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爲什麼會說「今睿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

而知而行


看上去確實是一代不如一代。不過這話在《三國志》中是孫權對諸葛瑾說的話。

《三國志》記載了這樣一段話,是孫權對諸葛瑾說的“操之所行,其惟殺伐小為過差,及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丕之於操,萬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

(《三國》中曹操和司馬懿)

孫權表達的意思簡要如下:曹操用人能力古今罕見,殺戮比起這個來就是小過失。曹丕即王位年紀已大,可以用恩情來籠絡大臣,而曹叡年輕,必須用小恩小惠才可以維持安穩。陳群和曹真一個是文官、一個為皇親國戚,駕馭不住虎狼之臣,曹叡臣子們會結黨營私,各自攀附高枝。

曹操死後,給曹丕留下一大堆“遺產”,曹操的舊臣夏侯惇、曹仁、賈詡等都為了曹丕魏國的穩定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題主配圖,《軍師聯盟》的曹叡)

曹丕給曹叡留下的是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這種配置看起來更有互相牽制的能力。曹叡的託孤大臣則是司馬懿和曹爽,一個“鷹視狼顧”,一個大權獨攬。在“託孤”上來說,確實一個差似另一個。

曹操和曹丕比較節儉,曹丕可能受到了曹操的影響。曹丕經歷過顛沛流離而曹叡卻幸福的多,曹叡一改祖上的風氣,大造宮殿和陵地,奢侈程度,超過曹操、曹丕。

曹操的才華,實在罕見,既能寫出豪情壯志,也能行軍打仗,政治能力又非常突出。因此掩蓋了子孫的鋒芒。

(《三國》曹丕)

曹丕政治上的手腕很突出,文學素養也很高,“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是今存最早的七言詩。很有代表性。

有人評價曹操為真小人,我認為並不完全這樣。曹操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表現出他對百姓災難的感傷,但是曹操同時也是屠城者,這能說他為純粹的“真”小人嗎?

曹操無論如何,也沒有篡漢之名,但是曹丕就直接取而代之,這一點,毋庸置疑。


大眼大世界


曹操的後代無人能超過他,但曹睿的能力明顯比曹丕強。諸葛亮看人極為差勁,看錯曹丕父子能力一點也不奇怪。看他使用的、信任的人是些什麼材料;

他極力推舉的“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就因為在夷陵之戰中保全了他率領的軍隊,卻被諸葛亮認為他有“大將之才”,結果卻在一次與南蠻叛亂之戰中,仗沒打贏不說,自己還莫名其妙的就被殺死了。

極力看重的馬謖,在對南蠻時貢獻了“攻心為上”的戰策後,南蠻是一時平定了。卻遠遠沒有達到“南人不復反也”的效果,還是不停的造反、騷亂。街亭的“違眾拔謖”,結果卻毀了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

他委以仗全軍重任的楊儀(此事疑點最多,矛盾之處比比皆是,估計是楊儀、費褘等,為了害怕魏延掌軍權對己不利,合夥竄改了諸葛亮遺詔),除了會公報私仇外,就是後悔沒有率領全軍投奔敵國!

他的傳人姜維,雖然忠心可嘉,卻僅是一般大將之才。根本不是帥才!九伐中原,敗多勝少。對著鄧艾,基本上都處於下風!而且不知權變,每次的路線都是西邊。戰略上連蔣琬都不如!


傲視蒼穹39


這是關於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的能力評價。

曹操是大軍事家,優秀的政治家。至於文學家就不說了。

曹丕政治能力不錯,但軍事能力差距曹操太遠。

至於曹睿,別說軍事能力,政治能力都很勉強。


四川達州


同時代的評價,尤其是蜀漢、東吳對曹魏的評價,敵我關係的評價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個人認為是不足取的。我的看法是,軍事政治方面曹操雄才大略、曹睿稍遜之、曹丕中人而已。至於文化高度,我的鑑賞水平不足,而且曹睿的作品基本散佚了,應該是曹操最高,曹丕高於曹睿。

曹操一統北方,為曹家創業立基,曹家的基本盤都是曹操打下的,後代子孫守成於此,開拓均不足,曹操的成就大家也都瞭解就不多說了。

曹丕,若曹昂不死、曹衝不夭,輪不到他繼位,曹昂是長子沒有可比性,但是曹衝非嫡非長而且年幼就一度使得嫡長的曹丕失去嗣位,可見才能得不到曹操認可;他最終能在與曹植兄弟間的奪嫡之爭中勝出,個人認為最大原因是曹植與弘農楊家牽連太過,楊家也是四世三公的底蘊,政治勢力不弱於袁家,為諸世家之首,曹植文弱又縱情任性,一旦繼位很可能被楊家架空,這與曹操壓制世家的政策相悖,當然曹丕也有世家支持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體量比以楊家為首的世家就差太多了,這也我認為曹操最終選擇曹丕的原因,只是誰承想曹丕即位後就曹操背道而行,下面詳說。

曹丕在位七年最大的成就就是篡漢自立,以魏代漢;也因為此與世家妥協推行九品中正制,此制度一直延續到隋,個人認為這隻能說明曹丕政治遠見、手段遠遜乃父,與世家妥協固然能穩固統治,消弭地方動亂,便於控制;但是曹魏立基時短,只逾二代,沒有不可代替性,正統性也沒有深入人心,這也是司馬家篡魏成功的原因之一,只能說曹丕才能不足,為了維護統治只能推出妥協性政策;曹丕在軍事上唯一可以稱說的就是廣陵之役,伐吳無功,卻解決了青、徐一帶存在著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也有人推測曹丕親征東吳的真實目的本來就不是伐吳,而是假道伐虢,平定青、徐,因此說:

“充分表現出他作為政治家的小心謹慎又不失堅決果斷的素質”。

該句引自百度百科,出處不詳,我就不知道怎麼看出來的這些素質,對此就不作評價了。還有就是曹操在位時曹氏宗親掌握軍權,寒門子弟與世家子弟共掌政權,相互制衡互補,曹家地位穩固;曹丕在位時打壓曹氏宗親(打壓八人,提拔兩人),重用世家子弟,導致世家逐漸掌握政權,寒門子弟幾無出頭之日,埋下了禍亂根源。曹丕的政治軍事建樹乏善可陳,文化建樹,歷代評價很高。但是作為統治者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而且我看了一些他的作品,婉約有餘豪邁不足,寫男女感情居多,看到《寡婦賦》、《出婦賦》,確實文學水平很高,但是想到曹丕的身份,只讓人啞然失笑。

曹睿,幼年聰慧曹操稱讚他:“我基於爾三世矣”(誰知道一語成讖)。但是他能繼位,其實就很說明問題,小小年紀城府極深。曹睿十七歲時母親甄姬因為怨言被曹丕賜死(具體情況是否與曹植有關自行腦補),然後曹睿被貶,因為母親之死對曹丕有怨言,曹丕一度想立曹禮為嗣,但曹睿大臣中廣有賢名,為人處世謹小慎微,又身兼嫡長,於是曹丕在各方干涉下無法廢長立幼,之後發生了一個典故"魏明得立為存麑" :

《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末傳》曰: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引自裴注三國志 *注一

曹丕到底“奇”的什麼誰也不能確定。曹丕到底是因曹睿憫鹿覺得曹睿有仁慈之心,還是因為已經殺其母不忍再傷曹睿,又或是曹丕聽出曹睿話裡別的意思,我們都只能推測。結果是曹丕因此有立曹睿為嗣的意思,曹睿此前因甄姬之事對郭皇后態度不好,為穩固地位於是特別孝敬郭皇后,郭皇后自己無子於是對曹睿很關愛支持,對曹睿嗣位穩固起了很大作用,但即便如此曹丕也一直沒有立曹睿為太子治病前才立為太子,這中間經歷四年,箇中艱險,可想而知。從登基後曹睿的行事可以看出曹睿絕不是仁慈之心的人,逼死郭皇后表明曹睿絕沒有忘記母親之仇

《魏略》春秋用筆法記載“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憂暴崩。”《漢晉春秋》則直書“明帝怒,遂逼殺太后”。

韜光養晦,隱忍不發,忍辱負重最終登基為帝,性格上比曹丕更像曹操。曹睿登基後,內修德政、外撫蠻夷、南拒蜀;攘外安內,絕類其祖。雖然曹睿並不像曹丕是一個上馬能征戰的皇帝,但是知人善任,而且戰略眼光絕對不弱於曹丕(相比於曹丕的軍事行動的乏善可陳,曹睿在位時期可謂亮彩紛呈,個人認為軍事才能強於曹丕)。

下面說幾個經典案例: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曹睿登基, 同年八月,孫權進攻江夏,當時的情況是:

黃初七年八月,孫權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朝議欲發兵攻之,帝曰:“權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幾掩不備也。今已與聘相持,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

曹睿對於吳軍的分析直擊要害,事實也如他所言,所以孫權最終無功而返。

景初二年(238年)襄平之戰,三國時期的遠征戰役:

二年春正月,詔太尉司馬宣王帥眾討遼東。帝問宣王:“度公孫淵將何計以待君?”宣王對曰:“淵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拒大軍,其次也;坐守襄平,此為成禽耳。”帝曰:“然則三者何出?”對曰:“唯明智審量彼我,乃預有所割棄,此既非淵所及,又謂今往縣遠,不能持久,必先拒遼水,後守也。”帝曰:“住還幾日?”對曰:“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司馬宣王圍公孫淵於襄平,大破之,傳淵首於京都,海東諸郡平。初,帝議遣宣王討淵,發卒四萬人。議臣皆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帝曰:“四千裡征伐,雖雲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遂以四萬人行。及宣王至遼東,霖雨不得時攻,群臣或以為淵未可卒破,宜詔宣王還。帝曰:“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卒皆如所策。

曹丕對戰局發展的確切認識,對自己選用將領的自信,體現無疑。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北伐中原(所謂一出祁山):

魏書曰: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此戰打得諸葛亮進無所據,只得由趙雲斷後,全軍撤退,“揮淚斬馬謖”即因此戰,所得三郡也降而復叛,一次北伐失敗。之後的幾次北伐也都失敗,諸葛亮直至身死都不能北進,史書的記載,後世的討論,都說是司馬懿之功,個人認為曹睿的作用不能抹殺。

曹睿相比曹丕最大的缺點就是奢淫無度,這也是為什麼英年早逝的原因(景初三年(239年)正月丁亥日,崩洛陽嘉福殿,《魏書》記載:“逝世於九龍前殿,年僅三十六歲, 諡號明皇帝,廟號魏烈祖,癸丑日葬於高平陵”。其養子曹芳繼位)。從曹睿即位後的種種事蹟,個人分析由於年少父弒母,自己又不容於皇父,還得假裝奉承後母,隱忍而登帝位,從此無人壓制,用現在的話說,曹睿的內心扭曲,很肯患有某種精神疾病所以導致起暴虐荒淫。

最後附上歷代對曹睿的評價:

劉曄: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陸遜: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2]。 鍾會: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3]。 閻纘: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為置家臣庶子,師友文學,皆取正人,共相匡矯。兢兢慎罰,事父以孝,父沒,事母以謹,聞於天下,於今稱之。 王沈: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陳壽: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 孫盛:聞之長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發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斷。初,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而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也。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裴松之:魏明帝一時明主。 司馬光:①漢主壽常慕漢武,魏明之為人。 ②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簡功能,屏絕浮偽。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 郭威:漢高祖為義帝發喪,魏明帝正禪陵尊號,一時達禮,千古所稱。 胡應麟:詩未有三世傳者,既傳而且煊赫,僅曹氏操、丕、睿耳。 蔡東藩:曹叡奢淫無度,違理蔑倫,種種荒謬,俱足亡國,而反得平定遼東,擒斬公孫淵父子,是所謂天奪之鑑,而益其疾也。 馬植傑:綜觀曹叡之行事,優缺點各佔一半,其優點是善為軍計、明察斷獄、比較能客人直諫。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點是奢淫過度,還有一個重要的失誤,則在確定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方面。

個人最認同劉曄對曹睿的評價。

補充說明:關於曹睿託孤有失,導致司馬家篡位。根源在曹丕打壓曹氏宗親,世家重起

,曹睿無人可用只得用司馬懿掌兵,這其中司馬懿打仗領兵,仗畢還權,曹睿一直將司馬懿控制的很好甚至可以說操於鼓掌之間。。最後司馬家篡魏自立,只能說曹家氣數已盡,天命在司馬家,曹家無人可用,司馬家人才輩出,託孤只有兩人確實制衡不足,兩相比較曹爽無能,司馬懿太厲害。(曹爽“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曹爽集軍權、政權於一身,“都督中外諸軍事”即對所有軍隊的調派權,包括司馬懿的嫡系部隊,也需聽命於曹爽;司馬懿忍辱十年,政變成功、曹爽夷族。曹睿在天有靈估計都淚奔了)

注一:魏末傳應該是部野史,本人沒有查明作者(專門去了圖書館都沒找到,但是網上很多引用,只能說很神奇),最早是南朝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引用。

槐裡六叔


這句話其實不是諸葛亮說的,而是孫權說的。

《三國志 諸葛瑾傳》:至於御將,自古少有。比之於操, 萬不及也。今叡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

孫權很看重諸葛瑾,甚至說過:“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這樣的話。

陸遜給孫權上書表示他對曹丕死後,曹睿即位後“選忠良,寬刑罰,布恩惠, 薄賦役”的做法表示擔憂。曹睿此舉導致民心大悅,甚至陸遜認為曹睿更甚於曹操。

孫權和諸葛瑾商談此事,他表達了自己關於此時曹魏的看法。孫權認為:

“操之所行,其惟殺伐小為過差,及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

戰爭年代本來就是不擇手段的,後面說的“離間人骨肉”不是說用離間計,而且說曹操獨特的“兵民分離”的兵戶制。因為曹操離間計,韓遂馬超算一個,他們也不是骨肉。袁譚袁尚算骨肉,他們也沒有被曹操離間。因此,這裡的離間人骨肉肯定就不是單純的離間計。曹操的兵戶制沿用直南北朝,有遵循“人役戶居各在一方”的原則,但這種原則不是全面實行的,大部分是實行在不是不完全掌控的地方,比如新徵領土,其次實行在有隱藏風險的地方,比如邊疆重地。

“至於御將,自古少有,丕之於操,萬不及也。今叡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

孫權認為,曹操的軍事能力自古少有,曹丕比不上曹操的萬分之一。(這裡點名孫十萬)曹睿不如曹丕,就像曹丕不如曹操一樣。曹睿是因為曹丕剛死,認為魏室衰微所以對人民有恩惠,以求民心安定,這不是興隆之兆。

曹丕讓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受遺詔輔佐曹睿。孫權說道:這些人,要麼是文人,要麼是宗親,怎麼可能有強硬的軍事實力?而且他認為陳群、司馬懿等人,在曹操活著的時候,能夠壓住他們,他們不敢作亂的。曹丕即位的時候,也並非年弱,施加一些恩惠,也能鎮的住。但是曹睿不一樣,他年輕即位,很容易控制不住他們。

(曹丕登基時是三十四歲,曹叡生於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黃初七年即位,即公元226年。登基之時年僅20歲)

當然以上只是他孫權自己的看法。


天飛鶴


這就是中國式的一代不如一代,富不過三代(靈光一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