笑的事情又来了。

体制内级别分明,记者/编辑——主任记者/编辑——高级记者/编辑,分别对应中级、副高、高级职称。

当时有个真事,一个假记者被盘问:记者主任和主任记者哪个大?这哥们愣住了。

有的体制内领导,为了表明自己业务出身,会在名片上注明“高级记者”。这相当于正教授,正高职称。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就以自己的高级记者身份为荣。

金融、互联网、媒体,哪个圈的“抬头”最不容易看懂?

但市场化那部分为了吸引人才,大大放宽了抬头的标准,高级随便给,主笔满天飞。

老刀入行三年时,有次与党报总编辑交换名片,双方名片上都赫然印着“高级记者”。我们相视一笑。不知道白发总编辑是不是苦笑。

三联生活周刊在纸媒的黄金时代,员工队伍稳定,但时间久了,大家没有上升空间,都很焦虑。

于是,他们在主编的下面加了执行主编,副主编的下面加了主编助理;记者的上面加了主任记者,主任记者的上面加了主笔,主笔的上面加了资深主笔。四五十人的编辑部,分成了八九个层级,光主笔就有十几个,画面也挺美的。

老刀见过的所有企业里,抬头最有意思的,是万得。

万得所有人的名片,都不印职务。这真是做到了大家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职务的高低贵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