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北戴河

秋游北戴河

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来到了北戴河。

看不到群山,依湾而建的花园式别墅都在四层以下,尖尖的屋顶上镶嵌着片片红瓦,宛如戴着一顶顶红帽,分外耀眼。沿街线杆的腰围上,放着许多精致的花盆,一团团一簇簇,花枝招展的,显示着无处不在的优雅与高贵。随处可见的松柏,高大的树身彰显着岁月的长久,油绿的法桐如一把把撑开的大雨伞,女贞绿意盎然,玉簪遍地芳香,凸出的海湾被这些郁郁葱葱的苗木羞答答地遮住了半脸。漫步街头,鸟唱蝉鸣,满眼绿荫如影相伴,阵阵欢笑驱走了疲劳,心情顿时也像花一样绽放开来,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早上,我信步在海边。游人不多,但天光已经大开, 湛蓝的天空飘荡着朵朵白云;沙滩干净而柔软,像一条天然的地毯;远处的货轮似一枚枚黑色的棋子浮在海面上,海浪缓缓涌动着,海鸥忽高忽低飞翔......哦,这就是北戴河的海,令人向往几十年的地方!“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诗歌描述的北戴河果然形象而又贴切。看啊,水吻着湾,湾恋着水,水天一色,令人心醉神迷。

中午过后,海边渐渐热闹起来。沙滩变得暖暖的,像张温柔的大床。三五成群的人们穿着泳衣,光着脚丫,或躺、或坐,或站、或行,谈笑风生,轻松自如。他们惬意地观着海景、听着海潮、心融与海,生怕眼前的美景悄悄从身旁溜走。孩子们光着身子,或者在沙滩上追逐嬉戏,或者用水枪相互对射,或者吹着嘹亮的小号互相比试,真是童心无忌,快乐无边。海边时不时遇见一对对幸福的伴侣,男女结伴而行,亲吻呢喃,携手并肩,不断变换着优美的身姿,用镜头和笑脸记下着与大海的最美相遇。

经过一上午的阳光积蓄,午后的海水不冷不热。五颜六色的游泳衣、救生圈点缀着宽广的滨海。浅海区内早已人潮涌动,有的在浅游,任由海水抚摸,洗掉平日的劳累;有的在岸边伫立,专门迎侯着海浪水的亲吻;有的礁石上垂钓,静听海的呢喃;还有的从始至终都不下水,只在沙滩上默默地欣赏蓝天下的潮来潮往和嬉水的人们。沙滩上,男女老少;黑头发、黄头发;黑眼睛、蓝眼睛,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写满爽朗的笑意。好一幅祥和温馨的盛世旅游图啊!

赏玩间,我看到了人群中一对准备下水游泳的母女。

“妈妈,水,水,我怕。”四岁多的小女儿胆怯地撒娇。

“宝贝,妈妈在这,穿着救生衣呢,别怕。来,慢慢下来。”水中的妈妈鼓励着女儿。

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注视着这对母女。

“看那么多小朋友都在水里玩,他们都不怕,你也肯定能行的。”

“来,注意脚下,将手伸过来,拉着妈的手。”

女孩在热情地鼓励下,终于一步步勇敢地走向了浅海中的妈妈……

面对大海,我第一次领悟了“海阔天空”的意蕴。它像一张多变的脸,时而温情似水,纯净如玉;时而风起浪涌,惊涛拍岸……

街与海仅一路之隔,北戴河故事微广场让我停驻了脚步。“老信,邮戳上的他乡”几个醒目字眼吸引着好奇的目光。那是一段段历史的剪影:1893年专供游人来往的北戴河火车站,古老的观音寺,秀美的莲花公园,鸡冠山上的私人别墅……这些过往的风景故事先后曾被当时的传教士、士兵、商人以明信片的形式邮往美、法、英、德等多个国家。往事并不如烟,失去的岁月隐约可见。那一张张明信片链接起来的是昔日北戴河的沧桑,它记录着历史,在表面的繁华之下,更记录着那些曾经颠沛流离的渔民生活。画里画外都是故事。痛心之余,对那个年代曾经光顾此地的外国居民,更有一种难言的追寻。他们是谁?为什么来这里,他们为谁写明信片 ? 那些明信片的背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

且行且思。微广场故事里那些照片再次浮现眼前。1893年至今,已过去了一个多世纪,那段任人欺凌的屈辱历史一去不返。沐浴党的温暖,经过岁月洗礼的北戴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里的渔场变游区,渔船变货轮,渔民的身份演变成了专为游客服务的“游民”,现在的高铁、飞机也替代了当年的火车。善舞红旗处,万众已张网。北戴河的四季“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这片滨海的天更蓝,水更美。 今昔相比,思绪万千。不由得忆起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那首《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萧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举目仰望,瞭望台上,那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那样鲜艳,那样耀眼……

秋游北戴河

吴诚,文学爱好者,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人,编写出版过《玉阳赞歌》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