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是社會的折射,是天使還是魔鬼?

P2P接連暴雷,為何依舊大行其道於社會?

答曰:需求

民間借貸是社會的折射,是天使還是魔鬼?


很少有人注意到,民間借貸是矛盾的經濟投射。大明政體失去彈性,是對民間借貸的放縱造成的;而大宋政體失去彈性,恰恰是扼殺民間借貸開始的。

只是,中國史書從不樂於總結經驗,卻特別擅長扣帽子,在道德賬本上去找替罪羊,迴避矛盾核心。畢竟,guan僚集團並不在意政體的風險是如何放大的,保持信息不對稱,以祖宗之法來控制才是符合階級利益的最佳選擇。

民間借貸是社會的折射,是天使還是魔鬼?


資本意志與帝王心術

從商周時期,民間高利貸活動就一直存在。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

中葉以來,這一問題又趨尖銳。高利貸者利用地方上的光棍青皮大量放款於自耕農,利率極高,被迫借款者大多不能償還。一旦放款的期限已到而又無力償還,其所抵押的土地即為放款者所佔有。

民間借貸是經濟的晴雨表,發展到高利貸和土地被收繳並存,其實就是生產資料開始加速向大地主階級富集,民間經濟飲鴆止渴,經濟體失去彈性了,亟待糾偏。但是,當整個guan僚集團都加入到高利貸的陣營中,這是比國家稅收更肥美的蛋糕,誰願意放棄呢?

民間借貸是社會的折射,是天使還是魔鬼?

金士傑飾演的魏忠賢


於是,我們看到了大地主、guan僚集團一致抱怨。guan僚集團和地主是不閹割的,他們的訴求極為複雜:他們試圖將勢力和財富固化在經濟體系中,成為宗族資源——債權,股權,田產。他們通過民間高利貸和當鋪,做成了事實上的資產交易所和農民收割機,通過高利貸,完成了對於生產資料的掌控和富集,不斷鞏固和擴大了自身勢力,直到人頭被借用。

因此,並非士紳們心黑手辣,而是根本無法定價,無法追討,也無法評估風險,放貸也是一種賭博。在一個平均壽命30多歲的社會里面,借錢的人和準備去死的人有多少分別?高利貸天然就是合理的。

民間借貸是社會的折射,是天使還是魔鬼?


利益集團的人都個個心如明鏡,悶聲發大財。歷史上,有過很多信貸機構,多數是guan僚集團內部人主辦的:

  1. 國營貸款:《周禮》記載了最早的借貸機構——泉府,主營業務是喪葬、祭祀和生產生活借貸,屬於國有機構。
  2. 貸款連鎖:春秋時代,齊國出現過許多『稱貸之家』,資本雄厚,有『貸錢千萬、貸粟五千鍾』,『受息子民三萬家』。這樣的機構遍佈全國。《史記》記載,『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曾貸款給薛邑農民,一次就能『得息錢十萬』。
  3. 戰爭貸款:據范文瀾《中國通史》,『凡是大工商業主尤其是大子錢家大囤積商,正當商人每年取息十分之二,高利貸囤積商取利息至少是十分之三,有時竟取十倍。』所謂『子錢家』,就是高利貸商人,當時比較出名的有長安的樊嘉、王孫卿,洛陽的張長叔、薛子仲,成都的羅氏、臨淄的偉氏等,資本動輒幾千萬乃至上億錢。『錢』是漢代的基本貨幣單位,太平年景一石穀物的價格通常在30錢至50錢之間。
  4. 漢代最有名的子錢家是漢景帝時長安的無鹽氏。《史記》記載,當時爆發了『七國之亂』,政府要平息叛亂但財政困難,向子錢家們借錢,『子錢家以侯邑國在關東,成敗未決,莫肯與』,而無鹽氏借給了政府1000金,約定『其息什之』,也就是利息按本金的10倍計算。結果『七國之亂』平定了,政府兌現約定,按照10倍的利率歸還了本息。
  5. 僧侶貸款:南北朝以後不少統治者皈依佛教,寺院得到了大量的賞賜和佈施,發展為經濟體。北齊僧人道研資產豐厚,大量經辦高利貸業務,對借錢不還的人他還能調動官府勢力幫自己追討。敦煌有個淨土寺,根據敦煌文獻的記錄,某一年其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於高利貸。宋代有了一個專門的名稱——長生庫。
  6. 官員貸款:也叫京債,唐朝公務員待遇低,大量中下級官員10年薪水還是買不起房,加上大量『輪崗』和『異地任職』,需要大量借入安家費。
  7. 信用貸款:宋代經濟大發展,高利貸業務也更加興旺,不僅有私營的高利貸機構,還有官營的放貸機構交子會。另外,有信用貸款,還有抵押貸款。抵押物可以是田契、地契以及金銀珠寶,甚至還出現過拿妻女進行『抵押』的情況。
民間借貸是社會的折射,是天使還是魔鬼?


整體來看,民間借貸越興旺,利息越低,經濟越好。民間借貸背後,是鄉紳士族和guan僚階層的利益基本盤,也是民營經濟早期最重要的形態。

民間借貸是經濟的毛細血管,是民生疾苦的溫度計,更是體制的彈簧和緩衝區。 大家都能從國有銀行借貸,自古至今都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事實上,只有市場化的機制,才能做到真正為大眾的信用定價。

今天,我們再回頭看互聯網金融,和小微貸款,功夫都在借貸之外。凡是通過數據來重構個人的信用賬本,能夠給個人信用定價的,我們都要高看一眼。因為,這實質上給全社會的個人增加了一份資產負債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