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問答》|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內容和佛教經籍(13-18問)

《佛教常識問答》|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內容和佛教經籍(13-18問)

|序 言|

《節選》:

我曾看到一本毛主席的勤務員李銀橋寫的書。有一天,毛主席對李銀橋說:“我們去看看佛教寺廟,好不好?”李銀橋說:“那有什麼看頭?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說:“片面片面,那是文化。”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周建人先生寫信給我說:“文革”初期范文瀾先生向他說,自己正在補課,讀佛書。範老說,佛教在中國將近兩千年,對中國文化有那麼深厚的關係,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國文化史。

1987年,我到四川一個佛教名勝地方看到被人貼迷信標語的事實,回來寫了一份報告,錢學森博士看見了,寫信給我說:“宗教是文化。”

這三個人,一是偉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一是當代的大科學家,所見相同,都承認佛教是文化。

---趙樸初

13.問:請允許我插一句。照你所說佛教關於有情的組成要素的說法,它是不是二元論?

:大體來說,佛教把組成有情的要素分為精神和物質兩類,兩者結合便是有情的成立。佛教對此有一個專門術語叫做‘名色’。

名,是精神的要素,即五蘊中受、想、行、識四蘊,也就是六大中的識大;色,就是地、水、火、風、空物質的要素。地水火風空諸要素,都不能單獨生起,而必須是互相結合變化的。

簡單地說,‘名色’就是身心合成的存在。

從這方面看,有人說它是二元論;有人說它是一種平行論(即心理生理平行);也有人說佛教認為精神物質諸要素都沒有獨立的單元,所以與二元論和平行論都有所不同。究竟應當怎樣看,可以研究,但是它不是唯物論則是明顯的。

14.問:‘無動作義’如何解釋?

:“無動作義”,就是不承認因果之間有來去。

緣起論者承認由因生果,而反對因變成果的說法。

譬如以燈傳燈,是乙燈的火由甲燈焰生,而不是甲燈的火跑到乙燈去。

根據這個道理,佛教雖然也講六道輪迴,但是不承認有個靈魂從這個有情的身體投入另一個有情的胎裡去。這個道理是從無我的教義引伸出來的,以後還可以談。

15.問:什麼是‘無常’?

:宇宙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待的互存關係,其間沒有恆常的存在。

所以任何現象,它的性質是無常的,表現為剎那剎那生滅的。

這就是十一義中‘性無常義’和‘剎那滅義’。

佛經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就是這個意思。

‘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行’是遷流變動的意思,一切現象都是遷流變動的,所以叫做‘行’。這個字的本身就包含了無常的意義。‘生滅’二字,實際上包括著「生、異、滅’三字或‘生、住、異、滅’四字。這裡每個字表示著一種相狀:一個現象的生起叫做‘生’;當它存在著作用的時候叫做‘住’;雖有作用而同時在變異叫做‘異’;現象的消滅叫做‘滅’。

剎那(K2aza)是極短的時間,佛經中說彈一下指頭的時間有六十剎那。

剎那生滅,就是一剎那中具足生、住、異、滅。有人問,一個人的壽命一般有幾十年,怎麼是剎那生滅呢?

佛教把人的一生從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剎那剎那相續而有的。對一個人的整體來說,他有一期的生住異滅,即生、老、病、死;但從他的組成各部分來說,則是剎那剎那的生住異滅。

佛經說人的身體每十二年全部換過一次。一個物體的生住異滅,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實際都是剎那生滅相續的存在。

照佛教的教義,一切現象沒有不是剎那生滅的。佛教把主張‘有常恆不變的事物’的見解叫做‘常見’,認為是錯誤的。

16.問:請允許我插一句,佛教本身是不是也受‘無常’法則的支配?

:是的。

根據佛說,佛法分三個時期:一是正法時期,即佛教興起時期;二是像法時期,即演變時期,這時期開始有佛像,所以稱像法;三是末法時期,即衰壞時期,佛並且曾經說過將來法滅時的情況。‘諸行無常’,佛教也不例外。

17.問:什麼是‘因果相續’麼?

: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就豎的方面來說的。

從橫的方面看,因果的品類有種種無量的差別。種種品類差別的因果關係固然錯綜複雜,但其間又有井然的法則,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產生一類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一類的因不能生另一類的果,如種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

佛教認為因果的法則是決定的,雖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不能加以改變的。這就是‘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和‘因果決定無雜亂義’的簡單解釋。

佛教把主張‘現象滅了就不再生起’的見解叫做‘斷見’,也是反對的。

關於因、緣、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緣、五果等說法,這裡不一一介紹了。

18.問:關於上面所說的有關緣起的理論有什麼經論可供研究?

:佛教經論談緣起道理的地方很多,如上面所說的十一義,出自《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玄奘譯) ,可以一看。又玄奘譯的《俱舍論》和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裡有關部分,也可以一看。

文字來源:《 佛教常識答問 》-趙樸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