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城市GDP排名變化,江蘇發展風生水起

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江蘇省有南京、蘇州、南通三個城市排在全國20強榜單上,依次列第12、15、16位。

1979年,無錫首次出現在20強榜單。江蘇省有南京、蘇州、南通、無錫四個城市排在全國20強榜單上,排名略有變化,除了南京保持原狀,蘇州前進一位,南通後退一位,無錫進入20強,四個城市依次列第12、14、17、19位。

1980年,南京位次不變,蘇州前進一位,南通位次不變,無錫前進一位,依次排列第12、13、17、18位。

1981年,蘇州超過南京,南通後退一位,無錫保持不變,依次位列第14、15、16、18位。

1982年,與上一年比,江蘇四城市位次未發生變化,僅蘇州與南京位次互換。

40年城市GDP排名變化,江蘇發展風生水起

1983年,是江蘇城市行政區劃大調整的一年,對後來的30年陳式格局影響深遠。

1983年,江蘇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陰、鹽城、揚州、鎮江11個地級市。

1983年,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了“蘇南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鄉鎮政府主導的集體所有制鄉鎮企業(當時叫社隊企業),以蘇南地區為代表。

起初,鄉鎮企業並不受待見,由於大躍進時期“小土群”的教訓,中央政府對農村自發的工業化努力很不信任。但帶有市場化色彩的鄉鎮企業顯然不同於以往,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到了1987年,小平同志直言: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的收穫,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

1983年2月,鄧小平到蘇州調研,聽取社隊企業經驗。

這一年,全國範圍內開始地市合併,江蘇也不例外。吳縣、吳江、崑山、沙洲(後來的張家港)、常熟、太倉6縣(市)劃歸蘇州市,吳縣後來改為吳中區和相城區,吳江縣後來改為吳江區,其餘4縣(市),則是2018年全國百強縣的第1名、第3名、第4名、第10名。

深圳尚在爭議聲中的時候,蘇州率先成為了經濟改革典型,隨後幾年,你能看到這座城市在急速攀升。

自1979年無錫上榜,到1989年南通落榜,十年間江蘇一直有四座城市位居全國前20,而且徐州排在第21位。

1989年,南通從這一年起長時間地離開了全國前20,但它還會歸來。

40年城市GDP排名變化,江蘇發展風生水起

1993年,無錫觸及40年最高排名——全國第8。

1996年,揚州、泰州分設,撤縣級泰州市,設地級泰州市;淮陰(今淮安)、宿遷分設,撤縣級宿遷市,設地級宿遷市。

1996年,上海、蘇州、杭州、無錫5座城市位居全國前十,可以說是長三角地區的高光時刻。

2001年,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

2003年,蘇州達到歷史最佳排名——全國第5,並從此保持了7年。

2005年,南京達到40年最佳排名——全國第11位。

南京這座城市很好玩,沒進過全國前10,也沒出過全國前20,不高不低,2013年後還又一次衝回最佳排名。

發揮這麼穩定的城市並不多見。

40年城市GDP排名變化,江蘇發展風生水起

2017年,最令人驚喜的是南通,時隔28年重回全國前20。

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祝福中國,祝福江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