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的兴亡——来去匆匆


年羹尧的兴亡——来去匆匆


上次我们提到了年羹尧,说到那有很多读者问能否写一下,年羹尧我们都不陌生,大多数人都知道年羹尧驰骋疆场、名噪一时的大将军。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年羹尧却是进士出身,是名副其实的翰林将军。


年羹尧的兴亡——来去匆匆


年羹尧是康熙39年(1700)进士,当时年羹尧年仅21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李鸿章:28岁曾国藩:27岁张之洞:27岁张廷玉:27岁张居正:23岁年羹尧:21岁

如果说曾国藩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读书上属于愚笨生的话,那从小被喻为神童的张居正还要熬到23岁才能取得进士,这本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果。

但年羹尧,二十岁出头这个年纪就高中进士,这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脑海一过好像也仅仅只有苏轼兄弟可媲美。

可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得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侯将相似的人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年富力强却落得获罪被杀的下场,家族也因此衰落。这背后的玄机是大可值得分析的。

从乡试到殿试,年羹尧都是一次性通过,可谓震惊当时。

24岁那年授官翰林院检讨(县处级正职),在随后的五年中,年羹尧火箭升迁,当过乡试主考官、出使过朝鲜,在29岁时就做到了四川巡抚(省部级正职)的封疆大吏。

年轻有为、春风得意的年羹尧有骄傲的资本,这也是年羹尧后期自我膨胀、逾越皇纲的心理因素之一,为官初期,年羹尧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挫折,太顺风顺水了,这也是最终害了他的关键所在。

在康熙心目中,入藏将军的第一人选是年羹尧,年羹尧保障后勤、居功至伟,升任川陕总督,康熙帝亲赐弓矢。可以说,年羹尧在康熙时期就已经擢升为军机重臣,这是他为雍正保驾护航的政治资本。

刚过不惑之年的年羹尧又迎来了九子夺嫡的尾声阶段,雍正坐稳江山的幕后,是隆科多和年羹尧的鼎力协助。

青海的叛乱让雍正措手不及,他本人疏于武略,朝中也无可用之人,身居川陕总督的年羹尧自然就进入了雍正的视野。年羹尧也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很快便扫平了青海叛乱。

不过,真正出边征缴的部队人数仅仅是六千人,和罗卜藏丹津的主力部队人数基本持平。

《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一样,都是艺术作品不是正史,年羹尧根本就没有调动什么二十万大军,西宁前线人马仅仅是六千人。

雍正也拿不出钱来在西宁前线养二十万大军。年羹尧速战速决,很快稳定了局势,给内外交困的雍正解了燃眉之急。年羹尧死后,清准战争爆发,雍正调动兵力达十万之巨,结果是屡次战败,不得不议和。

青海平定后,年羹尧圣眷正隆、风头无人能及,雍正命文武百官去京郊跪迎年大将军凯旋,年大将军安坐马上,看都不看一眼。

其实,年羹尧早年就已经表现出桀骜不驯、高傲自负的性情。不过,那个时候康熙执政,他不敢造次,然而对于雍正,他并不是死心塌地的服从,而且年羹尧在心里有点看不起雍正,这在雍正潜邸时就已经表现出来。

雍正在潜邸时就已经对年羹尧这个奴才不满意了,说年羹尧无父无君。雍正还重点说了两件事:

其他包衣奴才和主子都是以主仆相称,包括年遐龄和年希尧,在雍正面前称自己为奴才,唯独年羹尧不以奴才称呼自己,而是以官职称呼自己,雍正对此大为不满。

这一点其实只能说是读书人的年羹尧骨子里还是个读书人,毕竟人家是通过科举正途入仕,凭自己的硬本事杀出重围,官至封疆大吏,自己也根本不会把自己降低人格为一个奴才。

另外一个是雍正母亲过生日、儿子结婚,年羹尧没有任何表示,六七个月无一次请安。

所以年羹尧的失宠已经早有前兆。雍正性情敏感、反复无常、睚眦必报,即使是再过几十年,他仍然会记忆犹新。


年羹尧的兴亡——来去匆匆


这是年羹尧后来失宠招致被杀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则是年羹尧对九贝勒允糖的处置让雍正不满。

雍正把允糖发配到年羹尧的大西北,是想让年羹尧暗地里把允糖搞死,对外只说是病死。而年羹尧在奏疏里却替允糖说好话,想把允糖留在自己身边当做一张牵制雍正的手牌。

这必然会让雍正联想起之前年羹尧示好孟光祖一事,那时候雍正还不是皇帝,年羹尧如此摇摆不定也可以理解,但是如今,雍正已经坐稳了皇位,年羹尧自己认为已经做大可以和雍正来平起平坐的谈判,这就是判了自己的死刑。

此时的年羹尧并没有收敛,曾经在一份奏折里向雍正举荐了4名总督、巡抚的人选。更为关键的是,年羹尧长年经营大西北,对西北的政务军务了如指掌,这些恰恰是雍正不熟悉不在行的,

如果让拥有地方财政权,兵权的年羹尧再拥有了政治牌,那会发生什么?

年羹尧只会是下一个吴三桂。

这才是年羹尧失宠被杀的真正原因。至于拥兵自重、贪腐、与群臣交恶,都是无关痛痒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尚且没有触碰到雍正的底线。

雍正断然不会允许这种错误发生在自己身上。雍正还察觉到,川陕境内的地方官都已经成为年羹尧的跟班了,唯年羹尧是从,年羹尧在政治上的强势作为正在蚕食雍正的皇权根基。


年羹尧的兴亡——来去匆匆


年羹尧之死,其实是一大批读书人之死的原因合集。在一个只能做奴才的社会里,他偏偏坚持做一个人臣,至少表面上要这个好听的名字,一切故事的必然都从这个名字上就埋下了伏笔。

他骨子里那种读书人的清高和傲气一辈子都没有改也改不了。这可能就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官场不良下场。

只可惜一身才华,天生丽质,就这样随着历史瞬间化为乌有。

很多人都说如果某某当时自己振臂一挥举兵造反如何如何,可是很多人也没有看到,在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社会里,他们敢吗?连打到长江边上的吴三桂都还在犹豫不决。

推翻一个专制皇帝远远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即使是刘禅,他的威严,他的龙威,也会穿过秦岭和横断山脉的阻隔,直达里甲。

年羹尧和雍正就是这样的一对,君王与读书人的典型代表,一个傲气一个阴险,一个爱虐别人一个喜欢被虐。

死的冤吗?我看一点也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