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花兒」的海洋——2018青海省第三屆絲路花兒藝術節開幕側記

青海新聞網訊 黃河之水靜靜流淌,孕育著河湟文化的絢爛多姿,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喇家遺址、禹王故里穿越千年而來,今朝“花兒”故鄉、青海“東大門”,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7月16日,2018年青海省第三屆絲路花兒藝術節河湟民俗文化節暨第十七屆土族安召納頓藝術節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盛大開幕。

沉浸在“花儿”的海洋——2018青海省第三届丝路花儿艺术节开幕侧记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著名歌唱家蔣大為先生一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引起了在場觀眾的共鳴。民和的萬畝桃花遠近聞名,它是青藏高原天路起點的唯一桃園,與民和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藝術形式——“花兒”,也在這片熱土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我們民和就是個與花有緣的地方,小時候我常聽姥姥唱‘花兒’,今天我帶著孩子和她的姥姥來藝術節,一起感受我們民和的‘花兒’之美。”李香蓮特地帶著4歲的女兒來觀看開幕式,希望和她一起儲存關於民和“花兒”的記憶。

沉浸在“花儿”的海洋——2018青海省第三届丝路花儿艺术节开幕侧记

舞蹈《大禹治水》。

民和人愛“花兒”,64歲的李梅蘭退休後就在社區唱“花兒”。開幕式前一個小時她就來到會場,“我到的時候看到演員們在佈置桃樹道具,這佈景我非常喜歡,民和人對桃花有特殊的感情,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們的‘花兒’才別有風味。”李梅蘭覺得在民和舉辦絲路花兒藝術節給了民和推廣自家“花兒”的良好平臺,讓更多人知曉民和“花兒”,也讓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被更多人傳承下去。

舉辦藝術節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宣傳讓文化得以傳播,吸引有興趣的人將其傳承和發揚,而青少年是很好的載體。“在我的印象中,‘花兒’是鄉村的文藝,和城市生活的人離得很遠,但在今天的藝術節上,我聽了西北五省(區)的‘花兒’,卻覺得內容特別生動,旋律也好聽,或許我也可以學一下。”互助三中七年級的馬麗作為伴舞演員參與了本屆藝術節開幕式,卻意外喜歡上了“花兒”,演出結束後,她和小夥伴們在後臺討論著唱詞的內容,還不時哼唱幾句,笑容像花兒一樣。

受到藝術感染的成年人也不少。淳樸的地方民俗藝術,其實就如種子一樣,潛移默化地種進人們的心田,遇到機會就能萌發生長起來。37歲的馮海龍是民和一名普通的銷售人員,本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態來看開幕式,沒想到看了安召納頓節目,塵封的記憶一下子被啟動了,“我家有親戚是土族,小學的時候我到他家過納頓節,也跳過安召舞,今天看到覺得特別親切,我覺得這就是屬於我們的文化血脈,我們應該去保護傳承。”

文化展現著一個地方的精神,體現著人民的思想風貌,同時也是推動地方發展的軟實力。以“花兒”為媒,以民俗做引,藝術節把分佈在群眾中的傳統民俗文化聚合起來集中呈現,讓更多人知道並喜愛以至傳承,傳統民俗文化才能保持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在更久遠的歲月中釋放無盡的魅力。恰如本屆絲路花兒藝術節“花兒漫絲路,開啟新徵程”的主題,整體展現了西北五省(區)“花兒”的地域及民族特色,是海東通過區域間文化交流合作,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以新的理念引領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有益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