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矢量發動機是不是因引進蘇35才取得成功的?

大點良小生


從時間節點上看,中國的矢量發動機跟蘇35應該沒有一毛錢關係。

這次珠海航展,裝有國產矢量發動機的殲10風頭甚至蓋過了殲20。而空軍方面能把這架飛機拿出來公開表演,那是對這臺發動機有著200%的自信。這說明國產的矢量發動機已經非常成熟,非常可靠。考慮到航展的影響,以及軍隊的嚴謹,能把這款裝著國產矢量發動機的殲10拿出來這麼秀,說實話150%的自信都不行,必須是200%的自信。這款發動機的成熟肯定是絕對的。

能把發動機測試成熟,把參數都飛出來,咱們保守的算,最低最低得5年,從生產出成品,到測試成熟。而在前兩天的採訪中,有記者問楊偉總師:這款發動機未來是否會裝到殲20上。楊總師的回答是:你怎麼知道沒裝?給大家翻譯一下:你怎麼知道殲20現在沒裝這款矢量發動機?換成肯定句:殲20現在裝的就是這款矢量發動機。大家不要被殲10的普加喬夫眼鏡蛇和落葉飄把眼睛遮蔽,這款國產矢量發動機最駭人的地方在於:成熟。

殲20上已經裝備,並且放在殲10上給大家看個夠。而能做到這種程度,這款發動機的最成熟,最穩定版本最低已經誕生5年了。

而生產、測試,把圖紙上的方案變成成品,再到產品的穩定,最低最低還是5年。設計,圖紙,再加上5年。前期論證、方案,5年。

5年論證,5年設計,5年生產,5年裝機,這是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這款發動機走到今天,至少20年。15年前,這款發動機已經開始出現在圖紙上了。而引進蘇35也不過是這2年的事情。所以在世間上看,國產發動機跟蘇35肯定是沒有什麼聯繫。

發動機是極其精密的產品,各國只能走自己的路,你改一個螺絲,整個設計方案都得受牽連。所以,即便是在這期間我們瞭解到了蘇35發動機的某些信息,其實對我們自己的發動機也沒什麼幫助。

最低20年前,我們的航空人已經開始開發自己的矢量發動機了。有意思的是國產發動機不行,在網上各種被噴,實際上也就是近6-7年的事情。也就是說在大家群情激奮嘲諷咱們國家發動機的時候,僅這一款矢量發動機,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人就已經默默的奮鬥了13年,最低。這些鍵盤俠們,看著殲10的表演,大家是否有那麼一絲不好意思?

殲20面世開始,但凡有中國飛機的消息,就免不了一排鸚鵡出來喊:發動機、發動機......說實話,這些年,我一看發動機這三個字都噁心。

殲20服役,空軍的將軍宣佈這是國產的戰機,安裝的是國產的發動機。有人捂著耳朵喊:我不信,你吹牛逼。空軍明說了,殲20可以超音速巡航,依舊有人捂著耳朵喊:我不要聽,這是假的,你吹牛逼。

現在,把國產的發動機拿來,擺在你眼前,還是全向矢量的......

留給某些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沒有經過實戰檢驗,這是他們最後的稻草吧?這是萬金油,能噴幾乎全部的國產武器。按照這些人的邏輯,咱們國家開發個手槍都得找個國家幹一仗。以現在的技術水平,通過數據、測試以及演戲對抗,最起碼也能達到90%的實戰效果。

殲10這次表演了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和落葉飄,有些人又心理不平衡了,吐酸水:人家蘇27幾十年前就能做。蘇27能做普加喬夫眼鏡蛇,蘇35能做落葉飄,大家別忘啦,這兩款都是安了兩臺發動機的重型戰鬥機。這次殲10,是以一臺發動機就能做出這兩個動作,說明這臺國產發動機的性能是極其強悍的。性能應該強於蘇35的發動機。大家也可以腦補一下,殲20上裝2臺是啥效果。

如果殲20上面裝的是這款發動機,那麼之前宣傳的什麼亞音速性能非常好、到了超音速就是他的天下以及可以超音速巡航,就都是說得通的。而有楊總師的回答,這個如果也是成立的。

大約是前年,殲20上曝光了一款導彈,像一根鉛筆,沒有彈翼,就是一根圓柱體。那款導彈就是通過矢量發動機來進行機動飛行。而現在中國已經有了矢量的航空發動機,其實大家也可以期待有一款新式戰機,長得像導彈,機翼非常短,沒有垂尾,沒有鴨翼,飛的賊快,靠著調節發動機噴口轉向來進行機動。


銳視覺何老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次珠海航展沒有推出什麼新武器,自然要把矢量發動機當做亮點推出來。

實際上,中國研究矢量發動機已經有20年時間。

目前有了成熟研究成果,也不算意外。

因為部分資料沒有解密,部分資料又涉嫌洩密,薩沙也不好多說。

只能這麼說,目前殲10B的矢量發動機和蘇35沒有關係。

設計理念有很大的區別,況且俄國人根本就不允許中國人對蘇35發動機進行逆向仿製。

誠然,今天展示殲10B體現了中國在矢量發動機方面的突破,至少技術成熟了,可以安裝上驗證機。

但到實用化,也就是具體生產新一代戰機,還需要時間,可能需要好幾年。

還有,我們必須正視以下幾點:


第一,現代空戰中,矢量發動機並不太重要。

具體不想鋪開說,只能說歐美無數次軍演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超視距完成的。

即便新一代隱形戰鬥機具有超機動能力,但實際上用到的可能性也不大。

即便是上一代戰機,F16V,蘇30之類,狗斗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甚至可以說幾乎不可能。

第二,美俄英都掌握這種技術

中國是第四個國家,看起來確實很牛。

但大家應該明白一點,這個世界上能夠正兒八經生產航空發動機,尤其是戰鬥機發動機的,也就是這幾個。

中國排在第四位,也不算高了。

只能說,我們起步晚,追趕航空強國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第三,驗證機的成功,不代表發動機可以用於實戰

不好細說。

如果矢量發動機非常成功,尤其是故障率、壽命、性能達到實戰需要,可以預計立即就會大量裝備部隊。

那麼,大家只要看看未來幾年是否出現大量的矢量發動機戰鬥機,就能夠知道這款發動機的性能。

如果不是這樣,就說明發動機還在驗證中,距離實用還有距離。


有進步是要肯定,也要鼓勵,更要讚揚。

但沒有必要過於誇大,更沒必要對於質疑發動機的人一律定義為噴子,破口大罵。

薩沙早就說了:如果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薩沙


能抄的話早就抄了,關鍵是抄不著啊。中國沒少抄俄羅斯的技術。但是俄羅斯對矢量推力發動機看得很緊,防中國跟防賊一樣,買幾架蘇35磨磨唧唧拖了這麼多年,你以為中國真想要蘇35嗎?還不是想看看它的發動機怎麼玩的。俄羅斯把發動機焊死在飛機上不讓中國拆,這個當然是胡扯。任何飛機的發動機都是要定期拆下來維修的。



沒抄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蘇35來的太晚,2014年珠海航展,蘇35才第一次飛到中國。2016年第一批購買的才到貨。僅僅兩年的時間,別說俄羅斯各種防範,就算是不防範,敞開了讓中國來抄,全套資料和全套工藝也都給我們,也抄不明白,時間太短。



沒抄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抄來的始終是本糊塗賬,沒有自己弄明白。中國抄蘇27抄了那麼多年,俄羅斯可是把什麼東西都給中國了,手把手的教著抄,但是抄好了嗎?中國現在不得照樣乖乖的回過頭來買蘇35。你可以山寨別人的殼子,但是你山寨不了別人的精髓,一到考試必然露餡。



殲10B矢量推力驗證機,跟蘇35的是兩碼事。中國的矢量推力發動機跟俄羅斯的矢量推力發動機,是兩條平行的路線。最關鍵的技術倒不是發動機本身,而是可以360度轉向的矢量噴管。中國可以在比較落後的發動機上就來試驗矢量噴管。從理論上說,就算是殲七的發動機,也可以裝矢量噴管。殲七也能變成矢量推力戰鬥機。關鍵就是這樣做值不值得的問題。



從歷史上講,中國搞矢量噴管非常久了,大約有20年的時間了。那是蘇俄自己都還沒有完全搞定。在這兒跟大家介紹一位幕後英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他在這方面研究很深,而且帶著團隊做了很多貢獻。前兩任大老闆也全力支持自行研發。在十年前就在老闆面前已經演示過了可以擺動的噴管,但那時不能裝在戰鬥機上,現在殲10B終於是成熟了。



從技術上原理上來講。中國的矢量噴管設計得更為精巧,更為複雜。俄羅斯的設計比較簡單粗暴。與其說中國抄俄羅斯的矢量推力發動機,不如說中國學習的是美國F-16。很少有人知道美國在F-16戰鬥機上已經做過全向軸對稱矢量噴管。蘇俄的設計方案比較保守,只是在燃燒室後邊的喉道前做萬向節旋轉。中國的是平衡架式把可動機構一直做到喉道後邊。所以重大的差異就是俄羅斯的矢量噴管比較中,至少要增重110公斤以上。而中國的方案只增重50公斤左右,而且噴管的旋轉速度至少高一倍。


厲兵


推力矢量技術並不僅僅包括可偏轉的發動機噴口,而是涉及到噴管偏轉角設計與控制、機翼翼面的協同控制、發動機瞬時功率控制和電傳操縱系統控制律的設計與迭代等諸多技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哪一個都不是可以通過目測和測繪可以製造出來的,而是需要不斷試驗、動力學理論研究、控制理論研究等長期摸索、不斷迭代循環才能實現一個可靠的實用系統。

任何型號的戰機配備推力矢量都意味著工程設計的巨大創新

不同的飛機,氣動佈局不一樣,控制律也不一樣,很難依葫蘆畫瓢地照搬,甚至子系統都需要重新設計。如SU35是雙發戰鬥機,兩臺推力矢量發動機可以通過差動控制,實現轉向和翻滾機動,而J10只有一臺發動機,無法通過兩個噴口的反向差動實現上述機動,只能配合可動翼面實現快速轉向與翻滾機動。顯然,兩者的差別是巨大的,J10不可能使用SU30的子系統,所謂模仿完全是無稽之談。

俄羅斯全數字化電傳飛控技術出現比中國晚的多,倒並不是說數字化的飛控系統就一定比模擬電傳系統要先進,但是,至少說明,已經擁有完全自主技術的數字化電傳飛控技術的J10家族要去模仿SU35的飛控系統

推力矢量技術的核心是電傳操縱系統。J10的電傳操縱技術是數字化的,而同時代出現的SU27是模擬電傳操縱系統,SU30的電傳操縱系統是半數字化的,SU35出現的時間很晚,自然俄羅斯人擁有完全數字化的電傳操縱技術比中國晚的多,說J10B這套可以完美整合推力矢量的數字化飛控系統是模仿SU35的是出於一種無知和偏見。



不同戰機在推力矢量技術實現上存在巨大工程技術上差異

誠然,世界應該感謝那位把推力矢量技術應用於飛機的啟蒙者,讓戰鬥機擁有飛鳥一樣的自如飛行的能力。但是,實現這一技術的過程及其艱辛,需要在工程科學上的巨大的突破,用模仿來描述不同工程智慧的火花是膚淺的。


鶇飛天


殲-10BTVC以三個“眼鏡蛇”、一個“落葉飄”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矢量發動機也藉此機會進入更多人的視線。我們以前的發動機從未應用過矢量推進技術,“突然”就出來這麼一款矢量發動機,顯然是讓很多人心理不舒服了。題主的這種問法,可是打算把我們的矢量發動機也找個“外國爹”?


現在就是有那麼部分人,只要是我國的裝備,無論是好、是壞,上去先是一通噴,如果是沒什麼可噴的地方,那就去找“外國爹”。這些人到底是什麼目的?或者說是何居心?不清楚。但有一點很清楚:見不得別人說國家好,只要你說了,不管是否屬實,噴了再說。我們引進的蘇35S戰鬥機確實是應用了矢量技術,它的發動機就是117S矢量發動機。而且,我們在引進蘇35S的時候,也確實要求“每架戰機附帶2臺117S發動機”。

這就是那些人的噴點:既然從俄羅斯買了矢量發動機,那我們的矢量發動機肯定是抄襲俄羅斯的技術。這種說法的依據就是他們那“過人的智商”,勞駕這些大神自己去查查蘇35S什麼時候到的我國,我國的矢量發動機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空中飛行驗證,在空中飛行驗證之前,需要進行哪些地面試驗。從造出發動機到空中飛行試驗接近尾聲需要的時間就比蘇35S到我國的時間要長了,更不用說發動機製造、設計需要的時間……

從時間節點上來說,我們的矢量發動機與俄羅斯的蘇35S沒一毛錢關係。2016年12月25日,首批4架蘇35S開始交付。想要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仿製出矢量發動機技術,這無疑於痴人說夢!我們的矢量推進技術,與美國、俄羅斯的矢量推進技術並不相同,雖然與俄羅斯同屬三元矢量,但是在結構上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偏轉角度更大,使用壽命更長,推力損耗更小。同為360°旋轉噴口,我們的控制結構位於發動機的尾噴口處,結構相對簡單,重量更輕。



俄羅斯117S發動機矢量噴管的控制結構更靠前,這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設計。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就開始研究二元矢量推進技術。到了九十年代,我們開始研製三元矢量推進技術。直到2018年11月6日,裝備矢量發動機的殲-10BTVC驗證機才正式與公眾見面。這是我們自己的矢量推進技術,雖然在研製過程中考慮、借鑑到了美、俄的矢量技術,但美俄的矢量技術只不過就是我們發展的一個路標——蘇35S未到我國之前,既沒相關的設計圖紙,也沒實體發動機,上哪去抄襲?


蘇35S到我國後,我們自己的矢量發動機已經造了出來,還怎麼抄襲?真當是考試作弊了吧,想改就改?最重要的就是矢量控制技術,這可不是照葫蘆畫瓢就行的,也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矢量控制系統要與戰鬥機的飛控系統融為一體。簡單點說,不同的戰鬥機,它的飛控系統就不同,把蘇35S那套東西搬到殲-10BTVC身上,“皇冠上的明珠”什麼時候變成了玩具拼裝?


儒道之主


這純粹就是胡說八道

我承認

有些東西確實可以仿製

比如說:世界上最著名的AK47突擊步槍

但是

有些東西你絕對仿製不了

而是技術基礎和科技實力的奠基

就比如說發動機

這種技術的核心,我可以這麼說,絕對不比兩彈一星的技術含量低

特別是現在戰鬥機的發動機,如果沒有絕對的技術積累和科技沉澱,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出發動機道理很簡單

現代戰鬥機,已經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作戰單位了,而是一作戰單元,甚至是可以說,是一個作戰中端,那麼這個問題就來了,它並不是像我們的汽車一樣,只要提供驅動動力就可以了

戰機的發動機,除了提供強勁高效的動力以外,還承擔了其他附加輸出的來源

比如說:航電系統、電控系統、附加感知系統、甚至是火控系統,都會和發動機或多或少的產生直接關係

可以這麼說

現在戰鬥機發動機,不僅僅是一個動力來源,更準確的說,更像一個集成終端,這樣的一個集成終端,需要成熟的技術,和渾厚的科技才能保障它的輸出

那麼就單憑這一點兒

沒個二三十年的技術,你想吃透它,都是天方夜譚

再有就是發動機的本質問題

現在戰鬥機都是在8000至12000m的高空作戰,這樣的環境中,高寒,缺氧,不克服這這兩個困難現代戰機發動機的概念根本無法成立

如何克服這些天然因素,則需要大量的論證和實驗,那麼這就涉及到了一個體系的問題,不說論證和實驗所花費的週期有多長,就單憑組建這樣一個有效的體系,需要的時間也不只一年兩年,特別是對人才的培養,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最後說一說最重要的一個本質問題

軍隊的東西一般都是符合這麼幾個特徵:高可靠性、低維護性、好操作性

那麼這就涉及了一個關鍵因素,質量問題

戰鬥機的發動機工作環境惡劣,負載強度大,那麼如果想要獲得上述三點,製造材質是關鍵

眾所周知,現代工業中,冶煉技術可以說一直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整體軍工水平,那麼想要一領域,做出一個質的飛躍,就單憑這一點兒,沒有個三五十年的探索,和巨大的投入,根本就不可能會實現

憑上述幾點,我記得蘇—35應該是2016年,和毛熊立的項目,2017年年尾,交付了第一批,也就十幾架吧。。。

迄今為止,也不過也就是一年的時間

一年的時間,對於一個技術核心來說

別說仿製,就連技術論證你都搞不完。。。。


手機用戶52684858480


能不能自信點兒?非得給咱們國家的所有武器裝備都找一個爹嗎?

殲20戰鬥機氣動外形夠極端了吧,但是就找爹黨都給找了一個mig1.44 殲十戰鬥機也是往以色列的幼獅戰鬥機上面靠。

咱能不能自信一點?至少在矢量推進方面,咱們國家走出了自己的路

殲十戰鬥機的實現矢量的方法是控制發動機收斂片,

(殲10BTVC娘鎮樓)

不同於美國的二元矢量也不同於俄羅斯,就差整個發動機一塊轉的全向矢量。

咱們國家的方法是改變發動機收斂片角度,並且還有一個外延。

每個擴張片的末端都有一個可以獨立旋轉的外調節片。

整體很輕(二元矢量死重很大,俄羅斯都看看噴口也能看出來,咱們的發動機就長了一點),並且能夠實現更大的矢量角度。

真的是字面意思上的屌屌的。

至於說是不是仿製的蘇三五的發動機,想啥呢?

實現矢量推進的方法都不是一套。

並且蘇三五才進口多少年?有兩年沒有兩年時間夠幹嘛?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引進蘇35是近兩年的事,如果兩年就能成功,那這個技術不是太簡單了嗎?

大約七八年前,就發佈了中國矢推發動機試驗平臺圖片。

矢推是中國早就進行實驗的項目,與蘇35無關!

想當年,賣印度帶矢推軍機,而不賣中國,可見俄對中印區別。

現在而今,如中國矢推有俄技術,無非兩個因素:

一,中國矢推有無俄支持也必將突破,現在賣個乖;

二;美國對俄製裁,俄必須與中國抱團,那適當合作也是必須的。

如CR929,單靠俄決造不出來,而中國只是時間問題!


西湖側傍有我家


很早就在研究,毛子怕我們仿製一直不賣,直到知道我們搞出了矢量才賣我們su35,35我們從幾點來考慮,一是毛子有困難,我們必須幫,促進傳統友誼。二是大量老款27退役,J20還沒大量服役,這麼多年過去,我們也可以通過35瞭解毛子的軍工水平,需要引進35來過渡補充下,三是拿35的矢量和我們自研的矢量做下對比。結果我們的噴口體積比他精幹,重量比他輕,響應速度比他快,偏轉角度比他大,而且使用壽命更長。我們搞了幾種矢量,這次只是拿出一個適合J10B機型的噴口做展示,未來J20的噴口可能是另外一種矢量噴口,更科幻一點


釣魚臺收費員


扯什麼鳥淡?你以為矢量噴管是瞪一眼就會的技術?蘇35去年才引進,今年就能突破了?

矢量噴管我們從殲八時代看到F22的二元噴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著力研發了,二元的三元的我們都玩過,為什麼到現在才拿出來飛行表演?因為以前沒有可靠的基體發動機體現矢量噴管的性能,太行的可靠性問題解決以後我們的矢量噴管才可以說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所以才有了今年殲10的驚豔亮相。

航空發動機的任何一項技術都不是那麼好突破的,更不是靠買就能解決的,拜託問問題的都過點腦子再問好吧?一句話把多少科研人員多年的默默付出都說沒了,看著真是來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