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唐河這個40歲的農家女,是河南最美的媳婦兒,沒有之一

題記:十六年前,唐河縣農家女李朝紅,結婚不足兩年,兒子剛剛出生,丈夫宋秋陽就不幸患癌症,期間,宋秋陽一共做了8次手術、20餘次化療和一個療程放療,並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李朝紅這個倔強女子,不拋棄不放棄,與丈夫共同與癌症抗爭,大義擔當、大愛相守,可歌可泣,他們攜手走到了今天。

無情癌症欲奪丈夫性命

“倔強”妻子16載拼命抗爭

河南日報記者 張舒娜 實習生 薛鵬飛 高榮 毛雪

南陽唐河這個40歲的農家女,是河南最美的媳婦兒,沒有之一

2018年3月22日正午,河南省腫瘤醫院六號樓五樓消化內科二病區。不大的病區,擠滿了患者和家屬,走廊一側是添加的床位,另一側是忙碌的醫護人員。40歲的李朝紅小心地攙扶著丈夫宋秋陽吃完午飯,把丈夫安頓好,自己坐在了床尾。這個面色蒼白、形容憔悴的女人,在過去的十六年間,這種狀態,早已習以為常。

死死拽住永遠的愛人

宋秋陽家住南陽市唐河縣桐寨鋪村,李朝紅家距宋秋陽家有兩三公里遠。2000年春天,經人介紹他們相識相愛並在當年結了婚。2001年有了自己的兒子,家裡上有爺爺,公公、婆婆,一家六口人,那時候,在那個有著2000多口人的村子裡,二十四歲的年輕夫妻倆,日子過得平靜幸福有奔頭。可是美好的生活才剛剛開始,2002年秋天,年輕力壯的丈夫宋秋陽突然嚴重腹痛和便血。

夫妻倆到南陽市中心醫院檢查,內科醫生建議做腸鏡,檢查結果出來了,是“直腸癌”。“直腸癌”這三個字如魔鬼般跳入年輕夫妻倆眼裡:“真的是晴天霹靂啊,那一刻,我害怕恐懼到了到了極點,蹲在地上哭得死去活來。”面前瘦弱的李朝紅回憶起當年情景仍哽咽不止。

李朝紅的父親是一位老退伍軍人,媽媽是農民,父母雖然沒有給予孩子過多的物質生活,可家裡始終有著良好的家風傳承。父親常常教育孩子們做人要善良、要有責任擔當,善良、責任從小就刻在了李朝紅的骨子裡。

“秋陽是孩子他爸,是我永遠的愛人,為了保住一個完整的家,我要死死拽著他,決不讓他撇下我們走了。”李朝紅不甘心。

回到家,質樸而倔強的李朝紅把僅有六個月大的兒子交給了婆婆,簡單收拾了衣被搬到了醫院,開始照顧重症丈夫。這一照顧,便是十六年。

十六年,宋秋陽一共做了8次手術、20餘次化療和一個療程的放療,他的病也經歷了由“直腸癌”、“直腸癌肝轉移”到後期間歇性地“腸管結腸癌復發”等等漫長過程。

每一次手術、每一次化療、每一次放療,李朝紅從沒有離開過宋秋陽一次。

丈夫做手術,她在手術門外揪心地等;丈夫在病房,她操持吃喝拉撒大小事務;夜裡丈夫入睡時,她在病床旁打地鋪陪伴。

相比一次次手術期間的等待,李朝紅更怕看複查後的結果單,因為每一次看到結果單上的“復發”或“轉移”字樣,都是一次次重擊。在李朝紅的印象裡,2008年的那一次複查結果讓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

那年春天,夫婦兩人去南陽市中心醫院進行定期複查。複查的結果是“腸癌復發,直腸癌肝轉移。”接到複診結果的李朝紅慌了神,醫生隨後找她談話:宋秋陽最多還有半年時間,並囑咐她做好準備。

李朝紅懵了:六年來她提心吊膽,她辛勞奔波,可她心裡總有一棵希望的種子倔強地生長,丈夫會好起來,一定!可這一瞬間,她的堅強與堅持轟然倒塌,她徹底體會到了什麼是無奈。

那一夜,李朝紅睜到熬到天亮,早上,她回到丈夫病床前,使勁握住丈夫的手,勸他接受新一輪治療:“秋陽,咱們一定有希望,好好配合治療啊!”

手術同意書又一次遞到李朝紅面前,而這次格外艱難,她手抖得握不住筆。籤,手術檯上有未知的風險;不籤,難道六年的堅持就此放棄?

最終,李朝紅和丈夫決定手術。宋秋陽在南陽市中心醫院接受Hartmann術。李朝紅在手術室外祈禱,千萬要挺過這一關啊。

當丈夫從從手術室推出來時李朝紅心跳飛快,她聽到了最想聽到的結果:手術成功。術後,丈夫捱過了6個週期的痛苦化療,並行肝臟介入治療。夫妻二人抗癌的路程中又熬過一個大險關。當時醫生說的只剩半年的生命,到今天,宋秋陽又整整走過了十年。

癌症折磨著宋秋陽身體和精神,也考驗著這個家庭。期間,宋秋陽多次有過放棄治療的念頭,終止一次又一次地複查和一次又一次復發的打擊,但都被李朝紅果斷拒絕。“你什麼都不能做,但我有個躺在床上的病丈夫就很好,咱這個家就還是完整的啊。”淌著眼淚的李朝紅微微一笑說:“很幸運,我們沒有放棄,秋陽也堅持到了現在!”

從2002年到2018年,十六年間一次次的複查和治療方案累積在了一張病歷單上,這八百多字的病歷總結單裡,飽含他們了無數個咬牙撐過的苦難日子。

想做“無憂草”卻成“頂樑柱”

“無憂草”是李朝紅的微信暱稱,她說這個名字寄託了自己這些年來最大的願望,她希望全家都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丈夫的重病和十幾年的奔波操勞,讓李朝紅這個夢想始終沒能如願。

丈夫患病時,李朝紅剛生完孩子,用她的話說,那時自己是新媽媽,更是孃家沒扛過事的“老小孩兒”,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她不得不硬著頭皮撐起這個家。在宋秋陽第一次住院的二十多天裡,李朝紅瘦了十多斤,當時六個多月大的孩子吃不到母乳,只能扔給家中年事已高的婆婆撫養。李朝紅說,兒子現在已經十六歲了,為了給父親賺醫藥費,這不,剛過完年就隨親戚出門打工了。

病魔無情,對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是天大的災難,然而他們一家人面臨的苦難遠不止這些。當時為了給兒子治病,宋秋陽60多歲的父親堅持去建築工地打零工。2004年冬天,老人在給村裡人幫工拆房子時,不幸觸到高壓線,整隻右手瞬間被烤焦了。那段時間,李朝紅在醫院要照顧丈夫,還要照顧燒成重傷的公公,更要東奔西跑地四處籌錢。

“真不知道那段日子我是咋挺過來的。”李朝紅說著低下了頭。

宋秋陽說,家裡因病致貧,早已長久地負債累累,每當他不在醫院時,妻子就會見縫插針到南陽市的小飯館打工,每個月大概有2000元的收入,為了省下費用,她的一日三餐是稀飯饅頭和鹹菜,一天生活費不足10塊錢。

“嫁給他,就該照顧他一輩子,他能好好地活著,我這個家就不會散。”李朝紅講述中,“要有一個完整的家”被她一次次提起。

李朝紅坦言,他們的婚姻是媒人之約,認識一年半就組建家庭、結婚生子。一牽手,就是十九載。漫漫的求醫路,有朋友、家人也勸過她放棄,更覺得她傻,李朝紅說:“如果扔下秋陽,也許要他命的不是癌症,而是我。我不會。”

宋秋陽有著超常的,這麼多年他與死神有過無數次的擦肩而過,他堅強地活著。他說,是妻子六千個日日夜夜的愛和陪伴,是妻子的無數次攙扶、無數次努力、無數次安慰,讓他一次次重燃希望,走到了今天。

“我欠妻子的太多了。”病床上的宋秋陽用手臂擋住眼睛,不想讓人看見他流淚。李朝紅走上前幫丈夫掖掖被角:“這些年,很多話秋陽從來不說出口,但我都懂。”

愛,是無言,是懂得。心裡甜,命就不苦。愛若在,死神會望而卻步。

我堅信:愛在,希望就在

2018年3月22日下午,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門診樓二樓36號診室,李朝紅第一次伴著汩汩的淚水向外人講述十六年間他與丈夫及家人抗病魔的生死故事。作為腫瘤醫院的醫生,見證過無數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這個關於陪伴、關於堅守的故事還是他們感動得啜泣不已。

生死相伴,不離不棄,一個農家女子的大義擔當深深觸動了河南省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二病區主任陳小兵,這個見慣了生離死別的著名腫瘤內科專家,卻鄭重地向他的病人家屬李朝紅深鞠一躬,李朝紅也向陳小兵主任深鞠一躬,兩人都淚流滿面。李朝紅說陳主任對我們如家人一般、醫術又好,這是她對陳主任及團隊的感激與信任,陳小兵說,這是他在向一個堅強堅韌而有大愛的農家女子致敬。

其實,醫患雙方原本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互為感動的。

“醫患關係就應是‘魚水’關係,是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關係,我們面對的是共同強悍對手,醫患攜手,共克癌瘤。愛來癌去,我堅信,愛在,希望就在。”陳小兵主任說,以後的日子他和他的團隊將同這一家人一起尋找未來治療的曙光。

陳小兵主任說,2002年至今,宋秋陽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放療等局部治療為主,尚未接受系統、正規的內科治療,在內科治療方面還有很大潛力。他們團隊已經開始制定新的治療方案了。

從2002年到2018年,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當時對於二十多歲的夫妻倆,“癌症”是不治之症,是難以戰勝的惡魔,現在新的癌症檢測治療手段讓醫生患者並不是無計可施。但是丈夫宋秋陽的疾病也確實有特殊之處,就是在十六年間多次復發。一般來說,如此頻繁的復發和手術對於一個癌症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難以承受的。對此,陳小兵主任團隊首先想進行基因檢測,用以測試丈夫宋秋陽多次復發的癌症背後是否有潛在的基因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索能否用靶向治療的方法施治。癌症病情變幻莫測,這麼多年來,李朝紅夫婦倆正是和醫生們在一點點嘗試中走過。

聽完陳小兵主任的介紹,宋秋陽、李朝紅夫婦重又燃希望。除了許諾團隊一定會竭力救治,做好本職工作之外,陳小兵主任計劃聯絡學會、行業、企業等各方資源,從醫療手段到資金救助,都盡最大力量幫助宋秋陽、李朝紅夫婦。

只是那一牽手,便是相濡以沫的半生深情。無論苦難與死神,無論艱難與辛酸,李朝紅這個倔強女子,十六年的的不棄不離,與丈夫共與癌症抗爭,大義擔當、大愛相守,已勝卻人間無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