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問答》|第一章:佛陀和佛教的創立(39-45問)

《佛教常識問答》|第一章:佛陀和佛教的創立(39-45問)

序 言

《節選》:

我曾看到一本毛主席的勤務員李銀橋寫的書。有一天,毛主席對李銀橋說:“我們去看看佛教寺廟,好不好?”李銀橋說:“那有什麼看頭?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說:“片面片面,那是文化。”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周建人先生寫信給我說:“文革”初期范文瀾先生向他說,自己正在補課,讀佛書。範老說,佛教在中國將近兩千年,對中國文化有那麼深厚的關係,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國文化史。

1987年,我到四川一個佛教名勝地方看到被人貼迷信標語的事實,回來寫了一份報告,錢學森博士看見了,寫信給我說:“宗教是文化。”

這三個人,一是偉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一是當代的大科學家,所見相同,都承認佛教是文化。

---趙樸初


39.問:釋迦牟尼和婆羅門、剎帝利的關係怎樣?

:釋迦牟尼是公開宣佈反對婆羅門教義的,所以一生遭到婆羅門攻擊的事很多。

但是也有不少婆羅門教徒和學者改變了原來的信仰而歸依了他。婆羅門人受了佛教的刺激,就有了《摩奴法典》的出現。

這部法典一方面固然是為了維護種姓制度,一方面也可能作了一些修正。在《摩奴法典》裡攻擊佛教的文句雖不明顯,但後出的《述記氏法論》則把攻擊佛教的態度明白地表示出來。

至於佛和剎帝利的關係,你知道,佛是出身於剎帝利種姓的。當時佛所遊化的那些國家的國王們,如摩揭陀國的頻毗娑羅王,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等,都是他的信徒和有力的支持者,後來阿育王更大弘佛法。應當說,新興國家的剎帝利對佛是極其尊重信仰的。

值得注意的是,佛經中提到四姓時,改變了原來以婆羅門為首的次序(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而把婆羅門放在剎帝利之後,這是違反傳統習慣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貶抑婆羅門地位的態度。

40.問:釋迦牟尼和平民的關係怎樣?

:釋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

他說法不用婆羅門的雅語,而用當時平民的俗語,就是一個例子。

前面說過釋迦牟尼曾經接受一個首陀羅人優波離為弟子,佛的兄弟和兒子在僧團內,行次在他之下,他們都得向優波離禮拜。對一般人不肯接觸的旃陀羅人,佛和弟子們平等接受他們的供養。佛曾經設法和一個不敢見他的旃陀羅人相見,併為他說法。佛對待所有不幸的人都是這樣,他的弟子中有乞丐,也有妓女。

41.問:佛雖然對不幸的人們表示同情,但是他沒有教他們向統治者進行反抗,不是嗎?

:誠然,佛沒有教他們以怎樣的實際行動反抗統治者。

佛主要教導人們斷除內心的煩惱,以求解脫。

同時又說現世止惡行善的因,會獲得來世安樂的果,在這方面可以說,佛對現實生活問題,是抱著容忍的態度的。

但是,他在思想上推倒了婆羅門的神權,宣佈眾生平等,說出‘諸法無常’的真理,對當時的社會起了進步的作用。

42.問:當時思想界的情況怎樣?

:和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相彷彿,當時印度思想界也正處在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

總的說來,當時思想界有兩大潮流,一個是正統的婆羅門教思想的潮流,一個是異端的反婆羅門教思想的潮流,佛教屬於後者。

43.問:婆羅門教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婆羅門教是多神教而又帶著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種自然的神祇,盛行祭祀祈禱以招福禳災,而以梵(Brahmq)為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

梵從口生出婆羅門,從肩部生出剎帝利,從腹部生出吠舍,從足部生出首陀羅,以此定四姓的貴 賤,這就成為種姓制度的根據。

人應當服從梵天的意旨,因此應當信奉《吠陀經》,奉事婆羅門,嚴格遵守種姓制度。

後來婆羅門教義有所發展,它把‘梵’抽象起來做為宇宙的本體,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從個人觀察,認為‘我’是個人的主宰和本體,人的身體由‘我’而生,人的活動由‘我’而起,外界萬物也都因‘我’而存在。

由此推論出‘我’與‘梵’本來不二,人所應當努力的就是經過修行以達到梵我一致的境地,這樣才能免去輪迴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44.問:當時反婆羅門教的思想有多少派別??

:根據佛經所說有九十六種之多,最特出的有六個教派,佛經稱這些教派的創立者為六師。

其中一個就是耆那教(Jaina)的始祖尼乾子(Nigazwha Nqtaputta),其餘五人是富蘭那迦葉(Purqza Kassapa)、末迦梨(Makkhali Gosqla)、阿耆多(Ajita Kesakambala)、婆鳩多(Pakudha Kaccqyana)、散若夷(Sa`jaya Belawwhiputta)。

除耆那教現還存在、有典籍可考外,其餘五人都沒有正式記載,現在只能從反駁他們學說的其他教派典籍中看到一鱗一爪。

他們有的是否認因果關係的懷疑論者;有的主張縱慾;有的主張苦行;有的認為人由四大(地、水、火、風四個元素)組合而成,死後四大分散,歸於斷滅,否認來世,是唯物論者。

45.問:佛教和各教派的關係怎樣?

:佛教一方面批判婆羅門教義,同時也反對非婆羅門教的各教派。

但是佛教和婆羅門教以及各教派的思想都有淵源,佛教接受了他們的某些思想,而根據‘緣起’和‘業’的理論,予以另一種解釋。

如‘三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來世受果)、‘六道輪迴’(隨著自己善惡行為,或生天界而為天人,或生人界而為人,或為阿修羅—一種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戰鬥的神,或為畜生,或為鬼,或墮地獄。一切眾生永遠升沉於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中,猶如車輪沒有始終地轉著,所以叫做輪迴) 、‘四大和合’(地水火風四元素)等等,並接受了關於天文地理的某些傳統說法。

對婆羅門教的神祇,佛教也沒有否定他們的存在,只是貶抑他們的地位,當做一種眾生看待,認為他們也不免輪迴生死之苦。如對於梵天,認為只是天界中的天人,將來也會墮地獄。關於這些,以後還可以談。

文字來源:《 佛教常識答問 》-趙樸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