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历史沉韵就藏在这些古街深巷里

广州的今生已深入人心,但它的前世也同样耐人寻味。在老城区至今保留着很多老街,他们隐藏在繁华的市井,俯就在高楼的背后,默默地保留着过去的痕迹,承载着文化的气息。想读懂老广州的过去,不妨去串串那些被时代巨轮没收却越发有古香沉韵的静谧老街。

恩宁路:时代变迁下的历史积淀

恩宁路是一条有浓厚西关特色的老街,承载着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它诞生于1931年,昔日为西关最繁华之地,路面可以并排行八顶大轿一时风光无限,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

广州的历史沉韵就藏在这些古街深巷里

恩宁路、龙津西路与第十甫、上下九步行街骑楼连接,成为广州市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分布了十几处文物古迹,泰华楼、李小龙故居、詹天佑故居等名人故居,1925年建起的独领风骚数十载的金声电影院均坐落于此。作为“粤剧发源地”,这里还屹立着粤剧的“祖屋”——八和会馆,不但聚居着粤剧名伶,每年还有粤剧名伶从世界各地赶来这里寻根。

古色古香的西关大屋,独具岭南特色的骑楼街,古朴逶迤的麻石小巷……这些旧屋、旧街、旧楼积淀着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那些老的街道、旧的房子,总是能完美演绎出历史的质感。历史老街中的故事伴随着时光的胶片一幕幕演绎,牵着你用脚步丈量,用思绪怀念,用情感缅怀,说不尽,道不完。

广州的历史沉韵就藏在这些古街深巷里

耀华大街:历久弥香的时光故事

耀华大街东起文昌北路,西至耀华西街的西关大屋街,全长不过110米,却密集分布了14处挂牌历史建筑,街内房子多为西关大屋门面(趟栊、吊脚门、洋杂木大门)、青砖石脚的二层小洋楼建筑,也有一两间是传统清代单层高、大、深的西关大屋,是西关文化与岭南文化最生动的载体,这里已经被市政府划定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广州的历史沉韵就藏在这些古街深巷里

耀华大街有30个门牌,39个开间,住150户人家,居民430人。老街上的生活,也就是些普通到不行却经久未见的日常。清晨,赶早茶的阿公阿婆几声简短的问候,飘过古色古香的巷子,悠远而亲切。大户的房子,从近一米高的门槛,和老广州特有的横栏木门,到雕花的栏杆、考究的窗花,都能感受到往日的气派和威严,座座都有它的故事。

古往今来有众多名人曾居住于此,耀华大街8号和10号是粤剧名伶白玉堂的故居 ; 12号西关竹筒屋特色的二层楼宇,是香港爱国同胞凌剑刚先生的祖屋,他无偿提供给“文昌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使用;30号则是南海横江名门黄咏雩的故居.,画家黄中如、黄中羊也自小居住在此。这条被文化深深沾染过的弄堂即便已被周围的盖过,内在的文雅气息却历久弥香。

广州的历史沉韵就藏在这些古街深巷里

南华西街:繁花深巷里的怡然生活

先有南华西街,再有海珠区。南华西街是广州海珠区最早城区与发祥地的街道,十三行的商贾们在“河(珠江)北”做生意,在“河(珠江)南”建房子、宗祠,也因十三行四大家族曾落户于此,南华西街百多年前便是广州商业文化的典范,被喻为"中华第一街"。在百年沧海桑田后,她的每一条小巷、每一栋老屋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与几代街坊的记忆。

广州的历史沉韵就藏在这些古街深巷里

古街、深巷;青砖屋,石板路。宽不过丈的街道,曲径萦回,绿荫遮天。在南华西路-洪德路-同福西路这三条互相联系的骑楼街上,汇集了众多从明、清到现代多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被誉为“清末民初广州建筑博物馆”。

走在骑楼街上,扑面而来都是浓厚的岭南生活气息,剃头的、补鞋的、珠子的,甚至自家门口打麻将的……文人墨客在此地留下了浓浓的诗情,许世杰曾题诗一首:“繁花深巷竞飘香,老养少怀工读忙,物质精神相双翼,南华展翅更高翔。”一位84岁的老伯如此描述他的退休生活:每天早上6点半去酒楼喝早茶,逛滨江西。回到家里后,便拿着放大镜坐在门梁边看报纸,“等买菜的八野婆回来”。这条简单的生活轨迹,对于这户老巷里的寻常人家,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广州的历史沉韵就藏在这些古街深巷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