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遺”緙絲:刻在時光裡的“絲路”

世界“非遺”緙絲:刻在時光裡的“絲路”

緙絲,以蠶絲、金線等為原料,以“通經斷緯”的技法,使花紋圖案像鏤刻一般,故亦稱“刻絲”和“克絲”,是中國傳統絲織藝術品中的精華,極具欣賞裝飾性。唐宋以來,緙絲為皇家御用織物,常用以製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2009年,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而一般錦的織法皆為“通經通緯”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

緙絲有其專用的織機緙絲機,這是一種簡便的平紋木機。緙織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襯畫稿或書稿,織工透過經絲,用毛筆將畫樣的彩色圖案描繪在經絲面上,然後再分別用長約十釐米、裝有各種絲線的舟形小梭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織。

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織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

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舊時刻絲著錄所說的“ 通經斷緯”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紋,正反兩面如一。

緙絲技藝在宋代以後不斷髮展,至清代緙絲業中心已移至蘇州一帶,所用彩色緯絲多達6000種顏色,採用緙絲法臨摹的名人書畫,工藝精湛、形象逼真。緙絲製品至今仍然被作為高級工藝品生產、收藏。


世界“非遺”緙絲:刻在時光裡的“絲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