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讀:34名總裁如何3年開垮一家公司,值得每一位企業家收藏

重磅解讀:34名總裁如何3年開垮一家公司,值得每一位企業家收藏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再多的大道理、再精深高明的理論,都不如付諸行動的實踐。

前段時間一則“清華總裁班同學微信群裡眾籌開公司,經營不善申請破產 ”的消息爆出後直逼微博熱搜前列。據瞭解這個總裁班只是總裁培訓網的網站組織的培訓,授課的是清華教授。

教授都是專業領域專業人士,34名精英也都在各自的行業頗具資歷,為何連續3年虧損,最終申請破產,還欠下300餘萬元的債務?

說明一個道理:真正的權威,絕不止於說,真正落地幹成事才是硬道理。


近日,一則新聞刷爆網絡,光熱評就超過10萬。


重磅解讀:34名總裁如何3年開垮一家公司,值得每一位企業家收藏


這是由北京市海淀法院發佈的案件:34名清華大學總裁班同學眾籌680萬元開餐廳,3年來持續虧損,最終申請破產,欠下300餘萬元債務。

據媒體調查,這個總裁班並不屬於清華大學的任何一個學院。組織這類培訓的,是總裁培訓網之類的網站,其招生負責人稱:雖不屬清華,但來授課的一定都是清華的教授。

這起案件事實如何,目前尚未明朗。公司破產的原因,肯定也複雜多樣。

但我們僅從事件表面,至少可以發現兩個有趣的現象:

第一,如果教授們均出自清華,是專業領域的專業人士,肯定在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戰略規劃等方面有著淵博學養,為何教出的學生,最後把公司開垮了?

第二,34名精英,在各自領域或許都各領風騷,資歷頗深。在學了那麼多阿里巴巴、海底撈等標杆企業的管理經驗後,合夥開間餐廳卻慘敗,怎麼搬過來就不好使了?


這似乎應驗了電影《後會無期》裡的那句話:聽過了這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或許,壞就壞在“聽”字上。

盡信書,不如無書。脫離了實踐,再精深高明的理論,無非趙括式的紙上談兵。

今時今日,各類資訊爆炸,人們早已不會對所謂權威,抱有高高在上、有如神明的敬畏。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這“神隱時代”新的權威,而其檢驗標準,也變得更為簡單直接、接地氣:

真正的權威,絕不止於說,要能真正落地幹成事。


重磅解讀:34名總裁如何3年開垮一家公司,值得每一位企業家收藏


曾經的輝煌是虛的

持續的成功才是實的

我剛參加工作時,公司組織戶外拓展訓練。一隊由企業高管組成,另一隊是我們這些新人。

規則很簡單,所有人蒙上眼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圍得越圓的隊伍,即判定為勝者。

我所在的新人團隊,當時是有名同事自告奮勇出來指揮,所有人欣然同意。在他的指揮下,各人精誠配合,相互協作,很快完成遊戲。

摘下眼罩的剎那,大家很欣慰:還挺圓的!

與此同時,另一片草地上的高管隊正吵得不可開交:

往那邊挪一挪啊!

別廢話,那邊是哪邊?眼睛蒙著呢!指令清楚點行不行?

我早說這方法不行,還是按我說的來,快點快點!

你這個更不行,還是聽我的!

……


新人們瞧得樂不可支,最終結果,自然是我們贏了。

遊戲結束,教練笑說,這個遊戲,我們組織過幾十次了,高管隊從來沒贏過。

相對新人,高管們是絕對的權威。不論個人能力、經驗還是思維方式,都比新人不知道強多少倍。

可權威為什麼輸了?

核心或許在於,關注點不同。

新人們求勝,想完成目標,訴求清晰簡單,行動起來更聚焦,不會太注重身份的異同;但對高管們來說,發號施令的掌控感,自身權威的時時體現,也許是比結果更為重要的考量。

他們過於倚仗經驗,太在意曾經的成就,以致剛愎自用,無從協作,喪失了耐心傾聽及客觀判斷的能力。

過去的輝煌,終是虛的,能在新環境下持續成功,才是實的。

重磅解讀:34名總裁如何3年開垮一家公司,值得每一位企業家收藏


空談理論是虛的

拿出結果才是實的

央視2套《對話》欄目,有一期陳安之與馬雲的對話。

陳安之,曾被譽為華人成功學第一人,家喻戶曉。節目播出時,馬雲的阿里巴巴正在飛速發展。

陳安之在節目中批評馬雲,自信當中需要自省,謙虛才是持續成功的保證。

他還說,人生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而成功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喊出來,告訴自己:“我要成功、我要成功……”當講了不少於20遍,甚至更多時,離成功就不遠了。

馬雲回應,並不知道該怎樣定義成功,但知道如何定義失敗。阿里巴巴一路走到今天,是因為從不曾放棄。

“成功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經歷。我希望自己老的時候跟孫子說,你爺爺這輩子經歷了多少,而不是取得了多少”。

對比兩人的話,顯而易見,前者務虛,後者務實。

不可否認陳先生有著極好的煽動力,他收取高額講座費,在全國各地進行打雞血式演講。

他的內容是把大道理穿插進某些案例,過度宣導自信、毅力等人所共知的成功要素,卻沒有真正行之有效的行動指南。

原因很簡單,他自己就沒有真正落地過。

試想,若陳先生的公司很成功,他的精力不是該放在如何運營公司、創造更大效益上麼?怎麼偌大一家公司,反倒全靠老闆一個人四處巡講扛業績?

沒有核心產品,單靠嘴炮忽悠,不正是虛頭八腦傳說中的皮包公司?

反觀馬雲,多年勵精圖治,淘寶做成了中國的ebay,支付寶引領了銀行的改變,被授予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青年創業和小企業特別顧問等頭銜。

曾經如日中天的陳先生,現在在哪裡?

上週,我的搭檔說了個故事。

有個不知什麼時候加的文友,在微信上給她連發三條信息,邀請付費199元加入自媒體實戰營。

她點開了文章,看到了讓人一言難盡的頁面:


重磅解讀:34名總裁如何3年開垮一家公司,值得每一位企業家收藏



拉到末尾,本篇文章的閱讀量,609。

她又刷了公眾號的13篇文章,閱讀量最高700多,平均數不超過400。

她笑:“顏值即正義的年代,版面雜亂。一個自媒體的大神,竟不明白不用空格,行間距應統一?

“自稱要幫助1萬人年入百萬,傳授10萬+爆文技巧。自己文章的閱讀量竟如此慘淡,滿網也搜不到代表作。

“真的很想問問大神,您自己可寫過10萬+?可在各頭部大號上過稿?一個月稿費多少錢?”


若連一點實戰成績都拿不出,我該怎麼信你?

空談理論,終是虛的,能真正落地,呈現出結果,才叫權威。


重磅解讀:34名總裁如何3年開垮一家公司,值得每一位企業家收藏


身份頭銜是虛的

成就他人才是實的

一個月前,有個自稱全國某權威機構的老師加我微信,說想談個商務合作,在我的平臺上推一套課程。

線下授課,兩天時間,費用是8萬8一個人。

老師說,他們是國內頂尖的學術機構,針對性極強,只服務最高端的商務人群。

我看了課程文案,通篇都在講他們機構有多傳奇,師資有多雄厚,講師背景有多閃耀。

我問,像這樣的課程,咱們辦了多少期?

老師說很多期了,學員反響很好,畢竟講師都是全國最頂級最權威的專家。

我想了想,還是沒忍住。

老師,我絲毫不懷疑講師團隊的權威性,他們的名頭和資歷的確很牛。

可是,如此昂貴的學費,學員學這個到底有什麼好處?

“往期學員反響很好”,那他們到底幹成什麼事了?是薪水翻了十倍,創業拿到融資,還是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了?

不如,拿出一些量化數據和實際案例來看看?

陳安之先生除了忽悠沒啥成功實例,前面那個自詡“自媒體大神”的老兄連自身成績都拿不出也不足取信,但貴平臺一味拿自己的資歷說事,恐怕也只能引發反感吧?

既往身份,從不是你能在新航道、新領域做出成績的充分條件。

身份是虛的,能成就他人,真正幹成事,才是實的。

重磅解讀:34名總裁如何3年開垮一家公司,值得每一位企業家收藏


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暢銷書《大衛與歌利亞》裡曾提過一個概念,叫權威的合法性。

他說,要想保證權威的合法性,你得做到三點。

你管理的每一個下屬,他的聲音都必須能被你聽到。

你指定的法規必須穩定,得有可預測性,不能朝令夕改。

執法須公平,這意味著兩點:首先是一視同仁;其次是前後一致,不能隨機懲罰。


做到這三點,不一定能保證你的事業能做多大,但至少下屬願意跟隨你、相信你、尊重你。

群策群力、上下一心、分工明確,才能幹成事。

黃渤在其電影處女作《一出好戲》裡,就生動詮釋了不同時期、條件下,人們心目中的權威是如何誕生的。

最初流落荒島,王寶強是所有人心目中的權威,因為他有野外生存經驗,能幫助大家活下去;後來食物不再緊缺,於和偉成為新的權威,因為他深諳商業規則,在荒島建立貨幣交換制度,讓大家的生活有序,分工逐漸明晰;當物質需求進一步滿足,黃渤取代於和偉,成為第三任權威,因為他重新喚醒眾人心中的理想,激發了大家為更好生活努力的決心。

所以,從來沒有什麼權威屹立不倒,亙古不變;唯有放下昔日輝煌、拋去身份頭銜、以理論結合實踐、持續幹成事成就他人,方能維持權威的身份。

而當我們所有人都學會獨立判斷,保持客觀,不偏信盲從,相信終有一日,我們都會成為自己和別人眼中,真正的權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