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爲什麼這麼紅,只因深山芬芳濃

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只因深山芬芳濃

花兒是一種民歌,又稱“少年”,唱花兒又稱“漫少年”。流傳在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四川的花兒是廣大勞動人民十分喜愛的民歌或山歌。它歷史悠久,據考證,在明代就有關於花兒演唱的記載。花兒完全來源於民間、流傳於民間、演唱並傳唱於民間。隨著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注,花兒的演唱和傳承得到了很大的推動,已成為青海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並在前兩年被列入“世界級文化遺產”。

花兒的產生是和勞動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也是勞動產生了花兒,生活產生了花兒。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在炎炎烈日中、濛濛細雨中、風吹霜打的辛勤勞動中,為了解除勞動的辛苦、解除心中的鬱悶,為了使勞動時間過得更快、更輕鬆,唱上兩首地道的花兒,從中得到愉悅和快樂。

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只因深山芬芳濃

在勞動和生活中,青年男女將自己的思戀和愛情寄託在花兒的演唱中,用打比方、比喻、傳情、內含的感情在演唱著花兒,寄託著思念,希望著未來,並且產生了對唱形式,如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形式那樣,十分感人而生動。

花兒也有描繪歷史人物、宣傳英雄、孝道、仁義等內容。花兒還有以詼諧、幽默、諷刺、挖苦等演唱形式進行,場面十分熱鬧,氣氛相當活躍,加上觀眾和其他場上的伴唱,將花兒的演唱氣氛推向高潮,有“繞樑三日,餘音不絕”之感。

花兒的歌詞都是廣大人民群眾自編的,是地地道道的大白話、家鄉話、大眾話、原生態語言,加上通俗的修飾,使每一段花兒都展現出極大的藝術魅力、吸引力、感染力和現場藝術效果。歌詞內容以男女情歌為主,包羅萬象,從天到地、從樹木花草到飛禽走獸,從吃喝拉撒到酸甜苦辣,從人情世故到仁義廉恥,無所不有,無所不唱。

花兒還有一個特點是在特殊條件下可以沒有伴奏,而是自己起調、乾唱,稱為“幹爛”,也可以不唱,用光說歌詞的形式來對詩和對臺詞的形式進行,其藝術效果也很佳!

花兒的演唱特色分兩大部分,第一是歌詞,歌詞編寫得要吸引人,要有劇場效果,起到烘托場面的作用,扣人心絃,動人心扉。第二是演唱特色,據專家統計,花兒約有曲令200餘首,但經常唱的約有30餘首,主要演唱的約有10餘首,如“直令”“原馬令”“水紅花令”“大眼睛令”“撒拉令”“白牡丹令”“咿呀咿令”“土族令”“車峽令”等等。

花兒的群眾基礎非常龐大,根子扎得很深,有“溶於勞動人民的血液和骨髓裡”,是“勞動人民心窩裡的香饃饃”一說,因為它紮根人民、出自人民。演唱花兒時群眾成千上萬,歌聲在叢林中此起彼伏,加上趕來做買賣的小販、小攤,像趕集一樣。人們帶上各種食物,在河邊、叢林邊飲酒唱花兒,日落不散。

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只因深山芬芳濃

花兒有著它獨特的演唱風格,第一是高亢明亮,聲音放得要開,使出渾身解數,穿透力很強,第二是要有飽滿的情緒和強烈的感染力,奔放、開闊、大氣,歌聲有飄入雲端、迴盪在山與山之間的韻味和韻力。花兒有時用上假聲,特別是男歌手,假聲與女高音齊驅,高八度地體現演唱風格。花兒演唱時有滑音,音符轉換用滑音滑過去,顯得不留臺階痕跡,自然轉換,如滑雪一般。花兒演唱時有很強的顫音,讓拖腔或音符發出高頻率的顫音,以突顯花兒的演唱風格。

演唱花兒大多用當地語言,或當地民族語言,漢族、回族、撒拉族、東鄉族、土族等,但也可用普通話演唱,效果也佳。下面是幾首花兒歌詞:

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只因深山芬芳濃

黃黃的杏兒樹梢上掛,

不熟是落不到地下

花兒本是心上的話

不死時就這個唱法!

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只因深山芬芳濃

黃河上我住了半輩子

浪尖上我坐過筏子

找維下的尕妹是人尖子

人夥裡甩的是梢子(冒尖之義)

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只因深山芬芳濃

早起裡想你名我滿房子吼

人問是我“唱戲者哩”

後晌裡想你名我扶牆根走

人問是我“喝醉者哩”

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只因深山芬芳濃

我唱的花兒用車拉

車廂裡實在裝不下

十九大精神傳天下

拴住個太陽了唱吧!

花兒為什麼這麼紅,只因深山芬芳濃

光明日報文化記憶工作室

------------------------------

過去與現在

古老與時尚

從未停止對話

統籌:周華

文字:蘇發林

圖片 / 視頻:網絡

製作:孫嘉靖 楊雪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