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布局中國再提速 「洋私募」整裝待發

今年下半年以來,A股市場的一次次“脈動”已經逐漸顯現出了外資不可忽視的力量,甚至有多位資深的市場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據他們觀察,在今年震盪調整、主要存量博弈的的行情中,增量資金部分北上的外資佔了很大比例。

此前,MSCI計劃將A股權重從5%提升至20%的消息在市場中掀起不小的波瀾。

據記者隨後瞭解,實際的提法應該是提升A股權重的提案已於2018年9月公佈,目前仍在評議當中,MSCI方面尚無關於這一提案是否通過的確切意見。按照計劃,MSCI將在2019年2月28日或之前發佈提案是否通過的信息。不過,儘管如此,市場還是廣泛認為,此次提升納“A”比重的概率較大。MSCI今年9月發佈的權重提升提案報告也顯示,在A股納入之後,投資機構參與情況“異乎尋常”地好。

毋庸置疑,A股納入MSCI的比重進一步提升後,將促進更多的境外資金流入到A股市場,乃至境內整個資本市場。據業內人士推測,從5%到20%的增量即有望帶來超過600億美元的外資入市。

“入摩”效應

早在今年9月末,明晟曾就進一步提高中國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展開諮詢,在其公佈的路線圖中,建議將A股的納入因子由目前的5%提高至20%,分別在明年5月和8月的MSCI例行評審中實施。

11月7日,招商基金國際業務部總監、招商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基金經理白海峰就此分析表示,這說明境外機構投資者目前對A股非常看好,雖然還沒有確定提高的消息,但從現狀推測,境外機構對提高比例應該是達成了共識,這將促使納入比例提高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周文群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MSCI宣佈將就大幅提高A股納入因子比例至20%進行諮詢,在他們外資機構看來,是頗具實質性意義的一件大事。“遠快於我們預期的2019年納入比例提升到10%的節奏,如果成行將可能為A股市場帶來超過600億美元資金”,他說,A股國際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國際投資者的參與度也隨之大幅提升,2015年以來,北向資金流入金額已經從佔比2%提升到了目前的近 10%,這也有助於A股市場的成熟和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從MSCI今年9月份發佈的公告中可以看出,明年5月份創業板一些個股也可能會被添加到符合條件的證券交易所分部清單,這對於創業板股票,乃至整個A股市場的成長性股票來說都是一個重要利好。有券商人士認為,此項將吸引境外資金增配創業板,以及創業板ETF等。

當然,也有包括部分外資機構在內的投資者持有保守意見。記者瞭解到,他們認為單純的資金面因素不會過分影響市場走向,未來A股走勢仍將以基本面因素為牽引,而食品飲料、家電等擁有良好現金流和健康資產負債水平的行業還是最受外資青睞,可能最先受惠的標的。

外資迴流

在十一小長假後,受美股大跌影響,A股市場也驟然陷入深度調整,上證綜指在短短10個交易日內就跌去了10%。其間資金流向顯示,滬深港通北向交易連續出現了較大的淨流出,據統計,這10天裡合計淨賣出近190億元,即平均每天淨賣出近19億元。更為直觀的反應是,此前滬股通、深股通重倉的海康威視、大華股份、貴州茅臺等股票紛紛大幅下跌。

11月8日,上海一家公募基金的權益投資總監指出,從他們投研團隊跟蹤的情況看,十一假期過後外資資金快速流出,是殺跌的主要力量,但也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當10月下旬A股開始逐漸企穩後,他們迴流的速度也飛快。

這一點,滬深港通近期的交易數據亦有體現。統計顯示,10月31日-11月2日,上證指數一口氣上漲4.22%,而同期,滬深港通北向交易淨流入資金合計達到了316.16億元。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周文群對此的解釋是,自今年10月份以來,由於美國國債收益率飆升,海外市場出現了一次大幅波動,A股也未能倖免。“但是這是短期的,長期來看,目前情況不會改變海外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投資熱情。也許短時間內 A股市場依然無法完全擺脫消極情緒,但在此下行週期中,考慮到A股市場已經消化了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等帶來的負面影響,其表現應該會優於美股”,他認為,中國仍有很好的投資機會和吸引力,他們長期看好A股市場,並且現在維持著幾乎滿倉的操作。

私募佈局

中國基金業協會登記信息顯示,富達國際旗下在境內成立並完成私募管理人登記的富達利泰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目前已經備案成立了3只產品,其中2只債券類,1只股票類。

而無獨有偶,就在11月5日,另一家外資私募元盛資本在中國境內的獨資公司——元勝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同時完成了兩隻產品的備案,一隻是元盛中國多元化金選一號私募基金,一隻是元盛中國多元化金選二號私募基金,兩者分別於10月10日、10月11日成立,均為人民幣基金,受託管理方為招商證券。

至此,元勝投資名下也有了3只正在運作的私募證券產品。早前一隻“元盛中國多元化一號私募基金”成立於今年7月31日,9月14日完成備案。

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至目前,已登記的外資私募機構已有富達、瑞銀、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貝萊德、施羅德、安中、元盛、橋水、畢盛、瀚亞、摩根士丹利等16家。

最近的兩家是瀚亞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和摩根士丹利海外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分別於10月16日和10月18日完成備案。

11月8日,一位私募排排網分析師指出,從這些外資私募已發行的私募基金類型來看,已經涵蓋了主動選股、量化選股、固定收益等多種策略,其中又以投資A股市場的產品居多,例如“瑞銀中國股票精選私募基金一號”、“富達中國股票1號”、“景順中國股票價值核心1號”、“貝萊德中國A股機遇私募基金1期”等。政策環境的利好讓看好中國資本市場投資機會的外資私募得以順利進場,A股市場的低估值更是吸引了外資私募建倉發行產品佈局中國市場。

“雖然從上市公司季報顯示的股東結構看,幾乎沒能見到前十大流通股東有它們的身影,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